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削
词语释义
笔削
(1) 敬称。请人修改文章
词语解释
指著述。笔,书写记录;削,删改时用刀削刮简牍。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序》:“夕望汤池,观仰月之势,朝瞻美气,眺非烟之色,替於笔削。” 宋 李纲 《雷阳与吴元中书》:“平时观书,偶有所得,随亦忘矣。唯笔削之,则説而不通必思,思而不得必考,沉思博考,心醉神开,然后得之。” 黄侃 《<新方言>后序》:“ 侃 也愚昧……不贤识小,所以参左笔削。”
《史记·孔子世家》:“至於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 子夏 之徒不能赞一辞。”后因以“笔削”谓历史著作。
《晋书·徐广等传论》:“ 习氏 、 徐氏 俱云笔削,彰善癉恶,以为惩劝。” 唐 刘知几 《史通·书事》:“於是以此三科,参诸五志,则史氏所载,庶几无闕,求诸笔削,何莫由斯?” 宋 王禹偁 《送牛冕序》:“游馆殿,专笔削,褒善贬恶,有 班 马 之辞焉。”
特指《春秋》。
隋 无名氏 《李元暨妻邓氏墓志》:“ 素王 笔削, 黄石 兵书,莫不悬穷显晦,暗鉴胜负。” 宋 顾文荐 《负暄杂录》:“ 韩文公 作《伯夷颂》,无一语及 武王 ,末后方云:‘虽然,微二子则乱臣贼子接跡於后世矣。’其罪 武王 如刀锯斧鉞之加,凛然可畏,而略不露锋芒,真得笔削之体者也。”
谓对作品删改订正。
宋 欧阳修 《免进五代史状》:“至於笔削旧史,褒贬前世,著为成法,臣岂敢当。”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三:“吾后见 鲁公 与 文正公 二父相与谈往事,则每云诗书盖多出 元泽 暨诸门弟子手,至若《周礼新义》实丞相亲为之笔削。” 明 尹直 《蹇斋琐缀录》:“国朝状元对策,皆经阁老笔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香港兴中会宣言附言》:“右为《香港兴中会宣言》,其措词与《檀香山兴中会宣言》相同,仅有字句之笔削而已。”
引证解释
⒈ 指著述。笔,书写记录;削,删改时用刀削刮简牍。
引南朝梁元帝《<金楼子>序》:“夕望汤池,观仰月之势,朝瞻美气,眺非烟之色,替於笔削。”
宋李纲《雷阳与吴元中书》:“平时观书,偶有所得,随亦忘矣。唯笔削之,则説而不通必思,思而不得必考,沉思博考,心醉神开,然后得之。”
黄侃《<新方言>后序》:“侃也愚昧……不贤识小,所以参左笔削。”
⒉ 后因以“笔削”谓历史著作。
引《史记·孔子世家》:“至於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 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晋书·徐广等传论》:“习氏、徐氏俱云笔削,彰善癉恶,以为惩劝。”
唐刘知几《史通·书事》:“於是以此三科,参诸五志,则史氏所载,庶几无闕,求诸笔削,何莫由斯?”
