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尸

biān shī [ bian shi]
繁体 鞭屍
注音 ㄅ一ㄢ ㄕ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鞭打尸首以雪恨,或对已死的人做严厉的批评。

词语解释

  1. 见“ 鞭尸 ”。

  2. 亦作“ 鞭尸 ”。《史记·伍子胥列传》:“及 吴 兵入 郢 , 伍子胥 求 昭王 。既不得,乃掘 楚平王 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后遂以“鞕尸”谓对有深仇大恨的人泄愤的典实。

    唐 元稹 《楚歌》之三:“岂料奔 吴 士,鞭尸 郢 市门。” 清 顾炎武 《子胥鞭平王之尸辨》:“而《季布传》亦言:‘此 伍子胥 所以鞭 平王 之墓也,’盖止于鞭墓,而传者甚之以为鞭尸,使后代之人,蔑弃人伦,讐对枯骨。”参见“ 鞭墓 ”。

引证解释

⒈ 见“鞭尸”。亦作“鞭尸”。参见“鞭墓”。

《史记·伍子胥列传》:“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后遂以“鞕尸”谓对有深仇大恨的人泄愤的典实。 唐元稹《楚歌》之三:“岂料奔吴士,鞭尸郢市门。”
清顾炎武《子胥鞭平王之尸辨》:“而《季布传》亦言:‘此伍子胥所以鞭平王之墓也,’盖止于鞭墓,而传者甚之以为鞭尸,使后代之人,蔑弃人伦,讐对枯骨。”

鞭尸的国语词典

鞭打尸首以雪恨,或对已死的人做严厉的批评。参见「鞭尸」条。

鞭尸的网络释义

鞭尸

  • 鞭尸是一项古老的行为,以侮辱死者为目的。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鞭尸者是伍子胥
  • 鞭尸造句

    不久,他实现了自己的宏愿,率领吴兵攻破了楚国京都郢都,掘楚王墓鞭尸以报仇雪恨。
    他身后曾被追尊为皇帝,声名到达顶点,却又很快被裭夺帝号,捣毁陵墓,鞭尸、枭首、锉骨扬灰。
    沈德潜“代笔”乾隆诗惹鞭尸之祸。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掘墓鞭尸,一鼓作气,快,搜孤救孤,晏子使楚。
    伍子胥当然没忘记复仇,阖闾九年,吴军一举攻破楚国郢都,伍子胥掘平王墓鞭尸三百,报了血海深仇。
    譬如秦始皇、魏王曹操等人,生前多猜多疑、杀戮极重,担心死后有人掘坟鞭尸,于是便设置了数量众多的疑冢,以迷惑盗墓者的视线。
    一派是《吴越春秋》,不但掘墓鞭尸,还挖眼睛;另一派是《越绝书》,回到了鞭坟,没有掘墓鞭尸挖眼睛。
    然朝中奸佞当道,意图加害于兴,颁下掘坟鞭尸谕令。
    春秋时,没伍子胥掘墓鞭尸的说法;战国时,有了鞭坟的故事;到西汉司马迁时,变成了掘坟鞭尸。
    古代有处以酷刑的,有没收家产的,有掘坟鞭尸的,有诛联九族的,等等,都没能吓住贪官。
    会首放心,他们谁敢先死,我老白就效法古人掘墓鞭尸!
    石虎生前与慕容俊交手过招,慕容俊在梦里与“故人”扭打啮噬,原也合乎情理,但前燕皇帝的鞭尸,就匪夷所思,甚觉荒唐!拿尸体出气,算什么汉子?
    在李林甫被皇帝下令掘墓鞭尸之后,居然没有立刻凑上前邀功领赏。
    多尔衮之贪婪惹起神人共愤,即使他死了也没逃脱被后人刨坟掘墓、鞭尸示众的命运。
    两个月后,多尔衮不但被“追夺”一切封典,而且还被毁陵、掘墓、鞭尸、削首,“暴尸示众”。
    古人掘墓鞭尸报仇雪恨,难道我就这么让这个家伙平平安安地离开人世?不行!就算是他死了,也要挖出来他的五脏六腑,决不能叫他囫囵着身体火化了。
    鞭尸,欺凌妇女,虐待行将就木的老人等等罪恶无所不尽其极。
    皇帝陛下的一句气话,就能让他死后,依旧要被掘墓鞭尸!这样子肯定不对劲儿。
    我难道要等到他老死之后,再去掘坟鞭尸吗?

