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靡不振

wěi mǐ bù zhèn [ wei mi bu zhen]
注音 ㄨㄟˇ ㄇ一ˇ ㄅㄨˋ ㄓㄣ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衰颓消沉;精神不振作。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宋 马永卿《元城先生语录》上卷:“至嘉佑末年,天下之事似乎舒缓,委靡不振,当时士大夫亦自厌之,多有文字论列。”

成语辨析

萎靡不振和“没精打采”都有精神萎靡不振作的意思。但萎靡不振偏重在长期的精神状态;而“没精打采”偏重在一时的精神状态。

成语用法

萎靡不振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引证解释

⒈ 衰颓消沉;精神不振作。

鲁迅《华盖集·牺牲谟》:“你不要这么萎靡不振,爬呀!朋友!”
毛泽东《学习与时局》:“例”

如:犯过错误,可以使人觉得自己反正是犯了错误的,从此萎靡不振。

萎靡不振的国语词典

形容颓丧消沉,没有精神。《黄绣球.第二四回》:「大凡做学生的,原要讲合群,原要有尚武的精神,不可萎靡不振。」也作「委靡不振」。

萎靡不振的网络释义

萎靡不振 (汉语词语)

  • 萎靡不振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wěi mǐ bù zhèn,解释是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宋·马永卿《元城先生语录》上卷等均有相关记载。
  • 萎靡不振的翻译

    英语: dispirited and listless (idiom)​; downcast
    俄语: чувствовать себя подавленным <впасть в прострацию>

    萎靡不振造句

    小明近段时间萎靡不振。
    考试失败了,应该总结经验教训,不应该萎靡不振,悲观失望。
    痛苦与哀愁已经使她的精神萎靡不振。
    我发现她近来精神有点儿萎靡不振。
    他因病变得面容憔悴,整天呻吟着,像霜打的茄子一样,精神萎靡不振。当听得有任务,他精神抖擞,迫不及待地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跑去向领导请求任务。平时他来势汹汹,遇到困难他变得步履维艰,行动踉踉跄跄,像丧家之犬一样节节后退。
    没想到当年壮志凌云的他,今日竟然变得如此萎靡不振。
    我们应该扫除这里的萎靡不振之风,好好地大干一场。
    这几天他萎靡不振,像个病人似的,不知道有啥心事。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他总是勇往直前,一点也没有萎靡不振的样子。
    失恋不失志。失恋后决不萎靡不振,失去对事业追求的志向和信心。
    不要为昨天的错而萎靡不振,只要今天做好今天的事,就OK,你就是最棒的!
    也许是认识了新女友,原本萎靡不振的他,突似枯木逢春般,重新有了活力。
    莫妮卡因为和里查德分手而萎靡不振。
    啊,妈妈!昨晚爱德华给我们朗诵时是多么萎靡不振,无精打彩啊!
    他们看到他在早饭以后萎靡不振地走着,而且会像叫化子似地,向一个水手伸出手.
    他列举了曾因猪霍乱而萎靡不振的养猪业。
    他懒得萎靡不振,因此早就未老先衰了。
    长期借款依然萎靡不振。
    昆特依然悲观失望,他萎靡不振地摇摇头。
    旁边的树木已经萎靡不振,树叶枯黄开始凋败。

    汉字详情

    wěi [wei]
    部首: 301
    笔画: 11
    五笔: ATVF
    五行:
    仓颉: THDV
    四角: 4440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艸,委声。本义:枯槁、凋谢)

    (2) 同本义

    萎,蔫也。——《广韵》

    萎,草木枯死。——《集韵》

    虽萎绝其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楚辞·离骚》

    萎,草木菸也。——《一切经音义》九引声类

    无木不萎。——《诗·小雅·谷风》

    (3) 又如:萎绝(草木枯落);萎枯(干枯);萎败(枯萎);萎悴(枯萎;憔悴)

    (4) 引申指病危

    哲人其萎乎?——《礼记·檀弓上》。注:“萎,病也。”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楚辞·离骚》

    (5) 又如:萎约(身体患病并陷穷困);萎折(死亡);萎哲(指有才智者之死亡);萎绝(死亡;消亡)

    (6) 衰落;衰弱 。如:萎悴(衰落);萎餧(因饥饿而衰病。餧,同“馁”)

    英文翻译

    wither, wilt

    方言集汇

    ◎ 粤语:wai1 wai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wui1 [梅县腔] wi3 wui3 [台湾四县腔] wi1 [客语拼音字汇] vui3 [客英字典] vui3 [宝安腔] wu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於爲支B合平聲合口三等支Bqye/weʔĭwe
    mí,mǐ [mi,mi]
    部首: 804
    笔画: 19
    五笔: YSSD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ICLMY
    四角: 00211

    详细解释

    名词

    通“湄”。水边,河岸

    明月珠子,玓瓅江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动词

    (1) 浪费

    而百姓靡于外。——《战国策·秦策》

    国家靡敝。——《礼记·少仪》。疏:“谓财物糜散凋敝。”

