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宪

wéi xiàn [ wei xian]
繁体 違憲
注音 ㄨㄟˊ ㄒ一ㄢ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违犯国法。

词语解释

  1. 违犯国法。

    《后汉书·第五伦传》:“绳以法则伤恩,私以亲则违宪。”特指违反宪法规定。《世界知识》1984年第13期:“最高法院把 路易斯安那州 关于学校可以自愿做祷告的规定宣判为违宪。”

引证解释

⒈ 违犯国法。

《后汉书·第五伦传》:“绳以法则伤恩,私以亲则违宪。”
特指违反宪法规定。 《世界知识》1984年第13期:“最高法院把路易斯安那州关于学校可以自愿做祷告的规定宣判为违宪。”

违宪的国语词典

违反国法。

违宪的网络释义

违宪

  • 违宪(外文名Unconstitution), 违宪是宪法学中重要的概念,是指违反宪法的非法行为。违宪行为是最高的违法行为。但是违宪的内涵相当丰富。
  •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违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宪法上的义务主体。第二、违宪违反的是宪法、宪法性法律甚至宪法惯例。 第三、违宪同样会产生法律责任,一般通过违宪审查机制来实现。
  • 违宪造句

    巴基斯坦最高法院公开了一份冗长的判决书,确认前总统穆沙拉夫授予总统阿西夫?扎尔达里和其他成员的特赦令违宪。
    而米凯莱蒂则表示,法庭已经裁定塞拉亚有违宪行为,因此他已经被罢免。
    最高法院享有裁定法律违宪而予以废止的权利,但总统保留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提名权,参议院则拥有对被提名者的实际否决权。
    这可能不违宪,但绝对不是今天的保守派斗士们所期望看到的结果。
    这可能不违宪,但绝对不是今天得保守派斗士们所期望看到得结果。
    “孙志刚案件”再次引发各界对我国违宪审查的讨论和关注。
    违宪案件的具体审查具有主观性、附带性、成熟性、事后性,是违宪审查制度司法化的主要表征。
    法院对违宪法律的宣告如果具有溯及力,则该违宪的法律是自始至终就没有法律效力,那么,该法律在适用过程中给公民造成的影响,尤其是给公民课以了义务,国家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一问题便成为实践中的难题。
    换言之,宪法的“成熟”,它的权威和稳定,在于,不断”宣布、适用我们社会的一些经久的价值“。
    因涉嫌“亲朝”而被控“违宪”的韩国统合进步党议员全程戴着口罩并手持横幅静坐示威,甚至在全体议员起立迎朴槿惠入场时,仍不动如山。
    其不计违宪违法后果的冲动,颇费猜量。
    违宪审查制度起源于普通法传统,由于它的实质在于非民主的法官对于民意机关所制定法律的审查。
    理由二,我国宪法由于不存在直接适用性,在实践中宪法常被束之高阁,甚至一些宪法规定与社会现实没有完全的对应关系,违宪事件频繁发生,人们不以为意。
    巴基斯坦最高法院公开了一份冗长的判决书,确认前总统穆沙拉夫授予总统阿西夫?扎尔达里和其他成员的特赦令违宪。判决书命令政府重新开审针对扎尔达里洗钱的案子。
    元;她以丢鞋属言论自由、“社维法违宪”等理由提起抗告,但二审认为她的举动未尊重社会中以“安定生活”为重要价值的社群,驳回抗告。
    除了低级官员,哪个有档次的官员会说这种公然违宪的横话?
    普通法法律至上学说的自然延伸是宪法至上,其间接的结果就是以司法权审查违宪的立法。
    本文的创新在于提出了违宪审查的双轨制。
    酒驾者该不该因此被剥夺工作权,甚至连资遣费都一笔勾消,其实是有“违宪”疑虑的。
    政府可以信手拈来一公民,没有指控却无限期地拘留他。这一想法让一些人吃惊,也摸不着头脑,这甚至是违宪的。

    汉字详情

    wéi [wei]
    部首: 306
    笔画: 7
    五笔: FNHP
    五行:
    仓颉: YQS
    四角: 353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韦声。本义:离开;背离)

    (2) 同本义

    违,离也。——《说文》

    违,远也。——《尔雅》

    中心有违。——《诗·邶风·谷风》。传:“离也。”

