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失调
词语释义
比例失调
(1) 指比例不协调
词语解释
基本内容
[disproportion] 指比例不协调 ◎比例失调 [汉语拼音]bǐlì shītiáo [英文]disproportion [解释] 指比例不协调
比例失调的网络释义
比例失调
比例失调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2) 同本义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
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尔雅·释鸟》
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史记·天官书》
比其具。——《周礼·世妇》。注:“次也。”
及献比禽。——《周礼·田仆》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战国策·燕策》
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比肩(肩碰肩,谓高矮差不多);比物(排比同类事物);比集(排比汇集);比缀(编排连缀)
(4) 连接,接近
家人失火,屋比延烧。——《史记·汲黯列传》
(5) 又如:比户(比家,比舍,比屋。一家挨着一家;家家户户);比屋(隔壁);比里(邻里,乡里)
(6) 比较;考校,核对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涉江》
(7) 又如:比量(比照);比类(比照旧例);比句(—
,核对检查簿籍);比次(考校);比并(相比);比势(较量武艺;比试);比迸(比武较量)(8) 及,等到
比至定陶,再破 秦军。——《史记·项羽本纪》
(9) 比拟 。如:比象(比像。比拟,象征);比傅(勉强类比并不能相比的事物);比尚(比配)
(10) 勾结;偏爱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立其子,不为比(偏爱)。——《左传·襄公三年》
(11) 又如:朋比为奸;比周(勾结);比党(拉帮结派)
(12) 等同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3) 又如:比伍(等同,匹敌);比伉(匹偶)
(14) 通“庀”。具备
比乐官,展乐器。——《周礼·大胥》
及祭祀,比其具。——《周礼·世妇》
以敦比其事业。——《荀子·荣辱》
(15) 官府限期办好公事
宰严限追比。(追征。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聊斋志异·促织》
(16) 又如:比捕(限期捉拿人犯);比卯(旧时地方衙门中差役的名簿叫“卯簿”。百姓有欠粮的,按卯簿派差役去催缴,如到期不缴,拘衙受刑叫“比卯”)
形容词
(1) 接近;亲近
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周礼·夏官》
(2) 又如:比近(亲近);比周(亲近);比昵(亲近);比善(和睦亲近);比日(近日;每日);比世(近世,近代);比辰(近时,近日);比者(近来);比岁(近年);比际(此时,这时)
(3) 密(与“稀”、“疏”相对)
比,密也。——《说文》
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
是与比周。——《左传·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周密也。”
(4) 又如:比甲(马甲)
(5) 和谐
声比则应。——班固《汉书》
名词
(1) 比喻,比方 。如:比似(如同);比偶(排比对偶);比兴(比与兴);比讽(用“比”的方法讽喻)
(2) 比较两个同类数量的倍数关系,其中一数是一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如:三与五之比,等于五分之三
(3) 姓
副词
(1) 皆,都,同等地
再战比胜。——《战国策·齐策》
(2) 又如:比隆(同等兴盛);比行(并行)
(3) 连续,频频
比投不释。——《礼记·投壶》
间者数年比不登。——《汉书·文帝纪》
比年日蚀。——《汉书·张延寿传》
三人比坐事死。——《汉书·公孙贺传》
地比震动。——《汉书·翼奉传》
比三年日蚀。——《汉书·外戚传》
始至之时,岁比不登。(登:丰收)——苏轼《超然台记》
(4) 近来
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吕氏春秋·先织》
介词
(1) 比起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操比于 袁绍。——《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他比你高
(3) 为;替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
(4) 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史记·陈涉世家》
比至南郡,而 琮已降。——《资治通鉴》
