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

xié yì [ xie yi]
繁体 協議
注音 ㄒ一ㄝˊ 一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协议 xiéyì

(1) 共同计议;协商

agree on

(2) 经过谈判、协商而制定的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文件

agreement;accord;concord

词语解释

  1. 共同计议;协商。

    《隋书·律历志中》:“二人协议,共短 孝孙 。”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上:“ 弼 ( 富弼 )与 韩琦 协议,制以三年为率,不得復有干请。” 田汉 《卢沟桥》第四幕:“军长为着保持和平,还是委屈求全跟敌人协议,彼此撤兵。”

  2. 统一意见。

    宋 崔公度 《感山赋》:“同德一心,齐力协议。”

  3. 经过谈判、协商而制定的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文件。

    《新华文摘》1981年第8期:“根据协议,停战线将以……实际控制线来划。”

  4. 泛指双方经协商取得的一致意见。

    《人民文学》1981年第8期:“她从知青点参军后,和父亲达成过协议,对自己的出身绝对保密。”

引证解释

⒈ 共同计议;协商。

《隋书·律历志中》:“二人协议,共短孝孙。”
宋无名氏《儒林公议》卷上:“弼(富弼 )与韩琦协议,制以三年为率,不得復有干请。”
田汉《卢沟桥》第四幕:“军长为着保持和平,还是委屈求全跟敌人协议,彼此撤兵。”

⒉ 统一意见。

宋崔公度《感山赋》:“同德一心,齐力协议。”

⒊ 经过谈判、协商而制定的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文件。

《新华文摘》1981年第8期:“根据协议,停战线将以……实际控制线来划。”

⒋ 泛指双方经协商取得的一致意见。

《人民文学》1981年第8期:“她从知青点参军后,和父亲达成过协议,对自己的出身绝对保密。”

协议的国语词典

共同商议。宋.崔公度〈感山赋〉:「同德一心,齐力协议。」也作「协商」。

如:「这个方案几经磋商,终于达成协议 。」

协议的网络释义

协议 (汉语词汇)

  • 协议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ié yì,意思是共同计议,协商;经过的文件。《隋书·律历志中》等均有相关记载。
  • 协议造句

    会谈的气氛非常融洽,双方就有关问题达成协议。
    希望你们两个能就此事好好沟通,达成一个协议。爱情,很美好。享受吧。
    父母有抚养子女的义务,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所以你父亲应当支付你的抚养费。而且,原先关于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的协议或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我只是迫切希望能够达成一个直截了当的协议。
    经过多日的协商,双方终于达成了一项协议。
    经过反复磋商,双方终于达成了协议。
    我们国家是重原则守信誉的,一旦签订协议,历来恪守不渝。
    在谈判过程中,对方百般刁难,所以未能达成协议。
    敌军悍然拒绝和平协议,并试图负隅顽抗,然而我军锐不可当,很快结束战役。
    甲方和乙方今天已经达成口头协议。
    分着看,现在从法律的角度,协议离婚意思表示真实,是你和孩子的房子,复婚后,办房产证时,你依据离婚协议和离婚证,要求房产证只写你和孩子名字,那该房子还是你和孩子的婚前财产;如果办房产证时,写上一家三口的名字,法律效果上是你和孩子对于丈夫的赠与,房子变成共有财产。
    咱们要根据协议,通今博古,力争早日把水电站建成。
    他们的做法违背了双方签署的协议。
    经过法庭调解,双方达成了协议。
    这个协议明日起生效。
    他们已经口头达成了协议。
    双方几经交涉,最后终于达成了协议。
    两国就边界问题刚签订了协议,但口血未干,边界上又发生了武装冲突。
    停火协议虽然已经签定,但能否实现和平,人民正拭目以待。
    双方代表签署了这份技术合作协议。

    汉字详情

    xié [xie]
    部首: 223
    笔画: 6
    五笔: FLW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JKSC
    四角: 4403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办,从十。办亦声。办( xié)表示同力。十,表示众多。合起来表示众人同力。本义:和睦;融洽)

