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āo,xuē [xiao,xue]
部首 刂部(刂部)
笔画 9画
结构 左右结构
部首为刂部(刂部),总笔画9画,五行属金,姓名学姓

基本信息

繁体
叠字 --
五行
部外笔画 7
统一码 524A
仓颉 FBLN
郑码 KOQK
四角号码 92200
电码 0465
区位码 4787
姓名学
五笔 IEJH
注音 ㄒㄧㄠ,ㄒㄩㄝ,
吉凶寓意
起名建议
部首内容
笔顺编号 243251122
笔顺读写

起名工具

五行分析

根据削的五行属性金,推荐搭配:

宜配:水、土属性字

姓名学分析

根据姓名学分析,削字:

性别倾向

该字在起名时的性别倾向:

男女通用

常见搭配

该字在姓名中的常见搭配:

削壁、削肩、切削、削平

字义解释

基本释义

〈名〉

  1. (本义读qiào。装刀剑的套子)

  2. 曲刀,书刀,削刀?

    削书刀也。——《曲礼·金工》注

  3. 东周和秦汉时用来除去书写在木牍或竹简上的错字。又如:削刀(书刀)

  4. 简札。如:削青(古人制简记事,先以火炙竹令其出汗变青,谓之“削青”。后泛指书籍)

〈动〉

  1. 斜着刀略平地切去物体的表层

    削则削。——《汉书·礼乐志》。注:“谓有所删去,以刀削简牍也。”

    为天子削瓜。——《礼记·曲礼》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墨子·鲁问》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削铅笔;切削;削瓜(削去瓜皮。古代的一种礼节;又指削去皮的瓜);削杖(古代母丧时子服齐衰所执的木杖,用桐木削成)

  3. 删除。指删改文字

    削而投之。——《左传》

    有司请定法,削则削,笔则笔,救时务也。——《汉书》。颜师古注:“削者,谓有所删去,以刀削简牍也。”

  4. 又如:削改(删改);削抹(删改抹去)

  5. 削除;削减

    外削幅。——《仪礼·丧服礼》

    寇至度必攻。主人先削城编,唯勿烧。——《墨子》

  6. 又如:削籍(官吏免职);削免(削除);削迹(削除车迹。谓不被任用;又作消踪匿迹。谓隐居)

  7. 掠夺

    故为吏牧民者竞相剥削。——《梁书·贺琛传》

  8. 又如:削夺(剥夺,夺去);削敛(剥削聚敛)

  9. 分,割裂

    夫齐,削地而封田婴。——《战国策·齐策》

  10. 又如:削小(将封邑分小)

  11. 剃;刮

    好雄强,似出家的子路,削了发的金刚。——《西厢记诸宫调》

  12. 又如:削剥(刮削;亦谓侵蚀);削发披缁(剃去头发,身着黑衣。表示出家);削头(犹削发)

  13. 裁剪缝纫。如:削缝(犹缝纫)

〈形〉

  1. 苛刻。如:削刑(犹严刑);削虐(苛刻残暴);削薄(刻薄)

  2. 消瘦,纤细瘦长

    子何清削如此?——《流江记》

  3. 又如:削削(纤弱的样子);削约(稀疏细小的样子);削瘦

  4. 另见xuē

  1. 削弱,削减

    辩智而鲁削。——《韩非子·五蠹》

    日削月割。——宋·苏洵《六国论》

    兵挫地削。——《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楚日以削

  2. 徒峭

    石崖侧削。——《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3. 又如:削壁(徒削的山崖)——现专用于合成词中,如“剥削”、“削减”、“瘦削”。义同“削(xiāo)”

  4. 另见xiāo

详细解释

xiāo

名词

(1) (本义读 qiào。装刀剑的套子)

(2) 曲刀,书刀,削刀 ?

削书刀也。——《曲礼·金工》注

(3) 东周和秦汉时用来除去书写在木牍或竹简上的错字。又如:削刀(书刀)

(4) 简札 。如:削青(古人制简记事,先以火炙竹令其出汗变青,谓之“削青”。后泛指书籍)

动词

(1) 斜着刀略平地切去物体的表层

削则削。——《汉书·礼乐志》。注:“谓有所删去,以刀削简牍也。”

为天子削瓜。——《礼记·曲礼》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墨子·鲁问》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削铅笔;切削;削瓜(削去瓜皮。古代的一种礼节;又指削去皮的瓜);削杖(古代母丧时子服齐衰所执的木杖,用桐木削成)

(3) 删除。指删改文字

削而投之。——《左传》

有司请定法,削则削,笔则笔,救时务也。——《汉书》。颜师古注:“削者,谓有所删去,以刀削简牍也。”

(4) 又如:削改(删改);削抹(删改抹去)

