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名

bǐ míng [ bi ming]
繁体 筆名
注音 ㄅ一ˇ ㄇ一ㄥˊ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笔名 bǐmíng

(1) 作者发表作品时用的别名

pseudonym;pen name

词语解释

  1. 作者发表作品时所署的别名。

    鲁迅 《花边文学·序言》:“我本也可以就此搁笔,但为了赌气,却还是改些作法,换些笔名,托人抄写了去投稿。” 巴金 《沉默集·序》:“但是我也用过别的笔名发表了几篇文章。” 冰心 《晚晴集·从“五四”到“四五”》:“但我终究是大学里的小学生,思想和文字方面都不成熟,我不敢用自己的名字,就用了‘冰心’这个笔名。”

  2. 指查检汉字时四角号码检字法所规定的笔形的名称。如:“亠”的笔名是“头”;“□”的笔名是“方”。

引证解释

⒈ 作者发表作品时所署的别名。

鲁迅《花边文学·序言》:“我本也可以就此搁笔,但为了赌气,却还是改些作法,换些笔名,托人抄写了去投稿。”
巴金《沉默集·序》:“但是我也用过别的笔名发表了几篇文章。”
冰心《晚晴集·从“五四”到“四五”》:“但我终究是大学里的小学生,思想和文字方面都不成熟,我不敢用自己的名字,就用了‘冰心’这个笔名。”

⒉ 指查检汉字时四角号码检字法所规定的笔形的名称。

如:“亠”的笔名是“头”;“□”的笔名是“方”。

笔名的国语词典

作者发表文章时所用的化名。如清朝刘鹗的笔名为洪都百炼生。

笔名的网络释义

笔名

  • 笔名是作者发表作品时,隐去真实姓名所署的别名。这种文学现象比较常见,鲁迅《花边文学·序言》:“我本也可以就此搁笔,但为了赌气,却还是改些作法,换些笔名,托人抄写了去投稿。”巴金《沉默集·序》:“但是我也用过别的笔名发表了几篇文章。”
  • 笔名造句

    本书已经改名为《神统》,以笔名相步凡发布,特此公告。
    曹禺原名万家宝,曹禺只是他的笔名。
    笔名是某人发表作品着书立说时隐去真实姓名所署的假名。
    例如,晦庵是唐弢先生的笔名,现在是稍有新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了,因为在《晦庵书话》中,唐弢自己说明了。
    我是你们的网友,社会科学家袁德云在人民网笔名。
    新手频繁换笔名以“金蝉脱壳“,笔名。
    “百变诚美誉,正楷世间稀”,江书学先生,河北古赵人氏,贡职于河北博物院,笔名大江。
    林文俊,笔名文林。一九四六年生,政大毕业。密西根州立大学教育硕士。
    他看到寄稿人的地址同大作家大仲马的丝毫不差,怀疑是大仲马另取的笔名。
    昨日,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做客“华师妙笔名家论坛”,谈了他对“真语文”的理解。
    起点网作家;笔名残剑啊啊啊啊。
    !这位歌迷猜的不错,肖冰曾经给陈慧娴写过歌,笔名宸冰。
    鲁迅以"鲁迅"笔名而闻名,人们甚至于忘了他的原名叫周树人。
    本人名为吴祥发,是一名网络写手,笔名为残剑,现在为大家讲述一件发生在残剑家人身上的真实事情。
    笔名藤本健二的他写道,金正日评价他的次子对于领导一个国家来说“太软弱”了。
    同年冬天,两刊合并为《联合旬刊》,他以“忆荣”、“兢生”等笔名在这些刊物上发表过许多文章,同时还资助办刊经费。
    傅瑞德是一个从事翻译、作、销顾问的文字工作者;这个名字是笔名。
    据知情人士介绍,因怕报复等各方面的原因,该书的作者并没有用真名,而用一个“九土”的笔名。
    笔名为罗伯特??克林格里的马克?史蒂芬斯在科技网站发表文章,列出了各大公司在此次竞购中的投入和战果,具体如下。
    每一个笔名都意蕴深厚,以至于“吟稳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汉字详情

    [bi]
    部首: 624
    笔画: 10
    五笔: TTF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HHQU
    四角: 8871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 同本义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动词

    (1) 书写;记载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量词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英文翻译

    writing brush; write; stroke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宋本广韵

    míng [ming]
    部首: 337
    笔画: 6
    五笔: QKF
    五行:
    仓颉: NIR
    四角: 276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2) 同本义

    名,自命也。——《说文》

    黄帝正名百物。——《礼记·祭法》

    名之曰幽厉。——《孟子》

    名公器也。——《庄子·天运》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 罗敷。——《乐府诗集》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名之者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名“蟹壳青”。——《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名品(辨明品级)

    (4) 称说;说出

    不能名其一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5) 又如:不可名状;莫名其妙;名状(形容描述)

    (6) 出名,有名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7) 以私人名义占有

    不名一钱。——王充《论衡》

    (8) 通“明”。明白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老子·四十七章》

    名词

    (1) 名字;名称

    请问名。——《仪礼·士昏礼》

    记百名以上书于策。——《仪礼·聘礼》

    慎器与名。——《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注:“爵号也。”

    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周书·谥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2) 又如:名榜(名帖);名物(物品的名称及形状);名纸(名片);名象(泛指称谓、法制、器物等。名,指称;象,法象)

    (3) 名门,名家 。如:名胤(名门的后裔);名迹(名家的手迹);名画(名家的图画);名书(名家的墨迹)

    (4) 名人, 杰出的人 。如: 名彦(名人才士);名俊(俊杰,杰出的人);名场(名人聚会之所);名贤(名人贤士);名辈(名流)

    (5) 名声,名誉,名望

    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史记·滑稽列传》

    名达于缙绅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6) 又如:名宿(有名誉、负众望的读书人);名实(声誉与真才。或指名称与实质);名体(声名与实才)。如:名父(指人父有名望);名分(名望和身分)

    (7) 功业,功名 。如:名心(求功名之心);名品(名位品级);名级(名位品级);名烈(功业);名业(功名业绩)

    (8) 名义

    名曰馆伴。(名义上是招待使者的官员。)——宋· 文天祥《后序》

    (9) 又如:名分(名义);名田(以私名占有田地);名色(名义)

    (10) 对人在数列中位置的规定 。如:第三名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诗·齐风·猗嗟》

    形容词

    (1) 有名的,著名的;名贵的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有仙则名。——唐· 刘禹锡《陋室铭》

    (2) 又如:名姝(著名的美女);名宿(有名的老前辈);名素(一向有名望的人);名族(著名的家族;名字姓氏);名花(名贵的花。俗称美女、名妓为名花);名贵(著名而显贵的人;贵重难得的器物);名都(著名的都市)

    (3) 大的

    因名山升中于天。——《礼记·礼器》。注:“犹大也。”

    环如因而赂一名都。——《战国策·秦策》。注:“大也。”

    (4) 又如:名山(大山);名川(大河);名藩(重要的大藩镇);名器(大器)

    量词

    用于人的数量 。如:二十名工人;三十名学生

    英文翻译

    name, rank, title, posi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meng4 ming4
    ◎ 客家话:[沙头角腔] miang2 [海陆丰腔] miang2 [梅县腔] miang2 [东莞腔] miang2 [客英字典] miang2 [台湾四县腔] miang2 [客语拼音字汇] miang2 [陆丰腔] miang3 [宝安腔] mia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四清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武并清開平聲開口三等mĭɛŋmjeng/mi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