    (2) 同本义

    協,众之同和也。——《说文》

    协和万邦。——《书·尧典》。传:“合也。”

    协用五纪。——《书·洪范》。传:“和也。”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资治通鉴》

    与彼协心。

    协规同力。

    声律相协而八音生。——《太玄·数》

    (3) 又如:协允(合理公平);协气(和气);协恭(友好而同心协力);协睦;协畅;协调;协泰(协和安泰)

    (4) 合;共同

    纪农协功。——《国语·周语》。注:“同也。”

    尔无共怒,协比谗言予一人。——《书·盘庚下》。孔传:“汝无共怒我,合比凶人而妄言。”

    (5) 又如:协谋(共同谋略);协爱(共同热爱);协庆(共同庆贺);协比(勾结在一起做坏事。即朋比)

    动词

    (1) 调和;调整

    协此四国。——《礼记·孔子闲居》

    (2) 又如:协正(调整而使之正确);协序(调和使有规律);协律(调和音乐律吕,使之和谐);协顺(调和使如意)

    (3) 帮助 。如:协饷(由税收富裕的省调济拨款协助贫困省);协济(接济);协飞熊(相传周文王梦见飞熊,占卜得要贤臣。后果遇姜尚。比喻帝王得贤之征兆)

    (4) 顺服

    上帝时歆,下民祗协。——《书·微子之命》

    (5) 又如:协从;协附(依附);协服

    (6) 用同“胁”。逼迫

    余皆协从。——《金声玉振集》

    (7) 怀抱 。如:协孕(怀孕);协私网上;协情

    (8) 符合

    实有爽德,协于丹朱。——《国语·周语上》

    (9) 又如:协韵(符合韵律);协义(符合礼义);协句(协韵);协中(符合中庸)

    (10) 合并 。如:协意(合成一种意义)

    (11) 勾结 。如:协党(结党);协比(勾结)

    名词

    (1) 清末新军的编制单位,在镇之下。三营为标,两标一协。相当于后代的旅

    那本标三营,分防二协,都受他调遣。——《儒林外史》

    (2) 又如:协台(副将)

    英文翻译

    be united; cooperate

    方言集汇

    ◎ 粤语:hip6
    ◎ 潮州话:hiab8 (hîap) 「澄海」hiag8 (hîak)

    宋本广韵

    [yi]
    部首: 226
    笔画: 5
    五笔: YYQ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VIK
    四角: 34703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义声。本义:商议,讨论)

    (2) 同本义

    议,语也。——《说文》

    议,谋也。——《广雅》。按,谓论事之宜。

    唯酒食是议。——《诗·小雅·斯干》

    法而不议。——《荀子·王制》

    赵王悉召群臣议。——《史记》

    (3) 又如:议计(商议合计);议妥(商量妥当);议婚(商谈联姻之事)

    (4) 评议是非

    议论证据古今。——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5) 又如:议勋(评议功勋);议语(谈论)

    (6) 选择

    乃议侑于宾。——《仪礼·有司彻》。注:“犹择也。”

    (7) 又如:议才(选拔人才)

    (8) 议处;议罪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司马迁《报任安书》

    (9) 又如:议状(论罪定刑的文书);议处(清制对有过失的官吏,交吏部拟定处罚办法);议惩(评议罪刑给予惩处);议刑(议罪以定刑)

    (10) 议论,特指议论政事

    故圣人议多少论厚薄为之政。——《韩非子·五蠹》

    大功言而不议。——《礼记·闲传》

    (11) 通“仪”( )。忖度

    议之而后动。——《易·系辞上》

    昔先王议事以制。——《国语·郑语》。王引之云:“议,读为仪。”

    博学不可使议世。——《墨子·非儒》。王念孙云:“仪,议古字通。”

    名词

    (1) 意见、看法、判断或评价

    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资治通鉴》

    (2) 又如:议计(意见和计策);议论风生(比喻能言善道,语辞生动有味)

    英文翻译

    consult, talk over, discuss

    方言集汇

    ◎ 粤语:ji5 ji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