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橐

xiàng tuó [ xiang tuo]
繁体 項橐
注音 ㄒ一ㄤˋ ㄊㄨㄛˊ

词语释义

《战国策.秦策五》:"甘罗曰:'夫项槖生七歳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歳于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后以"项橐"代称早慧的儿童。

词语解释

  1. 《战国策·秦策五》:“ 甘罗 曰:‘夫 项槖 生七歳而为 孔子 师,今臣生十二歳於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后以“项槖”代称早慧的儿童。

    唐 路德延 《小儿师》诗:“ 项橐 称师日, 甘罗 作相年。”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 梁鸣泉 公五岁在父抱中,輙请得即日就师学。父紿之云:‘今破日不佳耳。’公曰:‘以破吾愚,岂不佳!’父大惊异,每语人:‘吾斯知 项橐 黄童,非俊物也。’”

引证解释

⒈ 后以“项槖”代称早慧的儿童。

《战国策·秦策五》:“甘罗曰:‘夫项槖生七歳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歳於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
唐路德延《小儿师》诗:“项橐称师日, 甘罗作相年。”
清周亮工《书影》卷一:“梁鸣泉公五岁在父抱中,輙请得即日就师学。父紿之云:‘今破日不佳耳。’公曰:‘以破吾愚,岂不佳!’父大惊异,每语人:‘吾斯知项橐黄童,非俊物也。’”

项橐的网络释义

项橐

  • 项橐(xiàng tuó),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省兖州区)的一位神童,虽然只有七岁,孔夫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教,后世尊项橐为圣公。《战国策·秦策五》: “甘罗曰:‘夫项槖生七歳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歳于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后以“项橐”代称早慧的儿童。据考,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战国策》。
  • 汉字详情

    xiàng [xiang]
    部首: 616
    笔画: 9
    五笔: ADM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MBO
    四角: 1118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页,工声。从页,与头有关。本义:脖子的后部)

    (2) 同本义

    项,头后也。——《说文》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曹植《洛神赋》

    项背相望。——《后汉书·左雄传》

    (3) 又如:项髻(挽发髻于颈后);项窝(脖子后部的凹处)

    (4) 泛指人颈

    老魔将芭蕉扇插在后项衣领。——《西游记》

    项掣金锁。——唐· 李朝威《柳毅传》

    青项金翅。——《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项头(头与脖项);项领(指颈部);项缩(缩颈。形容畏惧的样子)

    (6) 代数中不用加、减号连接的单式 。如:内项;外项

    (7) 款项 。如:进项;欠项;出项;项头(项目)

    (8) 春秋时国名 。在今河南省项城县东北

    (9) 冠的后部

    宾右手执项,左手执前进客。——《仪礼·士冠礼》

    (10) 姓

    量词

    用于分项目的事物 。如:八项注意;下列各项;一项任务;援引该法律的第六条第三款第二项

    英文翻译

    neck, nape of neck; sum; funds

    方言集汇

    ◎ 粤语:hong6

    宋本广韵

    tuó [tuo]
    部首: 420
    笔画: 16
    五笔: GKHS
    五行:
    仓颉: JBMRD
    四角: 509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槖省,石声。)

    (2) 同本义

    槖,囊也。——《说文》。按,小而有底曰橐,大而无底曰囊。

    宁子职纳槖饘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乃裹糇粮,于橐于囊。——《诗·大雅·公刘》

    负书担橐。——《战国策·秦策》

    田乞盛阳生橐中,置坐中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卬家将军以为(张) 安世本持橐簪笔,事 孝武帝数十年。——《汉书·赵充国传》。 颜师古注:“橐,所以盛书也,有底曰囊,无底曰橐。簪笔者,插笔于首。”

    橐金数千。——清· 张廷玉《明史》

    (3) 鼓风吹火器

    具炉橐,橐以牛皮。——《墨子·备穴》

    象词

    象声词 。如:橐橐的皮鞋声

    动词

    通“托”,依附

    重争士橐。(指依附诸侯或卿大夫。)——《韩非子·五蠹》

    英文翻译

    a sack, a bag opening at both ends

    方言集汇

    ◎ 粤语:tok3
    ◎ 客家话:[陆丰腔] tok7 [客语拼音字汇] tog5 tog6 [宝安腔] tok7 [客英字典] tok7 [海陆丰腔] tok7 [梅县腔] tok7 [台湾四县腔] tok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九鐸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他各鐸開入聲開口一等thaktʰɑ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