比例

bǐ lì [ bi li]
注音 ㄅ一ˇ ㄌ一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比例 bǐ lì

1.  数量之间的对比关系。

起于远近之比例。——蔡元培《图画》
比例失调。
proportion; scale;

2.  指一种事物在整体中所占的分量。

3.  相同的例子。

今后有似此比例,皆不许受。
same example;

词语解释

  1. 谓比照事例、条例。

    宋 司马光 《辞知制诰第三状》:“夫以资涂用人,不问能否,比例从事,不顾是非,此最国家之弊法。”《明史·姜志礼传》:“继此而封,尚有 瑞 、 惠 、 桂 三王也,倘比例以请,将予之乎?不予之乎?”

  2. 可作比照的事例、条例。

    汉 王充 《论衡·程材》:“论者以儒生不晓簿书,置之於下第。法令比例,吏断决也。文吏治事,必问法家。”《南齐书·王僧虔传》:“世中比例举眼是,汝足知此,不復具言。”《红楼梦》第二二回:“ 贾璉 听了,低头想了半日,道:‘你竟糊涂了!现有比例。那 林妹妹 就是例。往年怎么给 林妹妹 做的,如今也照样给 薛妹妹 做就是了。’”

  3. 比拟;比较。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夫古之作者,择言以对待,援义以比例,虽在约举,罔不昭灼。”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二编第四章:“观诸工,则洋货成自机器,物美价亷,最易畅铺,旧日製造之款式既拙,费工且较洋货尤多,不待比例已可决其必败。” 鲁迅 《南腔北调集·谈金圣叹》:“他的‘哭庙’,用近事来比例,和前年《新月》上的引据三民主义以自辩,并无不同。”

  4. 一种事物在整体中所占的分量。如:合唱队里女学生比例太高,要增加男生。

  5. 两个同类数相互比较,其中一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如:这个牧区,成人与儿童的比例约为三比一。

  6. 指一种事物受他事物影响,而随之增减升降的关系。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生活之于苦痛,二者一而非二,而苦痛之度,与主张生活之欲之度为比例。”

  7. 当两个比a:b和c:d的比值相等时,称这四个量a、b和c、d成比例,记作a:b=c:d。

引证解释

⒈ 谓比照事例、条例。

宋司马光《辞知制诰第三状》:“夫以资涂用人,不问能否,比例从事,不顾是非,此最国家之弊法。”
《明史·姜志礼传》:“继此而封,尚有瑞、惠、桂三王也,倘比例以请,将予之乎?不予之乎?”

⒉ 可作比照的事例、条例。

汉王充《论衡·程材》:“论者以儒生不晓簿书,置之於下第。法令比例,吏断决也。文吏治事,必问法家。”
《南齐书·王僧虔传》:“世中比例举眼是,汝足知此,不復具言。”
《红楼梦》第二二回:“贾璉听了,低头想了半日,道:‘你竟糊涂了!现有比例。那林妹妹就是例。往年怎么给林妹妹做的,如今也照样给薛妹妹做就是了。’”

⒊ 比拟;比较。

田北湖《论文章源流》:“夫古之作者,择言以对待,援义以比例,虽在约举,罔不昭灼。”
周素园《贵州民党痛史》第二编第四章:“观诸工,则洋货成自机器,物美价亷,最易畅铺,旧日製造之款式既拙,费工且较洋货尤多,不待比例已可决其必败。”
鲁迅《南腔北调集·谈金圣叹》:“他的‘哭庙’,用近事来比例,和前年《新月》上的引据三民主义以自辩,并无不同。”

⒋ 一种事物在整体中所占的分量。

如:合唱队里女学生比例太高,要增加男生。

⒌ 两个同类数相互比较,其中一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如:这个牧区,成人与儿童的比例约为三比一。

⒍ 指一种事物受他事物影响,而随之增减升降的关系。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生活之于苦痛,二者一而非二,而苦痛之度,与主张生活之欲之度为比例。”

⒎ 当两个比a:b和c:d的比值相等时,称这四个量a、b和c、d成比例,记作a:b=c:d。

比例的国语词典

比照、援例,拿以往的例子相比拟。

如:「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已经达到规定的标准。」

比例的网络释义

比例 (数学术语)

