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碧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谓竹。竹经冬不凋,故称。
唐 元稹 《寺院新竹》诗:“宝地琉璃坼,紫苞琅玕踊。亭亭巧於削,一一大如拱。冰碧林外寒,峯峦眼前耸。” 唐 元稹 《和东川李相公慈竹十二韵》:“冰碧寒夜耸,簫韶风昼罗。”
引证解释
⒈ 谓竹。竹经冬不凋,故称。
引唐元稹《寺院新竹》诗:“宝地琉璃坼,紫苞琅玕踊。亭亭巧於削,一一大如拱。冰碧林外寒,峯峦眼前耸。”
唐元稹《和东川李相公慈竹十二韵》:“冰碧寒夜耸,簫韶风昼罗。”
冰碧的网络释义
冰碧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2) 同本义
冰,水坚也。——《说文》
履霜坚冰至。——《易·坤》
迨冰未泮。——《诗·邶风·匏有苦叶》
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汉书·五行志》
冰,水为之。——《荀子·劝学》
冰解而冻释。——《管子·五行》
公徒释甲,执冰而踞。——《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3) 又如:冰扳(冰镇);冰麝(冰片与麝香);冰清水冷(像冰和水一样的清冷);冰前刮雪(喻雪上加霜之事);冰玉自信(自知冰清玉洁,并无苟且之事);冰轮(比喻月亮)
(4) 冰人,即媒人 。如:冰议(指嫁娶之事);冰语(媒人的话);冰斧(媒人);冰媒(媒人)
(5) 姓
动词
(1) 结冰,冻结
水始冰,地始冻。——《礼记·月令》
(2) 把东西和冰或冷水放在一起使变凉 。如:把两瓶汽水冰一冰
(3) 使感到极冷
风月冰人别是乡。——杨万里《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闻莺》
(4) 又如:这水冰手
形容词
(1) 冷,凉 。如:冰食(冷食);冰甃(指寒凉的水井);冰澈(寒凉清澈)
(2) 结晶成固体的,成结晶形的 。如:冰糖
(3) 清白,晶莹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 又如:冰操(廉洁的操行)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ben1 [客英字典] ben1 [台湾四县腔] ben1 [梅县腔] ben1 [陆丰腔] ben1 [客语拼音字汇] ben1 [海陆丰腔] ben1 [沙头角腔] bien1 [东莞腔] ben1
◎ 潮州话:bian1 (pia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冫 | 筆陵 | 幫 | 蒸 | 平聲 | 蒸 | 開口三等 | 蒸 | 曾 | ping/piong | pĭəŋ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玉,从石,白声。本义:青绿色的玉石)
(2) 同本义
碧,石之青美者。——《说文》
高山,其下多青碧。——《山海经·西山经》
(3) 又
章峨之山多瑶碧。
昆仑碧树瑶树在其北。——《淮南子·地形》
锡碧金银,众色炫耀。——《汉书·司马相如传》
(4) 又如:碧卢(像玉的美石);碧箫(用碧玉制的箫);碧玉椽(用碧玉做的椽子)
(5) 指代绿水
碧水东流至此回。——唐· 李白《望天门山》
一碧万顷。——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6) 又如:碧波(清澄绿色的水波);碧泱泱(水流澄绿深广的样子);碧流(绿水);碧漪(清澈的水波。泛指绿水)
形容词
(1) 青绿色
绿碧青丝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碧峰巉然孤起。——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寒则苍,春则碧。——王夫人《小云山记》
(2) 又如:碧香(本指绿酒的馨,后为酒名);碧海(碧绿色的海);碧芳(绿叶);碧城(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
(3) 青白色,浅蓝色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江淹《别赋》
接天连叶无穷碧。——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
(4) 又如:碧雾(青色的云雾);碧烟(青色的烟雾);碧云(青云;碧空中的云)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bit7 pet7 [海陆丰腔] bit7 pet7 [梅县腔] pet7 [台湾四县腔] bit7 pet7 [客语拼音字汇] bid5 [东莞腔] bit7 [宝安腔] bi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碧 | 彼役 | 幫 | 昔合 | 入聲 | 陌 | 合口三等 | 梗 | 清 | pĭwɛk | pyek/pve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