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清·沈复《浮生六记》第六卷:“古人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此最是寻乐妙法也。”
成语用法
比下有余作宾语、定语;用于安慰自己。
比下有余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2) 同本义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
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尔雅·释鸟》
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史记·天官书》
比其具。——《周礼·世妇》。注:“次也。”
及献比禽。——《周礼·田仆》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战国策·燕策》
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比肩(肩碰肩,谓高矮差不多);比物(排比同类事物);比集(排比汇集);比缀(编排连缀)
(4) 连接,接近
家人失火,屋比延烧。——《史记·汲黯列传》
(5) 又如:比户(比家,比舍,比屋。一家挨着一家;家家户户);比屋(隔壁);比里(邻里,乡里)
(6) 比较;考校,核对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涉江》
(7) 又如:比量(比照);比类(比照旧例);比句(—
,核对检查簿籍);比次(考校);比并(相比);比势(较量武艺;比试);比迸(比武较量)(8) 及,等到
比至定陶,再破 秦军。——《史记·项羽本纪》
(9) 比拟 。如:比象(比像。比拟,象征);比傅(勉强类比并不能相比的事物);比尚(比配)
(10) 勾结;偏爱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立其子,不为比(偏爱)。——《左传·襄公三年》
(11) 又如:朋比为奸;比周(勾结);比党(拉帮结派)
(12) 等同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3) 又如:比伍(等同,匹敌);比伉(匹偶)
(14) 通“庀”。具备
比乐官,展乐器。——《周礼·大胥》
及祭祀,比其具。——《周礼·世妇》
以敦比其事业。——《荀子·荣辱》
(15) 官府限期办好公事
宰严限追比。(追征。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聊斋志异·促织》
(16) 又如:比捕(限期捉拿人犯);比卯(旧时地方衙门中差役的名簿叫“卯簿”。百姓有欠粮的,按卯簿派差役去催缴,如到期不缴,拘衙受刑叫“比卯”)
形容词
(1) 接近;亲近
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周礼·夏官》
(2) 又如:比近(亲近);比周(亲近);比昵(亲近);比善(和睦亲近);比日(近日;每日);比世(近世,近代);比辰(近时,近日);比者(近来);比岁(近年);比际(此时,这时)
(3) 密(与“稀”、“疏”相对)
比,密也。——《说文》
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
是与比周。——《左传·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周密也。”
(4) 又如:比甲(马甲)
(5) 和谐
声比则应。——班固《汉书》
名词
(1) 比喻,比方 。如:比似(如同);比偶(排比对偶);比兴(比与兴);比讽(用“比”的方法讽喻)
(2) 比较两个同类数量的倍数关系,其中一数是一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如:三与五之比,等于五分之三
(3) 姓
副词
(1) 皆,都,同等地
再战比胜。——《战国策·齐策》
(2) 又如:比隆(同等兴盛);比行(并行)
(3) 连续,频频
比投不释。——《礼记·投壶》
间者数年比不登。——《汉书·文帝纪》
比年日蚀。——《汉书·张延寿传》
三人比坐事死。——《汉书·公孙贺传》
地比震动。——《汉书·翼奉传》
比三年日蚀。——《汉书·外戚传》
始至之时,岁比不登。(登:丰收)——苏轼《超然台记》
(4) 近来
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吕氏春秋·先织》
介词
(1) 比起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操比于 袁绍。——《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他比你高
(3) 为;替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
(4) 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史记·陈涉世家》
比至南郡,而 琮已降。——《资治通鉴》
比去,以手阖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bi3 [陆丰腔] bi3 [梅县腔] bi3 [宝安腔] bi3 [东莞腔] bi3 [沙头角腔] bi3 [客语拼音字汇] bi3 [海陆丰腔] bi3 [台湾四县腔] bi3
