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宪

bǐng xiàn [ bing xian]
繁体 秉憲
注音 ㄅ一ㄥˇ ㄒ一ㄢˋ

词语释义

1.执掌法令。

词语解释

  1. 执掌法令。

    唐 刘禹锡 《祭福建桂尚书文》:“秉宪朝右,剖符江壖。”《明史·瞿式耜传》:“ 曹于汴 宜秉宪。”

引证解释

⒈ 执掌法令。

唐刘禹锡《祭福建桂尚书文》:“秉宪朝右,剖符江壖。”
《明史·瞿式耜传》:“曹于汴宜秉宪。”

汉字详情

bǐng [bing]
部首: 505
笔画: 8
五笔: TGV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DL
四角: 209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又,从禾,表示以手持禾。“又”篆体象一只手。本义:禾把,禾束)

(2) 同本义

秉,禾束也。——《说文》

彼有遗秉。——《诗·小雅·大田》

或取一秉秆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3) 又如:秉穗(收稻时遗留在田中的禾把与禾实);秉握(一握稻把。言数量少)

(4) 量词。十六斛。如:秉刍(十庾数量的草把)

(5) 通“柄”。权力,权柄

治国不失秉。——《管子·小匡》

国子实执齐秉。——《左传·哀公十七年》

动词

(1) 手拿着,手持(是一只手从旁边拿着小物)

秉,执也。——《尔雅》

武王载旆,有虔秉钺。——《诗·商颂·长发》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白居易《观刈麦》

(2) 又如:秉圭(持着玉圭);秉烛云长(即云长秉烛,指三国关云长执灯夜读的事);秉笔(执笔;握笔);秉烛达旦(指关云长在护送两位皇嫂途中,秉烛达旦事);秉节(持节。节,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保持节操,守节);秉牍(手执简牍)

(3) 引申为主持,掌握

光秉政前后二十年。——《汉书·霍光传》

共秉朝政。——《三国志·吕布传》

(4) 又如:秉公灭私(主持公道,灭除私念);秉正无私(主持正义,没有私念);秉教伽持(佛教语。指执行佛法、施加佛力于众生,以保护扶持之)

(5) 保持;坚持

民之秉彝。——《诗·大雅·丞民》

君子秉心。——《诗·小雅·小弁》

(6) 又如:秉彝(坚持道理);秉心(居心;用心;持心);秉志(持志)

(7) 通“禀”。承受 。如:秉谢(禀受并回报);秉质(受于自然的资质)

英文翻译

grasp, hold; bundle; authority

方言集汇

◎ 粤语:bing2
◎ 客家话:[东莞腔] biang3 [沙头角腔] bin3 [客英字典] bin3 [海陆丰腔] bin3 [梅县腔] biang1 bin3 [台湾四县腔] bin3 [宝安腔] bin3 [陆丰腔] bin3 [客语拼音字汇] bi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八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兵永庚三開上聲開口三等pĭɐŋpiengx/pyank
xiàn [xian]
部首: 322
笔画: 9
五笔: PTFQ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JHGU
四角: 3021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心,从目,害省声。心、目并用。本义:敏捷)

(2) 同本义

宪,敏也。——《说文》

博闻多能曰宪。——《周书·谥法》

(3) 喜乐的样子

天之方难,无然宪宪。——《诗·大雅》

(4) 又如:宪宪(欣欣。喜悦的样子)

名词

(1) 法令

布宪于国。——《管子·立政》

宪,法也。——《尔雅》

慎乃宪。——《书·益稷》

万邦为宪。——《诗·小雅·六月》

此君之宪令。——《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发虑宪。——《礼记·学记》

(2) 又如:宪票(拘提人犯或处理公务的指令);宪范(法式,典范)

(3) 宪法的略称 。如:立宪;护宪;制宪

(4) 宪司的省称 。宋代官名,即诸路提点刑狱公事,相当于后世的按察司之职

(5) 方法

犹迹求履之宪也。——《管子》

(6) 旧时属吏对上司的尊称

且等本县见过学宪,再作道理。——《官场现形记》

(7) 又如:宪台(对上官的尊称);宪训煌煌(对官员训词的恭维);宪官(泛指官员)

(8) 姓

动词

(1) 公布

宪谓幡书以明之。——《周礼·朝士》。杜注

令群吏宪禁令。——《周礼·小司徒》。注:“表县之。”

(2) 效法

宪禁于玉宫。——《周礼·天官》

宪女史之典戒。——《寡妇赋》

(3) 又如:宪写(仿效;模仿)

(4) 制裁

被宪者多结怨。——《南齐书》

(5) 又如:宪墨(绳之以法)

英文翻译

constitution, statute, law

方言集汇

◎ 粤语:hin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