宋王禹偁《送牛冕序》:“游馆殿,专笔削,褒善贬恶,有班马之辞焉。”
⒊ 特指《春秋》。
引隋无名氏《李元暨妻邓氏墓志》:“素王笔削, 黄石兵书,莫不悬穷显晦,暗鉴胜负。”
宋顾文荐《负暄杂录》:“韩文公作《伯夷颂》,无一语及武王,末后方云:‘虽然,微二子则乱臣贼子接跡於后世矣。’其罪武王如刀锯斧鉞之加,凛然可畏,而略不露锋芒,真得笔削之体者也。”
⒋ 谓对作品删改订正。
引宋欧阳修《免进五代史状》:“至於笔削旧史,褒贬前世,著为成法,臣岂敢当。”
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三:“吾后见鲁公与文正公二父相与谈往事,则每云诗书盖多出元泽暨诸门弟子手,至若《周礼新义》实丞相亲为之笔削。”
明尹直《蹇斋琐缀录》:“国朝状元对策,皆经阁老笔削。”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香港兴中会宣言附言》:“右为《香港兴中会宣言》,其措词与《檀香山兴中会宣言》相同,仅有字句之笔削而已。”
笔削的国语词典
笔,记载。削,删除。古代用竹简记载文字,有所更改就用书刀刮削,所以称为「笔削」。语本《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后用作请人修改诗文的敬称。《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蓄笔削之刑,怀轻重之意。」唐.韩愈〈读荀〉:「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
笔削的网络释义
笔削
笔削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2) 同本义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动词
(1) 书写;记载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量词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xiāo
名词
(1) (本义读
。装刀剑的套子)(2) 曲刀,书刀,削刀 ?
削书刀也。——《曲礼·金工》注
(3) 东周和秦汉时用来除去书写在木牍或竹简上的错字。又如:削刀(书刀)
(4) 简札 。如:削青(古人制简记事,先以火炙竹令其出汗变青,谓之“削青”。后泛指书籍)
动词
(1) 斜着刀略平地切去物体的表层
削则削。——《汉书·礼乐志》。注:“谓有所删去,以刀削简牍也。”
为天子削瓜。——《礼记·曲礼》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墨子·鲁问》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削铅笔;切削;削瓜(削去瓜皮。古代的一种礼节;又指削去皮的瓜);削杖(古代母丧时子服齐衰所执的木杖,用桐木削成)
(3) 删除。指删改文字
削而投之。——《左传》
有司请定法,削则削,笔则笔,救时务也。——《汉书》。颜师古注:“削者,谓有所删去,以刀削简牍也。”
(4) 又如:削改(删改);削抹(删改抹去)
(5) 削除;削减
外削幅。——《仪礼·丧服礼》
寇至度必攻。主人先削城编,唯勿烧。——《墨子》
(6) 又如:削籍(官吏免职);削免(削除);削迹(削除车迹。谓不被任用;又作消踪匿迹。谓隐居)
(7) 掠夺
故为吏牧民者竞相剥削。——《梁书·贺琛传》
(8) 又如:削夺(剥夺,夺去);削敛(剥削聚敛)
(9) 分,割裂
夫齐,削地而封 田婴。——《战国策·齐策》
(10) 又如:削小(将封邑分小)
(11) 剃;刮
好雄强,似出家的子路,削了发的金刚。——《西厢记诸宫调》
(12) 又如:削剥(刮削;亦谓侵蚀);削发披缁(剃去头发,身着黑衣。表示出家);削头(犹削发)
(13) 裁剪缝纫 。如:削缝(犹缝纫)
形容词
(1) 苛刻 。如:削刑(犹严刑);削虐(苛刻残暴);削薄(刻薄)
(2) 消瘦,纤细瘦长
子何清削如此?——《流江记》
(3) 又如:削削(纤弱的样子);削约(稀疏细小的样子);削瘦
(4) 另见
xuē
(1) 削弱,削减
辩智而鲁削。——《韩非子·五蠹》
日削月割。——宋· 苏洵《六国论》
兵挫地削。——《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楚日以削
(2) 徒峭
石崖侧削。——《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3) 又如:削壁(徒削的山崖)——现专用于合成词中,如“剥削”、“削减”、“瘦削”。义同“削(
)”(4)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iok7 [东莞腔] siok7 [客英字典] siok7 [台湾四县腔] siok7 [客语拼音字汇] xiag5 xiog5 [宝安腔] siok7 [海陆丰腔] siok7 [陆丰腔] siok7
◎ 潮州话:siah4 siag4 (siah siak)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削 | 息約 | 心 | 藥開 | 入聲 | 藥 | 開口三等 | 陽 | 宕 | siak | sĭa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