    不随俗靡。——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靡之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奢靡;靡货(奢侈品);靡靡(华丽而堂皇);靡丽(奢华,美盛)

    (3) 消失

    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西游记》

    (4) 又如:靡散(消灭);靡碎(散碎)

    (5) 通“糜”。烂

    子胥靡。——《庄子·胠箧》

    (6) 通“摩”。切磋,研究

    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荀子·性恶》

    (7) 摩擦,接触

    喜则交颈相靡。——《庄子·马蹄》

    (8) 另见

    动词

    (1) (形声。从非,麻声( )。本义:无;没有)

    (2) 同本义 。

    靡,无也。——《尔雅》

    靡室靡家。——《诗·小雅·采薇》

    靡日不思。——《诗·邶风·泉水》

    靡不有初。——《战国策·秦策》

    靡计不施。——《聊斋志异·促织》

    靡不毕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又如:靡有孑遗(没有遗漏,一点儿不剩)

    (4) 散乱;顺风倒下

    望其旗靡。——《左传·庄公十年》

    左右皆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汉军皆披靡、分散之貌。——《史记》

    利夫秋豪害靡国家。——《荀子·大略》。注:“披靡也。”

    虫尽靡。——《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风靡;委靡;披靡,靡拉(毁损破坏);靡披(草木随风所至,无不倒伏);靡徙(失正,抑退的样子);靡敝(衰败,败坏);靡然(随风披靡的样子)

    (6) 蔓延 。如:靡迤(绵延不绝的样子)

    形容词

    (1) 细腻;细密

    靡颜腻理。——《楚辞·招魂》

    (2) 又如:靡密(细密,细致):靡曼(肌理柔腻细致);靡颜腻理(形容美人容颜姣妍,肌肤细腻)

    (3) 华丽,美好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庄子·天下》

    (4) 又如:靡曼(柔弱,柔美,华丽)

    (5) 缓

    行迈靡靡。——《诗·王风·黍离》

    (6) 又如:靡迤(小步而行);靡靡(迟缓的样子;柔和的乐音)

    (7) 另见

    英文翻译

    divide, disperse, scatter

    方言集汇

    ◎ 粤语:mei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i2 mi3 [客英字典] mi3 mi2 [客语拼音字汇] mi2 [台湾四县腔] mi2 mi3 [东莞腔] mi2 [陆丰腔] mi3 [宝安腔] mi2 [梅县腔] m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文彼支B開上聲開口三等支Bmĭemiex/myee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zhèn [zhen]
    部首: 330
    笔画: 10
    五笔: RDFE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QMMV
    四角: 51032

    详细解释

    (1) (形声。从手,辰声。本义:赈济;救济)

    (2) 同本义

    振,举救也。——《说文》

    振,救也。——《小尔雅·广言》

    三曰振穷。——《周礼·大司徒》

    踣弊不振。——《国语·周语》

    君子以振民育德。——《易·蛊》。

    (3) 又如:振恤(赈济);振贷(赈济);振业(救济之使有产业);振穷(救助困穷的人)

    (4) 挽救;救治

    智困于内而政乱于外,则忘不可振也。——《韩非子·五蠹》。

    (5) 又如:振理(救治);振除(救治)

    (6) 抖动;摇动

    振,动也。——《广雅·释诂一》

    举若振槁。——《史记·礼书》

    蛰虫始振。——《礼记·月令》

    六月莎鸡振羽。——《诗·豳风·七月》

    果敢而振。——《荀子·荣辱》

    必振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迁我如振落叶。——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振衣裳。——清· 方苞《左宗毅公逸事》

    (7) 又如:振玉(美玉受撞击震动的声音);振讯(抖动);振掉(动摇;震动);振董(振动);振落(谓叶将枯而震之使落);振摆(抖动)

    (8) 举起;挥动

    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

    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李陵《答苏武书》。

    (9) 又如:振羽(鼓翅);振豪(竖起的细毛)

    (10) 通“震”。震憾;震惊

    被抑枉而自诬,事无苦而振慑者,怯人也。——《抱朴子·行品》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后汉书·张衡传》

    (11) 又

    振声激扬。

    振之以威怒。——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2) 又如:振主(臣下震动君主);振色(震怒变色);振怒(震怒);振恐(震惊;恐惧);振悚(震惊)

    (13) 整治,整顿

    蹶而不复振。——宋· 苏轼《教战守》。

    (16) 又如:振顿(振作);振举(振作;整顿);振矜(振作;自尊);振起(兴起;奋起)

    (17) 消除

    贤者死忠以振疑,百姓寓焉。——《管子》。

    (18) 又如:振耻(除去耻辱);振蛊(清除积弊)

    (19) 发出;生长

    木体实而花萼振。——刘勰《文心雕龙》

    英文翻译

    raise, excite, arouse ac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zan3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n3 [海陆丰腔] zhin3 tin1 [客英字典] zhin3 [宝安腔] zen3 [梅县腔] zhin3 [台湾四县腔] tsiin3 tin1 [陆丰腔] zhin6 [东莞腔] ze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側鄰眞A平聲開口三等眞Atɕĭĕncjin/t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