  • 比例(proportion)是一个数学术语,表示两或多个比相等的式子。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 在数学中,如果一个变量的变化总是伴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则两个变量是成比例的,并且如果变化总是通过使用常数乘数相关联,那么 常数称为比例系数或比例常数。
  • 比例 (汉语词语)

  • 比例,数量之间的对比关系,或指一种事物在整体中所占的分量,还是技术制图中的一般规定术语,是指图中图形与其实物相应要素的线性尺寸之比。在数学中,比例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用于反映总体的构成或者结构。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 比例的翻译

    英语: proportion, scale
    德语: Proportion (S)​, Maßstab
    法语: proportion, ratio

    比例造句

    混凝土是用水泥、砂、石子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建筑材料。
    别人说她肩膀宽,他说身材比例好才是男人。
    虽然警方大声疾呼,并对酒后驾车採取重罚,酒醉肇事的比例依然没有减少。
    你回望过去茫茫的成长期,崎岖无比,满目荒凉,只有那无边的落寞与单调色彩鲜明,在你的人生之路占据不合比例的篇幅。你闭上眼睛,泪流满面。
    当你决定要玩,拿出勇气,你付出时,你已经成功了一半的比例,努力工作。
    你的身体完全破坏了自然比例上的美感。
    保险合同是在愿意承担风险的一方和寻求风险保护的一方之间签订。作为赔偿的保险费,是当被保险方的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方应该支付给被保险方的约定金额或比例金额。保险费一般是按被保险总额的一定比例给付
    金山区作为上海的远郊,由于师资队伍的短缺,近几年从外省市引进的青年教师比例不断攀升。
    由于这两步骤的过程用胸腺嘧啶替换了所有的非甲基化胞嘧啶碱基,源自非甲基化模板的产物以不相等的比例,仅包含三种类型的核苷酸。
    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在化学除草的使用中占有很高比例,其残留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一天,妹妹问我一道数学题,我发现可以用比例知识解,于是就跟她说怎么做。过了一会,我才想到:妹妹才读二年级,根本不懂什么叫比例,看来我是对牛弹琴了。
    设计变量为导弹的推重比、翼载和被动段的比例导引系数。
    结论单核细胞比例及血沉可独立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例如,在制定价格的过程中,经验能够帮助公司确定最佳的折扣比例。同时,经验还会帮助公司"一叶知秋"。
    在最富裕的国家里,比例再次上升,在这些地方,企业家的驱动力往往是他们觉察到了机会,而不是不得已而为之。
    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们需要找到它们之间的比例因子。
    调查还发现,“站街女”使用安全套的比例非常低,她们几乎成为防艾工作中的“死角”。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我们在分给他人幸福的同时,也能正比例地增加自己的幸福。
    在众多的犯罪中,盗窃罪是一种很古老的犯罪现象,发案率较高,占的比例较大。

    汉字详情

    [bi]
    部首: 402
    笔画: 4
    五笔: XX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PP
    四角: 2271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2) 同本义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

    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尔雅·释鸟》

    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史记·天官书》

    比其具。——《周礼·世妇》。注:“次也。”

    及献比禽。——《周礼·田仆》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战国策·燕策》

    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比肩(肩碰肩,谓高矮差不多);比物(排比同类事物);比集(排比汇集);比缀(编排连缀)

    (4) 连接,接近

    家人失火,屋比延烧。——《史记·汲黯列传》

    (5) 又如:比户(比家,比舍,比屋。一家挨着一家;家家户户);比屋(隔壁);比里(邻里,乡里)

    (6) 比较;考校,核对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涉江》

    (7) 又如:比量(比照);比类(比照旧例);比句(— gōu,核对检查簿籍);比次(考校);比并(相比);比势(较量武艺;比试);比迸(比武较量)

    (8) 及,等到

    比至定陶,再破 秦军。——《史记·项羽本纪》

    (9) 比拟 。如:比象(比像。比拟,象征);比傅(勉强类比并不能相比的事物);比尚(比配)

    (10) 勾结;偏爱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立其子,不为比(偏爱)。——《左传·襄公三年》