◎ 潮州话:b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名词 (1)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2) 同本义 下,底也。——《说文》 在南山之下。——《诗·召南·殷其靁》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豳风·七月》 下声肆。——《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 君臣上下。——《礼记·曲礼》 阴山下。——《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 放之山下。——唐· 柳宗元《三戒》 愬至城下。——《资治通鉴·唐纪》 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下元(道教指水中或水府);下溜头(下流头。江河下游);下江先生(下路客人。对长江下游一带人的敬称);下眼相看(看不起人);下路人(居住在长江下游地区的人) (4) 地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山海经·西山经》 (5) 又如:下鬼(地下之鬼;指死者);下世(阴间);下土(大地;天下;指人间);下都(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6) 指下巴 。如:下吧(同“下巴”);下嗑子(下巴颏) (7) 臣下;百姓;群众 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左传·昭公十八年》 (8) 又如:全国上下;下民(百姓;人民);下比(属下相互勾结) (9) 方面 忽然见林南下有一股子黑气,骨都都的冒将上来。——《西游记》 (10) 又如:经过调解两下里都同意了 (11) 下一次 。如:下不为例 (12) 特指湖泽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书·舜典》 (13) 地表之下 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礼记》 (14) 里面 众军心下大乱,不敢交战,各自奔走。——《三国演义》 (15) 旧时时间单位,相当于“点” 三下一刻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6) 指时间、处所、范围 及郡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17) 位在下的人 不耻下问。——《论语》 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下齐同。——《资治通鉴》 与其群下 动词 (1) 下来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 下车引之。——《世说新语·方正》 下见小潭。——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客驰下。——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如:下世(神仙到人间去);下山;下楼;下凡(神话中,神仙降至人间称“下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 (3) 落下;降下 下,落也。——《尔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4) 又如:下火(天气炎热);下雨;下雪;下雹子 (5) 离开 。如:下榻(下床);下翻(翻倒);下席(离开席位,表示恭敬);下番(犹下班);下饷(谓收工吃饭) (6) 弯屈 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之下。——《三国演义》 (7) 又如:下头(低头);下腰(弯腰。比喻屈服) (8) 卸下 宾主下尘榻。——沈约《和谢宣城》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陌上桑》 (9) 又如:下门(店铺卸下门板,谓开市) (10) 放入;投入 。如:下采(下赌注);下埽(筑堤时,把筑堤材料放下去);下酿(将熟黍米投入曲液中发酵制酒) (11) 施行;使用 。如:下火文(佛家火化尸体时念颂的祝告文) (12) 完成;结束 。如:下架(典当期满);下稍头(结局;收场) (13) 递送 。如:下插定(送订婚礼物);下小茶(女子纳受男家聘礼。又称下茶,吃茶);下究(犹下达);下话(犹言传话) (14) 发表、宣告 令初下。——《战国策·齐策》 诏既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谕旨将下 而卒不下 (15) 又如:下制(下诏;皇帝发布诏令);下指示;下令;下逐客令;下命令;下战书;下请帖 (16) 去;到 便下襄阳。——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顺江东下。——《资治通鉴》 水陆俱下 买舟而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17) 常指从北到南、从上游到下游、从城市到乡下、从上层到基层。如:下番(到外国);下坂走丸(从山坡上滚下弹丸。比喻顺势无阻、敏捷而无停滞) (18) 做饭 等我里头赶着给你老炸点儿锅渣面筋,下点儿素面你吃。——《儿女英雄传》 (19) 又如:下饺子;下面条;下汤圆 (20) 指某些动物生产;养;生 。如:下仔;下小猪;下一窝狗崽 (21) 从事棋类活动时,举手着子 。如:下着(本谓下棋落子) (22) 夺得、攻取、占领或攻占 皆下之。——《史记·陈涉世家》 乐毅抉持微弱之 燕,下 齐七十余城。——《三国演义》 (23) 又如:连下数城 (24) 歇宿;收留 徐孺下 陈蕃之榻。—— 王勃《滕王阁序》 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西厢记》 (25) 又如:下人(旅店安排客人住宿);下处(住所;旅店);下店 (26) 以菜肴佐食 。如:下饭(配饭的菜肴);下口(下酒菜;饭菜);下酒物(下酒。