煨芋

wēi yù [ wei yu]
注音 ㄨㄟ ㄩˋ

词语释义

1.唐衡岳寺有僧,性懒而食残,自号懒残。李泌异之,夜半往见。时懒残拨火煨芋。见泌至,授半芋而曰:"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见《宋高僧传》卷十九﹑《邺侯外传》。后因以"煨芋"为典,多指方外之遇。

词语解释

  1. 唐 衡岳寺 有僧,性懒而食残,自号 懒残 。

    李泌 异之,夜半往见。时 懒残 拨火煨芋。见 泌 至,授半芋而曰:“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见《宋高僧传》卷十九、《邺侯外传》。后因以“煨芋”为典,多指方外之遇。 宋 刘克庄 《怀保宁聪老》诗:“探梅尚忆陪山屐,煨芋何因共地炉。” 明 高启 《过海云院赠及长老》诗:“紫藤坞里归逢雪,煨芋曾烦慰客愁。” 清 汪懋麟 《送高念东予告归里和司农公韵》之四:“萧寺閒行煨芋少,虚坛夜礼降真多。”

引证解释

⒈ 唐衡岳寺有僧,性懒而食残,自号懒残。

李泌异之,夜半往见。时懒残拨火煨芋。见泌至,授半芋而曰:“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
见《宋高僧传》卷十九、《邺侯外传》。后因以“煨芋”为典,多指方外之遇。 宋刘克庄《怀保宁聪老》诗:“探梅尚忆陪山屐,煨芋何因共地炉。”
明高启《过海云院赠及长老》诗:“紫藤坞里归逢雪,煨芋曾烦慰客愁。”
清汪懋麟《送高念东予告归里和司农公韵》之四:“萧寺閒行煨芋少,虚坛夜礼降真多。”

煨芋的网络释义

煨芋

  • 懒残者,唐天宝初衡岳寺执役僧也。退食,即收所余而食,性懒而食残,故号懒残也。昼专一寺之工,夜止群牛之下,曾无倦色,已二十年矣。
  • 汉字详情

    wēi [wei]
    部首: 414
    笔画: 13
    五笔: OLGE
    五行:
    仓颉: FWMV
    四角: 9683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火,畏声。本义:火盆中的火) 同本义

    煨,盆中火也。——《说文》

    热灰谓之煻煨。——《通俗文》

    一班大小徒弟,尽为煨尽之末。——明· 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2) 又如:煨尘(灰烬;尘埃);煨烬(灰烬,燃烧后的残余物)

    动词

    (1) 用文火烧熟或加热 。如:煨茶;煨牛肉;煨热(用微火加热)

    (2) 把生的食物放在火灰里慢慢烤熟 。如:煨栗子;煨芋;煨炙(烧烤);煨罐(供炖、烧用的陶制圆形容器)

    (3) 烘干 。如:煨干就湿,煨干避湿(极言抚育孩子的辛苦)

    (4) 焚烧 。如:煨炙(烧烤);煨燔(烧毁)

    (5) 中药炮制法之一。将药材用湿润面粉包裹,在炒热的滑石粉锅内加热至外皮焦黄色为度;或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分 。如:煨木香

    英文翻译

    to stew, simmer

    方言集汇

    ◎ 粤语:wui1
    ◎ 客家话:[梅县腔] voe.1 [海陆丰腔] woi1 [宝安腔] woi1 [陆丰腔] woi1 [东莞腔] wui5 [台湾四县腔] woi1 [客语拼音字汇] voi1 [客英字典] vo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五灰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烏恢平聲合口一等quai/uoiʔuɒi
    [yu]
    部首: 301
    笔画: 6
    五笔: AGF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TMD
    四角: 444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艸,于声。本义:植物名。俗称“芋艿”)

    (2) 同本义

    芋,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也。——《说文》

    士卒食芋菽。——《史记·项羽本纪》

    其实葵菹芋。——《仪礼·士丧礼》

    (3) 又如:芋火(煨芋的炭火);芋渠(大芋头。同“芋魁”);芋荷(芋艿。因其叶似荷,故名。南方称芋头的叶及柄为芋荷);芋火(煨芋之火);芋郎君(抟芋酥作人形的食品);芋魁(芋的块茎。泛指薯类植物的块茎);芋魁豆饭(喻食物粗劣)

    (4) 泛指薯类植物 。如:山芋;洋芋

    英文翻译

    taro

    方言集汇

    ◎ 粤语:wu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wu6 ri6 [客英字典] vu3 [台湾四县腔] wu5 ji5 [陆丰腔] wu6 [东莞腔] wu3 [宝安腔] wu3 [客语拼音字汇] vu4 [梅县腔] j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羽俱平聲合口三等ĭuyo/h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