(5) 削除;削减

外削幅。——《仪礼·丧服礼》

寇至度必攻。主人先削城编,唯勿烧。——《墨子》

(6) 又如:削籍(官吏免职);削免(削除);削迹(削除车迹。谓不被任用;又作消踪匿迹。谓隐居)

(7) 掠夺

故为吏牧民者竞相剥削。——《梁书·贺琛传》

(8) 又如:削夺(剥夺,夺去);削敛(剥削聚敛)

(9) 分,割裂

夫齐,削地而封 田婴。——《战国策·齐策》

(10) 又如:削小(将封邑分小)

(11) 剃;刮

好雄强,似出家的子路,削了发的金刚。——《西厢记诸宫调》

(12) 又如:削剥(刮削;亦谓侵蚀);削发披缁(剃去头发,身着黑衣。表示出家);削头(犹削发)

(13) 裁剪缝纫 。如:削缝(犹缝纫)

形容词

(1) 苛刻 。如:削刑(犹严刑);削虐(苛刻残暴);削薄(刻薄)

(2) 消瘦,纤细瘦长

子何清削如此?——《流江记》

(3) 又如:削削(纤弱的样子);削约(稀疏细小的样子);削瘦

(4) 另见 xuē

xuē

(1) 削弱,削减

辩智而鲁削。——《韩非子·五蠹》

日削月割。——宋· 苏洵《六国论》

兵挫地削。——《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楚日以削

(2) 徒峭

石崖侧削。——《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3) 又如:削壁(徒削的山崖)——现专用于合成词中,如“剥削”、“削减”、“瘦削”。义同“削( xiāo)”

(4) 另见 xiāo

英语翻译

scrape off, pare, trim

方言集汇

◎ 粤语:soek3
◎ 客家话:[梅县腔] siok7 [东莞腔] siok7 [客英字典] siok7 [台湾四县腔] siok7 [客语拼音字汇] xiag5 xiog5 [宝安腔] siok7 [海陆丰腔] siok7 [陆丰腔] siok7
◎ 潮州话:siah4 siag4 (siah siak)

宋本廣韻

廣韻目次:入十八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息約藥開入聲開口三等siaksĭak

百度释义

[ xiāo ]

1. 用刀斜着去掉物体的表层。削苹果皮。削铅笔。

2. 打乒乓球时用球拍平而略斜地击球:削球。

[ xuē ]

1. 义同削(xiāo),用于一些复合词:削铁如泥。削足适履。

2. 减少;减弱:削减。削弱。

3. 除去:削职为民 。

4. 搜刮;掠取:剥削。

现代汉语词典

削xiāo
(动)用刀去掉物体的表层:~铅笔|~苹果皮。

削xuē
同“削”(xiāo):~减|~弱。

康熙字典

削【子集下】【刀部】 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正韻》息約切《集韻》思約切,𠀤相入聲。《說文》鞞也。从刀,肖聲。一曰析也。《徐曰》今人音笑。刀之匣也。

《玉篇》刻治也。《增韻》刮削也。《詩·大雅》削屢馮馮。《註》牆成而削治重復也。

小侵也。《書·君𨻰》無倚法以削。

弱也。《孟子》魯之削也滋甚。

奪除也。《禮·王制》君削以地。

器名。《周禮·冬官考工記》築氏爲削,長尺博寸,合六而成規。《註》今之書刀。《疏》古者未有紙筆,則以削刻字。至漢雖有紙筆,仍有書刀,是古之遺法也。

《集韻》仙妙切《正韻》蘇弔切,𠀤音笑。刀室也。《前漢·貨殖傳》質氏以酒削而鼎食。《註》師古曰:削謂刀劒室也。人有刀劒室,惡者爲酒濯,令更新也。《集韻》本作韒,或作鞘𤿨

《集韻》《韻會》《正韻》𠀤所敎切,音稍。《周禮·天官》家削之賦。《註》二百里家削。《疏》家削之賦者,謂二百里之內地名削,其中有大夫采地,謂之家,故名家削。《集韻》本作𨛍,通作稍。

《集韻》七削切,音峭。削格,所以施羅綱也。

叶息七切,音悉。《蘇軾·榧子詩》𣂪爲君倚几,滑淨不容削。物微興不淺,此贈毋輕擲。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削【卷四】【刀部】

鞞也。一曰析也。从刀肖聲。息約切

说文解字注

(削)鞞也。革部曰。鞞、刀室也。少儀曰。削授拊。史、漢貨殖傳曰。洒削。方言。劒削、自河而北燕趙之閒謂之室。自關而東或謂之廓。或謂之削。自關而西謂之𩏂。廓卽郭。𩏂卽鞞。今字作鞘。玄應曰。小爾雅作韒。从刀。肖聲。息約切。按當依廣韵私妙切。二部。一曰析也。木部曰。析、破木也。析從斤。削從刀。皆訓破木。凡侵削、削弱皆其引伸之義也。今音息約切。

相似汉字

最近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