用以佐酒的食品) (27) 投降 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韩非子》 (28) 又如:下气(说求饶的话);下腰(弯腰。比喻屈服) (29) 居人之下;谦让 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三国志》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唐· 韩愈《师说》 (30) 又如:下人(居于人下);下顾(照顾;关照);下气(恭敬顺从) (31) 安扎 各依本方下营。——诸葛亮《兵要》 (32) 拍 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薄暮下管键。——清· 方苞《狱中杂记》 形容词 (1) 身分、地位低 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 (2) 又如:下役(仆役;差人);下一肩(次一等);下作(低贱;卑微);下次小的(下次孩儿。元代称仆役);下番(称少数民族);下人(下属) (3) 幼小 。如:上下(长幼;尊卑) (4) 次序或时间在后 上下同欲。——《孙子·谋攻》 下道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自王以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上下颇惊。——宋· 文天祥《 后序》 (5) 如:下稍头(后来;终了);下浣(下旬);下邻(右边的邻居);下古(近古);下半世(人的后半辈子);下回(下次) (6) 低于,少于 。如:下节(节操低下,志向、抱负不高);下中(下等中的中等。即第八等);下考(科举考试或官吏考绩列为下等) 量词 (1) 表示动作的次数。如:下子(表示动作次数);敲了几下门;摇了几下旗 (2) 表时间的单位,犹言点。如:下子(表示时间短暂) 英文翻译under, underneath, below; down; inferior; bring down
方言集汇◎ 粤语:haa5 haa6
◎ 客家话:[梅县腔] ha1 ha3 ha5 [宝安腔] ha3 | ha1 [客英字典] ha5 ha1 [东莞腔] ha3 ha5 [沙头角腔] ha5 ka1 ha1 [陆丰腔] ha6 [海陆丰腔] ha1 ha6 [台湾四县腔] ha1 ha5 [客语拼音字汇] ha1 ha4 ka1 ◎ 潮州话:hia6 ê6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三十五馬
详细解释yǒu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从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本义:具有,与“无”相对) (2) 同本义 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说文》。按,掩日者月也。故许云月有食之,犹言日有食之月食之也。 一有一亡曰有。——《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 大有众也。——《易·杂卦》 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3) 又如:有来有去(有板有眼);有命无运(谓命好,运气却不好);有酒胆无饭力(表面刚强,骨子里懦弱);有竡划没是处(虽有安排,但无法实现。喻指无处下手之意);有尺水行尺船(指量力而行);有天无日头(天色已晚);有腿没裤子(形容很穷);有气的死人(比喻人无本事,不起什么作用);有门楹人家(有声望、有地位的人家;官宦之家)有些头脸(有面子);有怀莫逐(有厚望不能实现);有心计儿(有主意;有心眼);有眼色(有眼力;有眼光);有针线(有主意;有心眼);有字号(有名气的店铺);有出息(有才能;会办事);有口舌(有口才;能言善辩);有生之年(指人活着的岁月);有缘千里来相会(人与人之间只要有缘分,即使相离很远也会相见) (4) 存在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诗·小雅》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5) 又如:有想头(有利可图);有讲究(有问题);有肚皮(有默契;有深交);有虞(有误);有等(有些);有偏(心地不公正);有味(有利益;有油水);有间(有区别;不同);有分(有机会;有希望);有服(亲属死后正在服丧期间);有事(隐指有暧昧关系);有首尾(有不正当关系);有神没气(没有生气);有负众望(辜负众人的期望);有差(有区别,不一) (6) 取得,获得,占有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资治通鉴》 (7) 又如:有功(有功劳,有功绩);有根有苗(有根据,有线索);有根有底(有根有据);有福同享,有祸同当(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灾难共同担当);有娠(怀孕);有理走遍天下(只要有道理,任何地方都行得通) (8) 等候,等待 。如:有程(有期限;有定额);有朝(有朝一日);有期(有一定期限);有时节(有时候);有盼头(有希望;有前途) (9) 发生,呈现;产生 。如:有忝祖德(有愧于祖宗的德行,辱没了祖宗的声誉);有事为荣(出头办事,炫耀权势或钱财);有罪(有犯法的行为;有过错;表示失敬陪礼之辞) 形容词 (1) 用在“人”、“时候”、“地方”前面,表示一部分 。如:有人说可以,有人说不可以;这个措施有地方适用,有地方不适用 (2) 表示不定指 。跟“某”的作用相近。如:有一天他来我家;有人这样说,我可没看见 (3) 表示过去有一段 。如:有一年,有一次,有一回,有一天 副词 (1) 用于某些动词前组成套语,表示客气。如:有烦(烦劳。