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答

bǐ dá [ bi da]
繁体 筆答
注音 ㄅ一ˇ ㄉㄚˊ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笔答 bǐdá

(1) 书面回答问题

answer by writing;written reply

词语解释

  1. 书面回答。多指考试。如:笔答试题。

引证解释

⒈ 书面回答。多指考试。

如:笔答试题。

笔答的国语词典

以文字作答。

笔答的网络释义

笔答

  • 笔答,汉语词汇。
  • 拼音:bǐ dá
  • 释义:书面回答问题
  • 笔答造句

    外语考试采用笔答方式也可以达到较高客观性的。
    考生必须使用同一颜色笔答题。
    一脚踏入高考门,好运福运缠上身;两手展开高考卷,下笔答题如有神;三科文理加综合,科科你都获满分;祝你考上理想大学!
    用信心做笔,雄心做卷,用心执笔答称心之卷。顺心做陪,舒心作伴,满心乐观获甜心之绩。除去忧心,放下担心,万事遂心,盼你开心。祝你高考顺利,金榜题名,马到成功。
    例如,考生被要求大声念书或者描述一幅画。另外八个问题要求笔答,包括一份意见论文。
    正专心誊抄的张越听这一问,便止笔答道当初杜先生曾经说小沈学士在壁上悬腕练字,说这可以锻炼臂力,我便在家里如是练了两年,确实临过大沈学士的《四箴铭》。
    随之响炮之声,鼓乐齐鸣,仪程一毕,主考官当众开拆御封试题,展开一看,遂发言道“第一道为笔答题,各邦国使臣各自可以汉文字或本邦国文字书写完毕上交。
    这次的题目真难,我们几个都迷惑不解,可是,那小子却神气十足,晃了晃题目,不假思索,就动笔答起题来。
    如今的考试卷都有笔答题。
    莫非说老师没留笔答作业,大家就光玩不成?
    基于现行考试采用笔答试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考虑用计算机完成考试,从而去除弊端。
    海口市中招办提醒考生,涂写答题卡时一定要按照要求涂写,答主观题时只能用黑色墨水笔,用其他颜色笔答题成绩无效。

    汉字详情

    [bi]
    部首: 624
    笔画: 10
    五笔: TTF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HHQU
    四角: 8871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 同本义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动词

    (1) 书写;记载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量词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英文翻译

    writing brush; write; stroke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宋本广韵

    dá,dā [da]
    部首: 624
    笔画: 12
    五笔: TWG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HOMR
    四角: 88601

    详细解释

    (1) ——义同“答”( ),专用于“答应”、“答理”等词

    (2) 另见

    动词

    (1) (形声。从竹,合声。①本义:以竹补篱。②答谢,报答)

    (2) 回话;应对

    听言则答。——《诗·小雅·雨无止》

    既发则答君而俟。——《仪礼·乡射礼记》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以来。具答之。——陶潜《桃花源记》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乐府诗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渔歌互答。——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皆缄口不答。——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3) 又如:应答如流;答教(预先写好的准备答问的书面文字);答言(用言语回答);答语(回答的话;应对的话)

    (4) 报礼;报答。引申为酬答

    适不答兹谓不次。——《仪礼·五行志》。注:“报也。”

    因厚赂单于,答(报答)其善意。——《汉书·李广苏建传》

    (5) 又如:答施(报答恩惠);答效(报效;为报答恩德而为对方尽力)

    形容词

    (1) 粗厚 。如:答布(粗厚的布)

    (2) 另见

    英文翻译

    answer, reply; return; assent to

    方言集汇

    ◎ 粤语:daap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dap7 [陆丰腔] dap7 [宝安腔] dap7 [台湾四县腔] dap7 [梅县腔] dap7 [沙头角腔] dap7 [客语拼音字汇] dab5 [海陆丰腔] dap7 [东莞腔] dap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七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都合入聲開口一等topt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