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先
词语释义
从前,过去。
词语解释
从前,过去。
《水浒传》第二回:“俺道是甚么 高殿帅 ,却原来正是 东京 幇闲的‘圆社’ 高二 ,比先时曾学使棒。”《水浒传》第十八回:“我比先曾跟一个赌汉去投奔他,因此认得。” 明 于谦 《广西蛮贼疏》:“又况各项贼寇,比先俱係良民。”
引证解释
⒈ 从前,过去。
引《水浒传》第二回:“俺道是甚么高殿帅,却原来正是东京幇闲的‘圆社’ 高二,比先时曾学使棒。”
《水浒传》第十八回:“我比先曾跟一个赌汉去投奔他,因此认得。”
明于谦《广西蛮贼疏》:“又况各项贼寇,比先俱係良民。”
比先的国语词典
原先、从前。元.杨文奎《儿女团圆.楔子》:「这家私比先家兄在时,原无积趱,都是我苦挣下的。」元.史九敬先《庄周梦.第一折》:「我小人有一件物,还是比先收下的,因无人买的起,出不上银子,小人就不曾卖。」也作「比先时」。
比先的网络释义
比先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2) 同本义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
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尔雅·释鸟》
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史记·天官书》
比其具。——《周礼·世妇》。注:“次也。”
及献比禽。——《周礼·田仆》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战国策·燕策》
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比肩(肩碰肩,谓高矮差不多);比物(排比同类事物);比集(排比汇集);比缀(编排连缀)
(4) 连接,接近
家人失火,屋比延烧。——《史记·汲黯列传》
(5) 又如:比户(比家,比舍,比屋。一家挨着一家;家家户户);比屋(隔壁);比里(邻里,乡里)
(6) 比较;考校,核对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涉江》
(7) 又如:比量(比照);比类(比照旧例);比句(—
,核对检查簿籍);比次(考校);比并(相比);比势(较量武艺;比试);比迸(比武较量)(8) 及,等到
比至定陶,再破 秦军。——《史记·项羽本纪》
(9) 比拟 。如:比象(比像。比拟,象征);比傅(勉强类比并不能相比的事物);比尚(比配)
(10) 勾结;偏爱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立其子,不为比(偏爱)。——《左传·襄公三年》
(11) 又如:朋比为奸;比周(勾结);比党(拉帮结派)
(12) 等同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3) 又如:比伍(等同,匹敌);比伉(匹偶)
(14) 通“庀”。具备
比乐官,展乐器。——《周礼·大胥》
及祭祀,比其具。——《周礼·世妇》
以敦比其事业。——《荀子·荣辱》
(15) 官府限期办好公事
宰严限追比。(追征。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聊斋志异·促织》
(16) 又如:比捕(限期捉拿人犯);比卯(旧时地方衙门中差役的名簿叫“卯簿”。百姓有欠粮的,按卯簿派差役去催缴,如到期不缴,拘衙受刑叫“比卯”)
形容词
(1) 接近;亲近
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周礼·夏官》
(2) 又如:比近(亲近);比周(亲近);比昵(亲近);比善(和睦亲近);比日(近日;每日);比世(近世,近代);比辰(近时,近日);比者(近来);比岁(近年);比际(此时,这时)
(3) 密(与“稀”、“疏”相对)
比,密也。——《说文》
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
是与比周。——《左传·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周密也。”
(4) 又如:比甲(马甲)
(5) 和谐
声比则应。——班固《汉书》
名词
(1) 比喻,比方 。如:比似(如同);比偶(排比对偶);比兴(比与兴);比讽(用“比”的方法讽喻)
(2) 比较两个同类数量的倍数关系,其中一数是一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如:三与五之比,等于五分之三
(3) 姓
副词
(1) 皆,都,同等地
再战比胜。——《战国策·齐策》
(2) 又如:比隆(同等兴盛);比行(并行)
(3) 连续,频频
比投不释。——《礼记·投壶》
间者数年比不登。——《汉书·文帝纪》
比年日蚀。——《汉书·张延寿传》
三人比坐事死。——《汉书·公孙贺传》
地比震动。——《汉书·翼奉传》
比三年日蚀。——《汉书·外戚传》
始至之时,岁比不登。(登:丰收)——苏轼《超然台记》
(4) 近来
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吕氏春秋·先织》
介词
(1) 比起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操比于 袁绍。——《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他比你高
(3) 为;替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
(4) 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史记·陈涉世家》
比至南郡,而 琮已降。——《资治通鉴》
比去,以手阖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bi3 [陆丰腔] bi3 [梅县腔] bi3 [宝安腔] bi3 [东莞腔] bi3 [沙头角腔] bi3 [客语拼音字汇] bi3 [海陆丰腔] bi3 [台湾四县腔] bi3
◎ 潮州话:b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动词 (1) (会意。据甲骨文,上面是“止”(脚),下面是“人”。意思是脚已走在人的前面。本义:前进,走在前面) (2) 同本义 先,前进也。——《说文》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九歌·国殇》 恐为操所先。——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3) 又如:身先士卒;争先恐后;争先(争着赶到别人前头) (4) 尊崇;重视 安宁则长庠序,先本绌末,以礼义防于利。——《史记·本准书》 (5) 又如:先本(重视根本) (6) 首创;开始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庄子·刻意》 (7) 又如:先志(先立志向);先事(先行其事) 名词 (1) 当初;先前 丢三忘四,惹人抱怨,竟不大象先了。——《红楼梦》 (2) 又如:先起头(从前);先来(先前,原来);先日(从前;日前) (3) 先世;祖先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报任安书》 行莫丑于辱先。——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思厥先祖父。——宋· 苏洵《六国论》 先典攸高。——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先西域人。——明、 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先茔在杭(先茔:祖先的坟墓。杭:浙江省杭州市)。——清· 袁枚《祭妹文》 (4) 又如:先陇(祖坟);先陵(帝王祖先的坟墓);先铭(先人的墓志铭) (5) 前导;前驱 以为民先(先,先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韩非子·五蠹》 行为士先。——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先引(前导);先师(前辈老师);先达(有德行学问的前辈) (7) 姓 形容词 (1) 前,时间或次序在前 以先国家之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后先相继。——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固先乎吾。——唐· 韩愈《师说》 先天下之忧。——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2) 古时的;先前的,先代的 天子乃荐鞠衣于先帝。——《礼记·月令》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战国策·齐策》 (3) 又如:先帝(远古帝王);先王(指上古贤明君王) (4) 首要,根本 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庄子·天道》。成玄英疏:“先,本也。” (5) 又如:先天(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原);先务(首要的事务) (6) 上 短长终不校,先后竟谁论?——唐· 韩愈《和侯协律咏笋》 (7) 又如:先后(高下,优劣) (8) 已故的。称呼死者的敬词 先大母婢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9) 又如:先朝顾命(先帝临终托付);先府君(尊称亡父) 副词 指事情、行为发生在前 树下先有落叶。——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几欲先走。——《秋声诗自序》 水暖鸭先知。——宋· 苏轼《惠崇》 春江晚景 为坎以先登。——《资治通鉴·唐纪》 英文翻译first, former, previous
方言集汇◎ 粤语:sin1 sin3
◎ 客家话:[梅县腔] sien1 [客语拼音字汇] xian1 [客英字典] sen1 sien1 [东莞腔] sen1 [沙头角腔] sien1 [宝安腔] sen1 [海陆丰腔] sien1 [sen1] [台湾四县腔] sien1 [sen1] [陆丰腔] sian1 ◎ 潮州话:soiⁿ1 [揭阳、潮阳]saiⁿ1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一先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