    汉字详情

    biān [bian]
    部首: 901
    笔画: 18
    五笔: AFWQ
    五行: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TJOMK
    四角: 41546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革,便声。本义:皮制的马鞭)

    (2) 同本义 泛指鞭子

    鞭,驱也。——《说文》

    其左执鞭弭。——《国语·晋语》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左传·宣公十五年》

    北市买长鞭。——《乐府诗集·木兰诗》

    骏马不劳鞭。——唐· 李白《赠友人》

    (3) 又如:鞭影(马鞭的影子。后以比喻警戒策勉);鞭镫(马鞭与马镫);鞭弭(马鞭和弓)

    (4) 竹根

    新鞭暗入庭,初长两三茎。——张蠙《新竹》

    (5) 又如:鞭笋(植物名。指竹子的根茎生长于地下);鞭茁(初生的鞭笋)

    (6) 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 。如:教鞭

    (7) 古代一种兵器 。如:三棱鞭;钢鞭;九节鞭

    动词

    (1) 打马。泛指鞭打

    使造父操右革而鞭笞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2) 又如:鞭牛(鞭打春牛以示迎春);鞭石(用鞭击石);鞭草(以鞭击草);鞭楚(用黄荆木条鞭打人)

    (3) 古刑名。鞭笞罪人的刑罚

    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曰。——《史记·伍子胥列传》

    (4) 又如:鞭尸(以鞭抽打尸体。指严厉责罚已死的罪人);鞭墓(即鞭尸);鞭刑(古时用鞭子抽打犯人的刑法)

    英文翻译

    whip; whip; string of firecrackers

    方言集汇

    ◎ 粤语:bin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bien1 bin1 [梅县腔] bien1 bin1 [东莞腔] ben1 [陆丰腔] pian1 [客英字典] bien1 bin1 [台湾四县腔] bien1 bin1 [客语拼音字汇] bian1 [宝安腔] ben1 bi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卑連仙A開平聲開口三等仙Apĭɛnpjen/pien
    shī [shi]
    部首: 327
    笔画: 3
    五笔: NNGT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S
    四角: 772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屍像卧着的人形。本义: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2) 同本义

    尸,神像也。象卧之形。——《说文》。按,凭几曰卧。

    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鼓钟送尸,神保聿归。——《诗·小雅·楚茨》

    祝延尸。——《仪礼·士虞礼》。注:“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又,男,男尸;女,女尸,必使异姓,不使贱者。”

    孙可以为王父尸。——《礼记·曲礼》

    尸,所祭者之孙也。祖之尸则主人乃宗子。祢之尸则主人乃父道。——《仪礼·特牲礼》注

    (3) 神主牌,以木为之

    载尸集战何所急。——《楚辞·天问》

    (4) 又如:载尸以行(载着神主牌而行)

    (5) 姓

    动词

    (1) 陈尸示众,陈列

    尸,陈也。——《说文》

    有母之尸饔。——《诗·小雅·祈父》

    尸之为言失也,陈也,失气亡陈,形体独陈。——《白虎通·崩薨》

    楚武王刑尸。——《左传·庄公四年》

    夫却昭子…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国语·晋语》

    (2) 又如:尸谏(陈尸以谏)

    (3) 立神像或神主

    子胡不相与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庄子》

    (4) 担任;承担

    康王既尸天子,遂诰诸侯,作《康王之诰》。——《书·康王之诰序》

    (5) 执掌,主持

    谁其尸之?有齐季女。——《诗·召南·采蘋》

    (6) 又如:尸盟(主持盟会);尸祭(主祭)

    (7) 在其位而无所作为

    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庄子·逍遥游》

    (8) 又如:尸位旷职(占据职位而不做事);尸玩(玩忽职守);尸素(居位食禄而不尽职);尸禄素餐(空食俸禄而不尽其职,无所事事);尸职(尸位,失职);尸居(安居而无为)

    (9) 列阵

    四年春天三月,楚武王荆尸。——《左传·宣公十二年》

    名词

    (1) 尸体

    屍,终主也。从尸,从死。——《说文》。按,从死,尸声。许误也。

    以其屍与之。——《史记·周公世家》

    在床曰尸。——《礼记·曲礼》

    魂去尸长留。——《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既而得其尸于井。——《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验尸;五马分尸;尸灵(尸首;灵柩);尸格(尸单。验尸单);尸以祝之(立尸而祝祷之,表示崇敬);尸皮子(尸皮。对衣服的贬称);尸灵横骨(方言。尸体);借尸还魂;尸车(载尸柩的车子);尸身(尸体);尸丧(尸体失落);尸葬(埋葬尸体)

    英文翻译

    corpse; to impersonate the dead; to preside; KangXi radical 44

    方言集汇

    ◎ 粤语:si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hi1 [客语拼音字汇] si1 [梅县腔] she1 [台湾四县腔] sii1 [海陆丰腔] shi1 [陆丰腔] shi1 [东莞腔] si1 [宝安腔] si1
    ◎ 潮州话:s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六脂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式之脂A開平聲開口三等脂Asjii/sjiɕ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