比去,以手阖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bi3 [陆丰腔] bi3 [梅县腔] bi3 [宝安腔] bi3 [东莞腔] bi3 [沙头角腔] bi3 [客语拼音字汇] bi3 [海陆丰腔] bi3 [台湾四县腔] bi3
◎ 潮州话:b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动词 (1) (形声。从人,列声。本义:比照) 同本义 例,比也。——《说文》。按,礼记服问:上附下附,列也。公别比例之义。古只作列,此字后出。 举此以例其余。——元· 刘壎《隐居通议·欧阳公》 (2) 又如:溯古例今;以此例比 名词 (1) 类;列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 又如:不在此例;例及(连类而及);例侪(按类分列) (3) 可以作依据的事物;例子 两贤同时,便是未有前例。——《南齐书·陆慧晓传》 (4) 又如:援例行事;例贡(边境官员及土司每年依例献纳的贡物;清代又指例贡生);例授(循例封赠);病例;实例 (5) 规定;规则;条例 故例。——清· 方苞《狱中杂记》 (6) 又如:开例;禁例;老例(旧规矩;旧习惯) 英文翻译precedent, example; regulation
方言集汇◎ 粤语:lai6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li4 [宝安腔] li3 [梅县腔] li5 [海陆丰腔] li6 [客英字典] li5 [台湾四县腔] li5 [沙头角腔] li5 [东莞腔] li3 [陆丰腔] li6 ◎ 潮州话:li7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去十三祭
详细解释动词 (1)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2) 同本义 失,纵也。——《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 失得勿恤。——《易·晋》 故人情不失。——《礼记·礼运》。注:“犹去也。” 君子不失足于人。——《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 掌国中失之事。——《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 塞翁失马,今未足悲。——魏泰《东轩笔录》 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资治通鉴》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告子上》 (3) 又如:失状(丢失财物的清单);失脱(丢失;失掉);失国(丧失国家);失鉴(失去检点);失瞻(失敬);失翁马(比喻暂时遭受损失,却因此得到好处);失民(丧失民心);失本(失去根本);失正(失其正道);失名(丧失名节);失合(失去配偶);失偶(丧失配偶);失鹿(失去天下);失道(失去准则;违背道义);失众(失去民心;失去众心);失柄(丧失统治权力) (4) 错过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 又如:失眼(没有看准;看错了);失人(错过人才;错用人才);失候(错过适当的时刻) (6) 不自禁,忍不住 庄公失言。——《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 丞相何故失惊?——《三国演义》 (7) 又如:失喜(喜欢到极点,不能自禁);失手;失笑;失足;失惊(吃惊) (8) 违背 论功计劳,未尝失法律。——章炳麟《原法》 (9) 又如:失礼;失约;失命(违误命令) (10) 遗漏 细过不失。——《商君书·开塞》 (11) 又如:失恩(不顾恩义);失脱(疏忽失误) (12) 迷失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王勃《滕王阁序》 (13) 又如:失心风(神经错乱;精神病);失志(心地糊涂) (14) 不知 。如:失觉(认不出);失望(记不得;忘记);失晓(不知道天已亮);失忘(忘记) (15) 消失;消灭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清· 姚鼐《登泰山记》 (16) 通“佚”或“泆”。淫泆,放荡,放纵 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野人得之。——《淮南子·汜论》。 王念孙云:“失,同佚。” 非吾敢横失能尽之难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管子·立政》 虞于湛乐,淫失其身。——《国语·周语下》 名词 (1) 过错,错误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史记·魏公子列传》 帝知其冤而宥其失。——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失误(过失,过错);失闪(差错;意外事故);失花儿(差错) 英文翻译lose; make mistake, neglect
方言集汇◎ 粤语:sat1
