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释

biàn shì [ bian shi]
繁体 辯釋
注音 ㄅ一ㄢˋ ㄕˋ

词语释义

1.犹辩解。 2.辨析阐释。辩﹐通"辨"。

词语解释

  1. 犹辩解。

    明 李东阳 《澹轩记》:“每勾稽戎籍,贫而当遣者,必为资送;或诬相告引,则力为辩释。”

  2. 辨析阐释。辩,通“ 辨 ”。

    《晋书·儒林传·徐邈》:“论议精密,当时多諮稟之,触类辩释,问则有对。”

引证解释

⒈ 犹辩解。

明李东阳《澹轩记》:“每勾稽戎籍,贫而当遣者,必为资送;或诬相告引,则力为辩释。”

⒉ 辨析阐释。辩,通“辨”。

《晋书·儒林传·徐邈》:“论议精密,当时多諮稟之,触类辩释,问则有对。”

辩释的网络释义

辩释

  • 辩释,读音biàn shì,汉语词语,辩,通“ 辨 ”,犹辩解。意思是辨析阐释,出自《澹轩记》。
  • 汉字详情

    biàn [bian]
    部首: 712
    笔画: 16
    五笔: UYU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YJIVJ
    四角: 0044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辡( biǎn)声。本义:辩论,申辩)

    (2) 同本义

    辩,治也。——《说文》

    辩其狱讼。——《周礼·乡士》

    分争辩讼。——《礼记·曲礼》

    辩者言之信。——《韩非子·八经》

    勿辩乃司。——《书·酒诰》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狼亦巧辩不已以求胜。——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3) 又如:辩证;辩日(古代传说辩论太阳离地球远近的故事)

    (4) 分别,辨别。通“辨”

    辩其功苦。——《国语·齐语》

    若白墨之于目辩。——《淮南子·滫务》

    目能辩色,耳能辩声。——东汉· 仲长统《昌言·理乱》

    (5) 又如:辩章(辨别彰明。同辨章);辩析(辨别分析);明辩是非;辩白(申辩明白。同辨白)

    (6) 治理,办理

    辩治百官,领理万事。——《淮南子·泰族》

    形容词

    (1) 有口才,善言辞

    子言非不辩也。——《韩非子·五蠹》

    (2) 又如:辩武(善辞令的人。即辩士);辩人(善于辞令的人。如说客之流);辩捷(能言善辩,口才敏捷);辩口(口才便捷,善于辩论)

    英文翻译

    dispute, argue, debate, discuss

    方言集汇

    ◎ 粤语:bin6

    宋本广韵

    shì [shi]
    部首: 701
    笔画: 12
    五笔: TOCH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DEQ
    四角: 2795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采( biàn),睪( )声。采,有辨别、分析义。本义:脱掉,解下)

    (2) 同本义

    释,解也。从采,取其分别物也。睪声。——《说文》

    释获。——《仪礼·大射仪》

    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

    主人释服。——《仪礼》

    (3) 又如:释绂(解下印绶。指致仕罢官);释褐(除去平民的衣服,换上官服。即“作官”)

    (4) 解释

    乃使行人 奚斯释言于 齐。——《国语·吴语》

    (5) 又如:释情消迹(消除误会;予以和解);释言(以言语自作解释);释例(说明所著书的凡例)

    (6) 释放;赦免

    怀王竟听 郑袖,复释去 张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豪民气尽,以额叩头,谢不敢。乃释之。——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7) 舍弃;抛弃

    故释先王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吕氏春秋·察今》

    乃请释子服何于吴。——《左传·哀公八年》

    君其释申生也。——《国语·晋语》。注:“释,舍也。”

    (8) 又如:释法(舍弃法令而不施用)

    (9) 放下;放开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宋· 欧阳修《归田录》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

    (10) 又如:力叮不释(用力叮住不放)

    (11) 消失

    虽欲爱君,惑不释也。——《国语·晋语》

    (12) 溶化;消融

    涣兮其若冰之将释。——《老子》

    (13) 又如:如冰之将释(就像冰将消融那样)

    (14) 泡在水里或其他液体里

    欲濡肉,则释而煎之以醢。——《礼记·内则》

    (15) 发,射出

    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书·太甲上》

    (16) 解除;免除

    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清· 黄宗羲《原君》

    (17) 又如:释去仔肩(卸掉责任;放下重担);释憾(解除心中的怨恨。指报复);释难(解除困难);释闷(解闷儿;排遣烦闷);释四增美(除去邪僻之念,增加美善的质性)

    (18) 淘米

    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诗·大雅·生民》

    名词

    中国佛教用作释迦牟尼的简称 。是佛陀的姓氏;自东晋以后,佛教出家人自称释子,对外人而言称释氏。如:释厄(唐僧遭受的魔难);释老(指释伽牟尼与老子。即佛家与道家。也叫“释道”)

    英文翻译

    interprete, elucidate; release

    方言集汇

    ◎ 粤语:sik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