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

bì shǔ [ bi shu]
注音 ㄅ一ˋ ㄕㄨˇ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避暑 bìshǔ

(1) 到凉爽的地方度过炎热的暑期

pass the summer holidays;be away for the summer holidays;spend a holiday at a summer resort

(2) 避免中暑

prevent sunstroke

词语解释

  1. 辟除暑热;免受暑热。

    《墨子·公孟》:“今我问曰: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猪》:“圈不厌小,圈小则肥疾;处不厌秽,泥秽得避暑。”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荷花》:“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2. 天气炎热时到凉爽的地方去住。

    《汉书·元后传》:“初, 成都侯 商 尝病,欲避暑,从上借 明光宫 。” 唐 杜甫 《奉寄李十五秘书文嶷》诗之一:“避暑 云安县 ,秋风早下来。” 茅盾 《昙》:“你是小胖子,所以怕热,仍旧要到 普陀 去避暑的罢?”

  3. 避免中暑。

    周瘦鹃 《拈花集·蔷薇开殿春风》:“ 中国 国药店有野蔷薇露,饮之清火避暑。”

引证解释

⒈ 辟除暑热;免受暑热。

《墨子·公孟》:“今我问曰: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养猪》:“圈不厌小,圈小则肥疾;处不厌秽,泥秽得避暑。”
清李渔《闲情偶寄·种植·荷花》:“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⒉ 天气炎热时到凉爽的地方去住。

《汉书·元后传》:“初, 成都侯商尝病,欲避暑,从上借明光宫。”
唐杜甫《奉寄李十五秘书文嶷》诗之一:“避暑云安县,秋风早下来。”
茅盾《昙》:“你是小胖子,所以怕热,仍旧要到普陀去避暑的罢?”

⒊ 避免中暑。

周瘦鹃《拈花集·蔷薇开殿春风》:“中国国药店有野蔷薇露,饮之清火避暑。”

避暑的国语词典

夏季迁居到清凉的地方,以避开暑气。

避暑的网络释义

避暑 (汉语词语)

  • 避暑,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bì shǔ,指的是避免中暑。如:《墨子·公孟》:“今我问曰: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
  • 避暑的翻译

    英语: to be away for the summer holidays, to spend a holiday at a summer resort, to prevent sunstroke
    德语: der Sommerhitze entfliehen und in der Kühle Urlaub machen (V)​, in die Sommerfrische fahren (V)​, sich vor einem Sonnenstich in acht nehmen (V)​, sich zur Erholung in einer Sommerfrische aufhalten (V)​
    法语: partir pour les vacances d'été

    避暑造句

    这里气候凉爽,是个避暑的好地方。
    河北承德是个避暑的好地方。
    天气很严热,我呆在空调屋里避暑。
    有空调的地方,在这烈日炎炎的夏天里无疑是最好的避暑地方。
    在这样一个炎热的天气里,我们不得不到一个有空调的教室去避暑。
    炎热夏天到河里游泳,既健身又避暑。
    北戴河是我国的避暑胜地。
    在妈妈家乡,可以避暑的地方五花八门,嘻嘻,这个炎热的夏天,我可不用愁了!
    夏天的树木长的很茂盛,它是我们避暑的好地方。
    承德的避暑山庄果然是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洞天福地,在这里消夏是再好不过了。
    非洲友人纷纷回国避暑去了。
    避暑山庄里古木参天,遮天蔽日。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
    这个地方是大家交口称赞的避暑胜地,热天来这儿的人很多。
    神话传说西天王母曾在此沐浴,如今却是人们避暑游览胜地。
    因此,大鹿岛现已成为闻名中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避暑观光旅游胜地。
    你能在湖边平地上看到一排整齐的避暑小屋【】。
    大批游客涌入,使这个避暑胜地热闹起来.
    水库周围绿林荫翳,植被葱茏,空气清新湿润,是理想的避暑旅游胜地。
    盛夏季节,海风习习,气候清爽,是避暑消夏的好地方。

    汉字详情

    [bi]
    部首: 306
    笔画: 16
    五笔: NKUP
    五行:
    仓颉: YSRJ
    四角: 3030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辟声。本义:躲开,回避)

    (2) 同本义

    避,回也。——《说文》

    避,去也。——《苍颉篇》

    无乃实有所避。——《国语·周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书生避雨檐下。——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避风雨;避秦(秦时苛政扰民,人民纷纷逃避而隐居);避言(言语谨慎,避免说错话);避宅(到处躲藏,不住在家里)

    (4) 离去

    左右攘辟。——《礼记·曲礼》。注:“疏远也。”

    桓公避席再拜。——《吕氏春秋·直谏》。注:“下席也。”

    (5) 又如:避地(离去,迁居他处以避祸。或指隐遁);避趋(离开与接近);避境(避离某地,不入其境)

    (6) 逊让 如:避让(谦让;辞让);避贤(让贤);避荣(辞让荣华);避路(让路)

    (7) 隐藏

    避吾亲。——《史记·袁盎晁错传》。索隐:“隐也。”

    潜避两炮台中。——《广州军务记》

    (8) 又如:避迹(隐匿);避风头(见形势不利就躲起来)

    英文翻译

    avoid; turn aside; escape; hide

    方言集汇

    ◎ 粤语:bei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pit7 [客英字典] pit7 [海陆丰腔] pit7 [客语拼音字汇] pid5 [东莞腔] pi5 [宝安腔] pit7 [陆丰腔] pit7 [台湾四县腔] pit7 [梅县腔] pit7
    ◎ 潮州话:bi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寘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毗義支A開去聲開口三等支Abʰĭebjeh/bieh
    shǔ [shu]
    部首: 429
    笔画: 12
    五笔: JFT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AJKA
    四角: 60604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日,者声。本义:炎热) 同本义

    暑,热也。——《说文》。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

    一寒一暑。——《易·系辞》

    六月徂暑。——《诗·小雅·四月》

    土润溽暑。——《礼记·月令》

    寒暑燥湿风火。——《《素问·天玄纪大论》

    冬日则寒冻,夏日则暑伤。——《韩非子·人间训》

    乌兽稀毛,其性能暑。——晁错《言守边备塞疏》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如:暑溽(夏天闷热的气候);暑岁(炎热干旱的年岁);暑夏(炎热的夏季);暑寒(天气炎热与寒冷);暑湿(炎热潮湿)

    名词

    (1) 炎热的日子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易·系辞下》

    寒暑不兼时而至。——《韩非子·显学》

    (2) 夏季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列子·汤问》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 明· 刘基《卖柑者言》

    (3) 又如:暑月(夏月);暑雨(夏季的雨);暑伏(夏季中的伏时。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暑雨祁寒(夏大雨,冬大寒);暑夜(炎夏之夜)

    英文翻译

    hot

    方言集汇

    ◎ 粤语:syu2
    ◎ 客家话:[梅县腔] chu3 shu3 [沙头角腔] cu3 [客英字典] chu3 shu3 [海陆丰腔] chu3 shu3 [客语拼音字汇] cu3 [宝安腔] cu3 [台湾四县腔] cu3 s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八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舒吕上聲開口三等sjox/sj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