    (11) 又如:朋比为奸;比周(勾结);比党(拉帮结派)

    (12) 等同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3) 又如:比伍(等同,匹敌);比伉(匹偶)

    (14) 通“庀”。具备

    比乐官,展乐器。——《周礼·大胥》

    及祭祀,比其具。——《周礼·世妇》

    以敦比其事业。——《荀子·荣辱》

    (15) 官府限期办好公事

    宰严限追比。(追征。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聊斋志异·促织》

    (16) 又如:比捕(限期捉拿人犯);比卯(旧时地方衙门中差役的名簿叫“卯簿”。百姓有欠粮的,按卯簿派差役去催缴,如到期不缴,拘衙受刑叫“比卯”)

    形容词

    (1) 接近;亲近

    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周礼·夏官》

    (2) 又如:比近(亲近);比周(亲近);比昵(亲近);比善(和睦亲近);比日(近日;每日);比世(近世,近代);比辰(近时,近日);比者(近来);比岁(近年);比际(此时,这时)

    (3) 密(与“稀”、“疏”相对)

    比,密也。——《说文》

    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

    是与比周。——《左传·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周密也。”

    (4) 又如:比甲(马甲)

    (5) 和谐

    声比则应。——班固《汉书》

    名词

    (1) 比喻,比方 。如:比似(如同);比偶(排比对偶);比兴(比与兴);比讽(用“比”的方法讽喻)

    (2) 比较两个同类数量的倍数关系,其中一数是一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如:三与五之比,等于五分之三

    (3) 姓

    副词

    (1) 皆,都,同等地

    再战比胜。——《战国策·齐策》

    (2) 又如:比隆(同等兴盛);比行(并行)

    (3) 连续,频频

    比投不释。——《礼记·投壶》

    间者数年比不登。——《汉书·文帝纪》

    比年日蚀。——《汉书·张延寿传》

    三人比坐事死。——《汉书·公孙贺传》

    地比震动。——《汉书·翼奉传》

    比三年日蚀。——《汉书·外戚传》

    始至之时,岁比不登。(登:丰收)——苏轼《超然台记》

    (4) 近来

    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吕氏春秋·先织》

    介词

    (1) 比起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操比于 袁绍。——《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他比你高

    (3) 为;替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

    (4) 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史记·陈涉世家》

    比至南郡,而 琮已降。——《资治通鉴》

    比去,以手阖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英文翻译

    to compare, liken; comparison; than

    方言集汇

    ◎ 粤语:bei2 bei6 pei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bi3 [陆丰腔] bi3 [梅县腔] bi3 [宝安腔] bi3 [东莞腔] bi3 [沙头角腔] bi3 [客语拼音字汇] bi3 [海陆丰腔] bi3 [台湾四县腔] bi3
    ◎ 潮州话:b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六脂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li]
    部首: 221
    笔画: 8
    五笔: WGQ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OMNN
    四角: 222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人,列声。本义:比照) 同本义

    例,比也。——《说文》。按,礼记服问:上附下附,列也。公别比例之义。古只作列,此字后出。

    举此以例其余。——元· 刘壎《隐居通议·欧阳公》

    (2) 又如:溯古例今;以此例比

    名词

    (1) 类;列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 又如:不在此例;例及(连类而及);例侪(按类分列)

    (3) 可以作依据的事物;例子

    两贤同时,便是未有前例。——《南齐书·陆慧晓传》

    (4) 又如:援例行事;例贡(边境官员及土司每年依例献纳的贡物;清代又指例贡生);例授(循例封赠);病例;实例

    (5) 规定;规则;条例

    故例。——清· 方苞《狱中杂记》

    (6) 又如:开例;禁例;老例(旧规矩;旧习惯)

    英文翻译

    precedent, example; regula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lai6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li4 [宝安腔] li3 [梅县腔] li5 [海陆丰腔] li6 [客英字典] li5 [台湾四县腔] li5 [沙头角腔] li5 [东莞腔] li3 [陆丰腔] li6
    ◎ 潮州话:li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三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力制祭A開去聲開口三等祭Alĭɛilied/li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