    薄违农父。——《书·酒诰》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楚辞·离骚》

    (3) 又如:违别(离别);违离(离别;分离;背离);违恋(依依惜别);违阔(离别;阔别);违署(离开官署。指辞去官职);违远(远离;离别);违间(离别);违弃(离弃;丢弃);违异(离别;分离)

    (4) 避开

    纪侯大去其国,违 齐难也。——《左传·庄公四年》

    (5) 又如:违强凌弱(畏避强大,欺凌弱小);违难(避难);违避(避开;背离);违敌(避敌;纵敌);违寒(避开寒冷);违患(避开祸患);违世(避开尘世;去世)

    (6) 违背;违反

    违,偝也。——《广雅·释诂二》

    静言用违。——《书·尧典》

    且其违者不过数人。——《左传·哀公十四年》

    而违之俾不通。——《礼记·大学》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

    违天必有大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慎勿违吾语。——《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与我而相违。——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莫敢违。——《资治通鉴·唐纪》

    君赐不可违。——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寝食违节。——清· 方苞《狱中杂记》

    (7) 又如:违错(违反,违背);违干(违犯;冒犯);违别(违抗);违逆(违背;不合情理);违越(违背;越轨);违心之论(与内心相违背的话);违天(违背天意);违科(不符合法令);违俗(违背世俗的习惯或观念);违常(反常,违反常理)

    (8) 改变 。如:违变(改变;变故);违度(失度,反常);违程(耽误行程)

    (9) 恨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诗·邶风·谷风》

    岂余身之足殉兮,违世业之可怀。——《文选·班固·幽通赋》

    (10) 又如:违恨(怨恨);违怨(怨恨)

    (11) 妨碍;阻碍 。如:违碍(妨碍,阻碍);违拗(阻拦;执拗);违和(因身体失调而不适;生病)

    名词

    (1) 过失,错误 。如:违谬(过失;谬误);违滥(失实;错误);违错(失误;错乱);违衷(失当);违舛(谬误;差错)

    (2) 相距;距离 。如:违年(过期不赴任);违欠(拖欠)

    形容词

    (1) 邪行;不正 。如:违质(本质邪恶)

    (2) 远 。如:违旷(疏远;阔别)

    (3) 差异,不一致 。如:违暴(杂乱失常);违惑(错乱迷惑)

    英文翻译

    disobey, violate, defy; be apart from

    方言集汇

    ◎ 粤语:wai4

    宋本广韵

    xiàn [xian]
    部首: 322
    笔画: 9
    五笔: PTFQ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JHGU
    四角: 3021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心,从目,害省声。心、目并用。本义:敏捷)

    (2) 同本义

    宪,敏也。——《说文》

    博闻多能曰宪。——《周书·谥法》

    (3) 喜乐的样子

    天之方难,无然宪宪。——《诗·大雅》

    (4) 又如:宪宪(欣欣。喜悦的样子)

    名词

    (1) 法令

    布宪于国。——《管子·立政》

    宪,法也。——《尔雅》

    慎乃宪。——《书·益稷》

    万邦为宪。——《诗·小雅·六月》

    此君之宪令。——《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发虑宪。——《礼记·学记》

    (2) 又如:宪票(拘提人犯或处理公务的指令);宪范(法式,典范)

    (3) 宪法的略称 。如:立宪;护宪;制宪

    (4) 宪司的省称 。宋代官名,即诸路提点刑狱公事,相当于后世的按察司之职

    (5) 方法

    犹迹求履之宪也。——《管子》

    (6) 旧时属吏对上司的尊称

    且等本县见过学宪,再作道理。——《官场现形记》

    (7) 又如:宪台(对上官的尊称);宪训煌煌(对官员训词的恭维);宪官(泛指官员)

    (8) 姓

    动词

    (1) 公布

    宪谓幡书以明之。——《周礼·朝士》。杜注

    令群吏宪禁令。——《周礼·小司徒》。注:“表县之。”

    (2) 效法

    宪禁于玉宫。——《周礼·天官》

    宪女史之典戒。——《寡妇赋》

    (3) 又如:宪写(仿效;模仿)

    (4) 制裁

    被宪者多结怨。——《南齐书》

    (5) 又如:宪墨(绳之以法)

    英文翻译

    constitution, statute, law

    方言集汇

    ◎ 粤语:hin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