◎ 客家话:[梅县腔] shit7 [客语拼音字汇] sid5 [客英字典] shit7 [台湾四县腔] siit7 [沙头角腔] sit7 [海陆丰腔] shit7 [东莞腔] sit7 [宝安腔] sit7 [陆丰腔] shit7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入五質
详细解释diào动词 (1) (形声。从言,周声。( )本义:声音调和;协调)(2) 选拔或提拔官吏 调故吏。——《汉书·昭帝纪》。注:“谓发选也。” 调关东轻车锐卒。——《汉书·宣帝纪》 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汉书》 婿竟不调。——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又如:调头(换地方;自主的妓女迁居);调职(公务员调换服务单位) (4) 征用,提取,征发 特选横调。——《后汉书·左雄传》。注:“征也。” (5) 又如:调发(征发);调练(征调操练);调取(发命令取人) (6) 调动 我是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去来征战。——《西游记》 (7) 又如:调人;调干部;调遣;调阵子(调阵。舞台上演员扮兵将调兵布阵的样子);调补(调动填补官职空缺);调派(分派);调拨(调遣分派);调三惑四(挑拨离间) (8) 转动 。如:调眼色(眉目传情,用目光示意) (9) 计算;调查 调立城邑。——《汉书·晁错传》 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汉书》 (10) 耍弄。通“掉”。如:调嘴(卖弄口舌。即耍嘴皮子);调慌(撒谎);调嚣虚(弄虚头,作假);调罨子(耍弄花招);调嘴弄舌(耍嘴,卖弄口舌) (11) 同“掉” 杨志调过朴刀便打。——《水浒传》 名词 (1) 腔调,一个地区的本地人或居民的典型的言语习惯 。如:他带山东调;调类(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声调分类);调符(用来分别字音声调的符号) (2) 构成句子或词组语调成分的某种特有的音调或音调变化 。如:高调 (3) 曲调,单个音符或乐音的节奏上的编列,音乐的旋律 。如:二黄调;四平调;调性(音乐名词);调门(中国传统剧曲的歌唱者对于音调高低的音乐名词) (4) 调式,音乐上高低长短配合、和谐好听的一组音 。如:大调 (5) 格调,人的才气风格 。 谁爱风流高格调。——唐· 秦韬玉《贫女》 (6) 又如:才调;雅调 (7) 意见、主张的基本倾向。如:论调;唱高调 tiáo形容词 (1) (形声。从言,周声。本义:和谐;协调) 同本义 调,和也。——《说文》 合得周密谓之调。——《贾子道术》 调和乐也。——《荀子·臣道》 弓矢既调。——《诗·小雅·车攻》 调悦者,情之道也。——《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调而应之。——《庄子·知北游》 帝善其调达,乃敕一御妓奏笛。——《晋书·桓伊传》 若水旱不调,宁燥不湿。——贾思勰《齐民要术》 (2) 又如:调元(调和大化阴阳的元气);调序(调和);调琴(调和琴弦,弹琴);调畅(调和通畅);调适(调和顺适);调调(风吹物摇动的样子);调变(调和,调理) 动词 (1) 调节 调竽笙篪篁。——《礼记·月令》 (2) 又如:调排(调整安排);调风(整顿风俗);调气(调节四时的气候);调息(调节呼吸) (3) 驯服;训练 无鞭策,虽造父不能调驷马。——《盐铁论》 (4) 调治;调养(调治保养)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 (5) 又如:调鼎持衡(比喻治理国家);调息(调养休息);调治(医疗;疗治) (6) 嘲笑 唐僧渊目深而鼻高, 王丞相每调之。——《世说新语》 (7) 如:调喉(取笑);调侃(用言语戏弄;嘲弄) (8) 搀合 。 (9) 如:调三窝四(搬弄是非);调白(挑唆);调味 (10) 经搅拌、摇晃混合 。 (11) 如:调和鼎鼐(在鼎里调和食物。比喻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亦喻宰相之职);调匀;调色 (12) 调节音高或使之入调 。 (13) 如:调弦;调高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 (14) 演奏 何处调琴,惺惺地把醉魂呼醒?——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15) 调济 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盐铁论》 (16) 调戏 李师师再与 燕青把盏,又把言语来调他。——《水浒传》 (17) 又如:调光(勾引;调情);调引(引逗;勾引) (18) 掷;丢 我看了,搬起一块大石,调打下去。——《西游记》 (19) 耍 。 (20) 如:调嘴调舌(耍嘴皮);调嘴(耍嘴皮子);调脾(耍脾气;顽皮) (21) 调弄,弹奏 可以调素琴。——《三国志·诸葛亮传》 名词 (1) 烹调,调味 一鼎之调。——《吕氏春秋·察今》 英文翻译transfer, move, change; tune
方言集汇◎ 粤语:diu6 tiu4
宋本广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