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笔

bǐng bǐ [ bing bi]
繁体 秉筆
注音 ㄅ一ㄥˇ ㄅ一ˇ

词语释义

秉笔 bǐngbǐ

(1) 执笔

do the actual writing

词语解释

  1. 执笔。

    《国语·晋语九》:“臣以秉笔事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秉笔荷担,莫此之劳。” 唐 韩愈 《送文畅师北游》诗:“荐绅秉笔徒,声誉耀前阀。”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秉笔之臣,得以纪録焉。”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此外,皆不知何人秉笔。”

引证解释

⒈ 执笔。

《国语·晋语九》:“臣以秉笔事君。”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秉笔荷担,莫此之劳。”
唐韩愈《送文畅师北游》诗:“荐绅秉笔徒,声誉耀前阀。”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秉笔之臣,得以纪録焉。”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此外,皆不知何人秉笔。”

秉笔的国语词典

执笔为文。

秉笔的网络释义

秉笔

  • 秉笔,汉语词语,
  • 拼音:bǐngbǐ,
  • 基本意思为执笔。
  • 秉笔造句

    鲁迅先生一息尚存便秉笔直言,抨击黑暗的现实,指斥部分文人的无耻。
    历史上的史家都怕得罪当朝,事一关联当世,所谓秉笔直书更难做到。
    明燕王朱棣兵变夺取帝位,方孝孺秉笔直书“燕贼篡位”,被杀,灭十族。
    张海先生理性地把握人生、对待工作、从事艺术,但当他一但秉笔濡墨,面对一张宣纸的时候,他会物我皆忘,返虚入浑。
    他的同乡后进吴光耀,则不以乡贤阿私为然,访求旧闻,秉笔直书,痛陈湘军之敝。
    尽管他有着难言的隐痛,但他仍秉笔直书,实事求是地记录着史实,终著成不朽名作。
    客氏被熹宗封为“奉圣夫人”,他被提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并提督东厂。
    章具豪放不羁之才,行文如天马行空,恣意驰骋,连下联中重用两“心”字亦未加注意,可能是秉笔愤书,一挥而就所致。
    负责国家档案的齐太史不动声色,秉笔直书“崔杼弑庄公”。
    “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宋代诗人更是常把他与陶渊明、白居易、柳宗元相提并论。
    于是魏忠贤不仅得到了紫禁城里最有权势的女人,也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的职位。
    我是一个很严谨的人,写作上秉笔直书,毫不夸大其词。
    而按照明朝的制度,这个掌东厂的太监,通常是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的第一人担任,可见不是寻常人物。
    首页点击量最多的帖子果不其然是秉笔直书的,方谦点开最新的“阵营的出现及后续发展”。
    春秋有董狐之笔,恶不掩,善必彰,当年赵盾弑君之后,梗直的史官秉笔直书“赵盾弑其君”,赵盾连杀数名史官,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史官在史书上秉笔直书“赵盾弑其君”。
    秉笔直书、实事求是是它的灵魂;彰往察来、古为今用是它的功能。
    史家对“书法不隐”、“秉笔直书”的执着追求和与之相对应的史家自身素养的规范,都显示出中国传统史学中蕴含的丰富的史学认识论思想。
    安壁县衙内书房,知县林从之正在秉笔伏案,师爷丁志沈疾步迳入,一时忘了叩门。
    张诚斥逐后,由田义为司礼监掌印太监,陈矩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孙逻为提督东厂太监。

    汉字详情

    bǐng [bing]
    部首: 505
    笔画: 8
    五笔: TGV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DL
    四角: 209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又,从禾,表示以手持禾。“又”篆体象一只手。本义:禾把,禾束)

    (2) 同本义

    秉,禾束也。——《说文》

    彼有遗秉。——《诗·小雅·大田》

    或取一秉秆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3) 又如:秉穗(收稻时遗留在田中的禾把与禾实);秉握(一握稻把。言数量少)

    (4) 量词。十六斛。如:秉刍(十庾数量的草把)

    (5) 通“柄”。权力,权柄

    治国不失秉。——《管子·小匡》

    国子实执齐秉。——《左传·哀公十七年》

    动词

    (1) 手拿着,手持(是一只手从旁边拿着小物)

    秉,执也。——《尔雅》

    武王载旆,有虔秉钺。——《诗·商颂·长发》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白居易《观刈麦》

    (2) 又如:秉圭(持着玉圭);秉烛云长(即云长秉烛,指三国关云长执灯夜读的事);秉笔(执笔;握笔);秉烛达旦(指关云长在护送两位皇嫂途中,秉烛达旦事);秉节(持节。节,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保持节操,守节);秉牍(手执简牍)

    (3) 引申为主持,掌握

    光秉政前后二十年。——《汉书·霍光传》

    共秉朝政。——《三国志·吕布传》

    (4) 又如:秉公灭私(主持公道,灭除私念);秉正无私(主持正义,没有私念);秉教伽持(佛教语。指执行佛法、施加佛力于众生,以保护扶持之)

    (5) 保持;坚持

    民之秉彝。——《诗·大雅·丞民》

    君子秉心。——《诗·小雅·小弁》

    (6) 又如:秉彝(坚持道理);秉心(居心;用心;持心);秉志(持志)

    (7) 通“禀”。承受 。如:秉谢(禀受并回报);秉质(受于自然的资质)

    英文翻译

    grasp, hold; bundle; authority

    方言集汇

    ◎ 粤语:bing2
    ◎ 客家话:[东莞腔] biang3 [沙头角腔] bin3 [客英字典] bin3 [海陆丰腔] bin3 [梅县腔] biang1 bin3 [台湾四县腔] bin3 [宝安腔] bin3 [陆丰腔] bin3 [客语拼音字汇] bi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八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兵永庚三開上聲開口三等pĭɐŋpiengx/pyank
    [bi]
    部首: 624
    笔画: 10
    五笔: TTF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HHQU
    四角: 8871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 同本义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动词

    (1) 书写;记载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量词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英文翻译

    writing brush; write; stroke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