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蹶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痿蹷 ”。指手足萎弱无力,动作行走不便的病症。亦特指下肢麻痹。
晋 王叔和 《脉经·诊百病死生诀》:“诊人被风不仁痿蹷,其脉虚者生,坚急疾者死。”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紫菀》:“去蛊毒痿蹶,安五臟。”
泛指废弛停滞不前。
宋 苏轼 《教战守策》:“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復振。”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痿蹷”。
⒉ 指手足萎弱无力,动作行走不便的病症。亦特指下肢麻痹。
引晋王叔和《脉经·诊百病死生诀》:“诊人被风不仁痿蹷,其脉虚者生,坚急疾者死。”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紫菀》:“去蛊毒痿蹶,安五臟。”
⒊ 泛指废弛停滞不前。
引宋苏轼《教战守策》:“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復振。”
痿蹶的国语词典
委靡。
痿蹶的网络释义
痿蹶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神经系疾病。筋肉萎缩,不能举动
痿,痺也。——《说文》
大经空虚发为肌痺,传为脉痿。——《素问·痿论》
即位,痿痺。——《汉书·哀帝纪赞》
(2) 又如:痿弱(肢体萎缩软弱);痿症(阳痿);痿症;痿疾(身体某部分萎缩或失去机能的病。特指阳痿);痿病(肢体动作不便的病);痿废(痿缩残废);萎痹(肢体麻木不能动作的病);痿蹶(指双足麻痹,无法行动);痿不忘起(身体麻痹行动不便的人也不忘起行)
(3) 男性生殖器官不能挺举的病 。如:痿疾;阳痿
(4) 衰竭 。如:痿易(谓痿弱无力);痿顿(委靡不振);痿倒疲倦(百病缠身,精神不振);痿疲(谓疲弱不振);痿厥(萎弱气逆);痿瘁(痿缩枯槁)
动词
(1) 用同“萎”。枯萎 。如:痿损(枯痿损伤)
(2) 〈方〉∶减弱
待了好一回,那阵风也萎了,依旧平和水港。——清· 张南庄《何典》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wi1 [梅县腔] wi3 wui3 [海陆丰腔] wui1 [客语拼音字汇] vui3 [客英字典] vui3 [宝安腔] wui1 wu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逶 | 於爲 | 影 | 支B合 | 平聲 | 支 | 合口三等 | 止 | 支B | ʔĭwe | qye/we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足,厥声。本义:倒下,跌倒)
(2) 同本义
蹶,僵也。——《说文》
小人之行,不蹶于山。——《吕氏春秋·慎行》
处足则为萎,为蹶。——《吕氏春秋·尽数》
毅恐蹶仆地。——唐· 李朝威《柳毅传》。又如:蹶角(额角叩地,表示恭敬诚恳);蹶踬(跌倒,颠仆);蹶躄(颠跌,奔波);蹶踣(颠仆,跌倒);蹶跌(跌倒)
(3) 折损
蹶上将军。——《史记·孙吴传》。索隐:“毙也。”
(4) 又如:一蹶不振;蹶衂(衰败;损伤)
(5) 用一脚或双脚猛踢,尤指马、骡等动物用后腿向后踢 。如:蹶踢(指骡马跳起来用后腿向后踢)
(6) 疾行,跑
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国语·越语》
(7) 踏;蹈
子胥两祛高蹶而出于廷。——《吕氏春秋·知化》
(8) 又如:蹶张(用脚踏来发射强弩);蹶弩(用脚踏强弩发箭)
(9) 挖掘;拔出
蹶穴其中。——《大戴礼·曾子疾病篇》
是谓蹶其本。——《左传·襄公十九年》。注:“犹拔也。”
(10) 又如:蹶拔(掘取;拔出);蹶穴(掘洞穴)
(11) 竭尽,枯竭
财产何得不蹶。——《汉书·食货志》引汉· 贾谊《论积贮疏》
形容词
急遽的样子 。如:蹶然(受惊而疾起的样子);蹶蹶(惊动的样子);蹶劣(疾起的样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et7 kiet8 kui3 [客语拼音字汇] kiad6 [海陆丰腔] kiet7 kiet8 kui3 [客英字典] ket7 kwui5 [宝安腔] ket7 | ket8 | kui3 [梅县腔] kiet7
◎ 潮州话:kiag4 (khiak)「潮州」kiêg4 (khiek 旧时:khiet)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劌 | 居衛 | 見 | 祭B合 | 去聲 | 霽 | 合口三等 | 祭B | 蟹 | kyed/kwey | kĭwɛ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