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裕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威严和宽仁。
《艺文类聚》卷五十引 南朝 梁 王僧孺 《豫州墓志》:“乃治边御众,威裕兼行。”
引证解释
⒈ 威严和宽仁。
引《艺文类聚》卷五十引南朝梁王僧孺《豫州墓志》:“乃治边御众,威裕兼行。”
威裕的网络释义
威裕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威力;威风
威,畏也。——《说文》
威也者,力也。——《吕氏春秋·荡兵》
有而可畏谓之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严大国之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之威。
威天下不以兵革。——《孟子·公孙丑下》
威棱威乎邻国。——《汉书·李广传》
威振四海。——汉· 贾谊《过秦论》
为敛威去。——《明史》
(2) 又如:威风杀气(威风恶煞;盛气凌人);威弧(很有威力的弧矢);威折(以威力使之折服);威服(以威力慑服);威柄(威权,权力);威畏(以威势使之畏服);威约(威势为人制约);威凌(以威势相欺凌);威绥(以威力使之安定)
(3) 尊严,威严
畏威保位。——《明史》
吏惮其威。
(4) 又如:威荣(尊严与荣华);威法(威严的法令);威神(尊严的神灵);威裕(威严和宽仁);威敬(有威严,令人敬重);威光(威严的光芒);威棱(声势威仪);威德(威严与恩德);威锋(威德);威权(威势与权力);威灵(声势威仪);威声(威严的名声);威神(威仪的神灵);威化(声威德化)
(5) 虐害。通“畏”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老子》
(6) 刑罚 。如:威威(处罚罪犯);威令(刑法或军政命令);威辟(重刑苛法)
(7) 古代军事编制单位
百户为“威”,设中、前、后、左、右五所,每军百户曰威。——《南疆逸史》
形容词
〈方〉∶漂亮的
楹联贴好了,徐炳华得意地问众人:“威不威?” 傻子权竖起两个大拇指,大声说:“威呀”!—— 陈残云《香飘四季》
动词
(1) 畏惧。通“畏”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诗·小雅·常棣》
威,畏也,可畏惧也。——《释名·释言语》
见怀思威。——《国语·晋语四》
(2) 震慑
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战国策》
教我先威众。——《史记·陈涉世家》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wi1 wui1 [海陆丰腔] wui1 [客英字典] vui1 [台湾四县腔] wui1 [客语拼音字汇] vui1 [陆丰腔] wui1 [沙头角腔] wui1 [东莞腔] wui1 [宝安腔] wu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威 | 於非 | 影 | 微合 | 平聲 | 微 | 合口三等 | 止 | 微 | ʔĭwəi | qyoi/voi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衣,谷(
)声。衣物丰饶。本义:富饶。财物多。也指使富饶)(2) 同本义
裕,衣物饶也。——《说文》
有孚裕无咎。——《易·晋》
天地裕于万物。——《法言·孝至》
包众容物谓之裕。——《贾子道术》
裕其众庶。——《国语·吴语》
此今兄弟,绰绰有裕。——《诗·小雅·角弓》
(3) 又如:裕后光前(造福后辈,光耀祖先);裕民(使民众富裕);裕饶(富饶);裕民足国(裕国足民。使人民富裕,国家丰足)
(4) 宽裕
布施优裕也。——《国语·周语》
(5) 又如:裕利(大利,暴利);裕裕(宽余自如的样子);裕宽(松弛。不紧张);裕如(自如的样子);裕蛊(宽纵坏人)
(6) 宽大;宽容 。如:裕和(宽裕和顺)
动词
(1) 教导
乃由裕民。——《书·康诰》
(2) 又如:裕民(教导民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i5 [宝安腔] ji3 [海陆丰腔] ri5 [陆丰腔] ji5 [东莞腔] ji3 [客语拼音字汇] yi4 [客英字典] ji5 [梅县腔] j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裕 | 羊戍 | 以 | 虞 | 去聲 | 遇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jĭu | jyoh/ju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