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鲜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青翠鲜润的颜色。
唐 杜甫 《槐叶冷淘》诗:“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张逢》:“忽有一段细草,纵广百餘步,碧鲜可爱。” 清 张岱 《陶庵梦忆·天镜园》:“ 天镜园 浴鳧堂 ,高槐深竹,樾暗千层……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緑,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语出 晋 左思 《吴都赋》:“檀欒嬋娟,玉润碧鲜。”原用以形容竹的色泽。后因以“碧鲜”为竹的别名。
《旧五代史·周书·扈载传》:“ 载 因游 相国寺 ,见庭竹可爱,作《碧鲜赋》题其壁。” 宋 范仲淹 《寄题孙氏碧鲜亭》诗:“天地何风流,復生 王子猷 ,黄金买碧鲜,緑玉排清秋。”
引证解释
⒈ 青翠鲜润的颜色。
引唐杜甫《槐叶冷淘》诗:“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张逢》:“忽有一段细草,纵广百餘步,碧鲜可爱。”
清张岱《陶庵梦忆·天镜园》:“天镜园浴鳧堂,高槐深竹,樾暗千层……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緑,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⒉ 原用以形容竹的色泽。后因以“碧鲜”为竹的别名。
引语出晋左思《吴都赋》:“檀欒嬋娟,玉润碧鲜。”
《旧五代史·周书·扈载传》:“载因游相国寺,见庭竹可爱,作《碧鲜赋》题其壁。”
宋范仲淹《寄题孙氏碧鲜亭》诗:“天地何风流,復生王子猷,黄金买碧鲜,緑玉排清秋。”
碧鲜的国语词典
颜色青翠鲜润。
碧鲜的网络释义
碧鲜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玉,从石,白声。本义:青绿色的玉石)
(2) 同本义
碧,石之青美者。——《说文》
高山,其下多青碧。——《山海经·西山经》
(3) 又
章峨之山多瑶碧。
昆仑碧树瑶树在其北。——《淮南子·地形》
锡碧金银,众色炫耀。——《汉书·司马相如传》
(4) 又如:碧卢(像玉的美石);碧箫(用碧玉制的箫);碧玉椽(用碧玉做的椽子)
(5) 指代绿水
碧水东流至此回。——唐· 李白《望天门山》
一碧万顷。——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6) 又如:碧波(清澄绿色的水波);碧泱泱(水流澄绿深广的样子);碧流(绿水);碧漪(清澈的水波。泛指绿水)
形容词
(1) 青绿色
绿碧青丝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碧峰巉然孤起。——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寒则苍,春则碧。——王夫人《小云山记》
(2) 又如:碧香(本指绿酒的馨,后为酒名);碧海(碧绿色的海);碧芳(绿叶);碧城(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
(3) 青白色,浅蓝色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江淹《别赋》
接天连叶无穷碧。——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
(4) 又如:碧雾(青色的云雾);碧烟(青色的烟雾);碧云(青云;碧空中的云)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bit7 pet7 [海陆丰腔] bit7 pet7 [梅县腔] pet7 [台湾四县腔] bit7 pet7 [客语拼音字汇] bid5 [东莞腔] bit7 [宝安腔] bi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碧 | 彼役 | 幫 | 昔合 | 入聲 | 陌 | 合口三等 | 梗 | 清 | pĭwɛk | pyek/pvek |
详细解释
xiān
名词
(1) (会意。从鱼,从羊。“鱼”表类属,“羊”表味美。本义:鱼名。出貉国)
(2) 假借为鱻。鲜鱼,活鱼
冬宜鲜羽。——《礼记·内则》。注:“生鱼也。”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河上公注:“鲜,鱼。”
调鼎他年事,妙手看烹鲜。——宋· 张元干《水调歌头》
冬宜鲜羽。——《礼记》
(3) 又如:鲜眼(像鱼那样的圆眼);鱼鲜;海鲜;鲜脍(切细的鲜鱼肉);鲜鳞(活鱼);鲜羽(活鱼和活鸟)
(4) 鲜美的食物
惟君用鲜。——《左传·襄公三十年》
荐鲜知路近,省敛觉年丰。——唐玄宗《幸凤泉汤》
(5) 又如:时鲜;尝鲜;鲜肥(鱼肉类美味肴馔);鲜食(鲜活的食品);鲜杀(活杀的猎物)
形容词
(1) 新鲜
炰鳖鲜鱼。——《诗·大雅·韩奕》
芳草鲜美。——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鱼腊鲜兽皆如初。——《仪礼》
根色鲜泽。——宋· 沈括《梦溪笔谈》
(2) 又如:屡见不鲜;数见不鲜;鲜食(新鲜的食品);鲜兽(新杀的禽兽)
(3) 鲜艳 。如:鲜妆(鲜明美丽的打扮);鲜衣(华美的衣服)
(4) 鲜明;明洁,洁净
衣服常鲜于我。——《汉书·广川惠王越传》
(5) 又如:鲜色(清新美丽的颜色);鲜新(清新)
(6) 味美
饫肥鲜者。——明· 刘基《卖柑者言》
无鲜肥滋味。——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7) 又如:鲜爽(鲜美爽口);鲜脆(鲜美脆嫩);鲜香(鲜美芳香)
(8) 独特 。如:她的行事作为就是很鲜,和别人都不一样
(9) 夭折的,早死的
葬鲜者自西门。——《左传·昭公五年》
(10) 另见
xiǎn
形容词
(1) 非常少,很不多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大雅·荡》
原小则鲜。——《史记·货殖列传》
以约失之者鲜矣(由于俭约而犯过失的人很少)。——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宋· 周敦颐《爱莲说》
鲜不疫矣。——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鲜薄(微少);鲜言(寡言);鲜胄(后代少);鲜浅(浅鲜);鲜乏(缺乏);鲜少(很少)
动词
(1) 缺少;不足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李密《陈情表》
(2) 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