敬辞);“有请”;“有劳” (2) 相当于“或”。或许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有,或,有的人)。——《孟子·告子上》 词缀 (1) 附着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前,相当于词缀,无实际意义 舜伐有 苗…汤代有 夏。——《荀子·议兵》 (2) 另见 yòu(1) 通“又” 割地朝者三十有六国。——《韩非子·五蠹》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汉· 贾谊《过秦论》 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言者矣。——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清· 张潮《虞初新志·魏学·核舟记》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另见 英文翻译have, own, possess; exist
方言集汇◎ 粤语:jau5 jau6
◎ 客家话:[梅县腔] ju1 [海陆丰腔] riu1 riu3 [客英字典] ju3 ju1 jiu2 [沙头角腔] jeu1 [台湾四县腔] ju1 ju3 [东莞腔] jiu1 [宝安腔] ju1 jiu1 | ju3 jiu3 [客语拼音字汇] yiu1 yiu4 [陆丰腔] jiu1 [客英字典] ju5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四十四有
详细解释动词 (1) (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2) 饱足。足食得饱 余,饶也。——《说文》 (3) 剩下;剩余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形容词 (1) 剩下的,多余的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亦无使有余。——《吕氏春秋·辩士》。注:“犹多也。” 父有余(余)财。——《吴仲山碑》 今也每食无余(余)。——《诗·秦风·权舆》 (2) 又如:余夫(指一家五口或八口为率以外多余的人口);余润(利润);余资(剩余的钱);余师(很多余地;的老师) (3) 残留的;遗留的 孤嶂秦碑在,荒城 鲁殿余。—— 唐· 杜甫《登兖州城楼》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余)杯。——唐· 杜甫《客至》 (4) 又如:余蔌(剩余的菜肴);余庆(祖先留下的福泽。即因前辈的善行而使子孙得到某些好处);余水(剩余的水);余芳(残花;死后遗留的美名);余杯(杯中残余的酒);余珍(前代遗留的遗物) (5) 次要的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辛弃疾《鹧鸪天》 (6) 又如:余光(落日残余的光辉);余春(晚春,残余的春光) (7) 不尽,无穷 一弹再三唱,慷慨有余哀。——《古诗十九首》 (8) 又如:余哀(不尽的哀思);余思(不尽的怀思);余音袅袅(歌声的余音回荡缭绕);余霞成绮(用以称赞文章时含有无穷的意味) (9) 其余,其他,以外 大儿孔文举,小儿 杨德祖,余(余)子碌碌,莫足数也。——《后汉书·祢衡传》 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10) 又如:余子(其他的人);余事(另外的事,其他的事);余业(副业);余论(指本论以外的议论) (11) 多,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 一车炭重千余斤。——白居易《卖炭翁》 有竹一顷余(余),乔木上参天。——唐· 杜甫《杜鹃》 (12) 又如:六百余米;五十余岁 名词 (1) 闲暇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庄子·天道》 (2) 又如:余功(余暇,空闲);余闲(余暇) 代 (1) 第一人称代词,我或我的 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左传·僖公九年》 余弟宗玄。——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余于仆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此地适与余近。——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2) 又 余之游将自此始。 余亟叹其技。——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 余闻法人好胜。 余既为此志。——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4) 又如:余一人(古代天子自称。也写作“予一人”);余小子(古代天子居丧时的自称。也写作“予小子”) 名词 (1) 农历四月的别称 四月为余。——《尔雅》 (2) 姓 (3) “余”的简化字 “余” 英文翻译I, my, me; surname; surplus
方言集汇◎ 粤语:jyu4
◎ 客家话:[梅县腔] j2 [东莞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宝安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海陆丰腔] ri2 [台湾四县腔] ji2 [陆丰腔] ji3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平九魚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