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成语用法
但求无过作谓语;指人保守。
但求无过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副词
(1) (形声。从人,旦声。①本义: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经传皆以袒为之。②只,仅,不过)
(2) 表示范围,相当于“只”,“仅”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乐府诗集·木兰诗》
天下所以贵者,但以闻声。——《史记·李斯传》
(3) 又如:但已(仅此而已);但凭(任凭;随便);但可(只须)
(4) 只管,尽管
此系私室,但坐不妨。——《红楼梦》
(1) 只是;但是——表示转折
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曹丕《与吴质书》
(2) 又如:勤锻炼但不要过分
(3) 只要——表示假设或条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 王昌龄《出塞二首》
但出牌呼妾,妾便出来。——《警世通言》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tan3 [沙头角腔] tan3 [海陆丰腔] tan6 (dan5) [梅县腔] tan3 [陆丰腔] dan5 [客英字典] tan5 [台湾四县腔] tan5 (dan5) [客语拼音字汇] tan4 [宝安腔] ta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壇 | 徒干 | 定 | 寒 | 平聲 | 寒 | 開口一等 | 寒 | 山 | dan | dʰɑ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2) “裘”的古字。皮衣
乐正求。——《汉书》
(3) 姓
动词
(1) 请求;干请;乞助
求,乞也。——《增韵》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史记·屈原列传》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求其能千里也。
求救于孙将军。——《资治通鉴》
(2) 又如:求浼(请求;央求);求神福(祈求神灵保佑;祝福);求张良,拜韩信(到处求人;求托有用的人);求化(乞求人施舍财物)
(3) 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求,索也。——《玉篇》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入水求之。——《吕氏春秋·察今》
求剑若此。
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不求闻达。——诸葛亮《出师表》
求利以污其行。——《后汉书·列女传》
求钱之民。——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以求钱也。
以求重价。
求太监后。——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 又如:求代(迷信指吊死鬼诱人当“替死鬼”,以求投胎托生);力求(极力追求;尽力谋求);求友(寻求朋友);求正(寻求正道);求合(寻求志同道合者);求采(搜求选取);求觅(寻找);求访(寻觅探访)
(5) 索取
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左传·桓公十六年》
以城求璧。——《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空言求璧。
就吾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
忽啼求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6) 探索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公孙丑上》
求思之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责备,责求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8) 选择 。如:求牛(择牛以供祭祀);求偶(择求配偶)
(9) 招来
求善良。——《礼记·学记》
(10) 贪求;贪婪
不忮不求。——《诗·邶风·雄雉》
(11) 通“逑”。聚合
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
(12) 通“赇”。贿赂
阜其财求。——《国语·周语上》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kiu2 [宝安腔] kiu2 [客英字典] kiu2 [台湾四县腔] kiu2 [东莞腔] kiu2 [陆丰腔] kiu3 [梅县腔] kiu2 [沙头角腔] kieu2 [海陆丰腔] ki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wú名词 (1)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2) 同本义 (3) 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动词 (1) 没有,跟“有”相对 无,不有也。——《玉篇》 无若丹朱傲。——《书·益稷》 无偏无党。——《书·洪范》 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荀子·法行》 事不耳闻目睹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无不伸颈。——《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无不变色。 无不毕肖。——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无不惊为生人。 (2) 又如:无颜落色(面色发白,没有颜色);无头面(没有头绪);无是处(毫无办法;没有一点儿好处);无纤掐(没有一点);无气歇(没歇一口气,没有停息);无回豁(没有反应);没干净(不罢休,没完没了);无存济(无办法,难以应付);无笆壁(无依靠;无办法);无路求生;无干(没关系;不相干);无方(无常;没有固定的行止、住处等);无虞(无误) 副词 (1) 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喻老》 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不若无闻。——《吕氏春秋·慎行论》 可以无悔矣。——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又如:无偏无党(公正而不偏袒);无何(不久);无过(不过;无非;不外);无厌(不满足) (3) 通“毋”,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书·洪范》 无对靡于尔邦。——《诗·周颂·烈文》 唯吾子戎车是利,无愿士宜。——《左传·成公二年》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 无望其速成。——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无怪乎其私之。——清· 黄宗羲《原君》 无生帝王家。 (4) 又如:无休外(不要见外);无失其时;无落(别误;不要落空);无得(不得;不能);无论(不要说) (5) 未,不曾,没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沈括《梦溪笔谈》 (6) 不必,不值得 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方荀《狱中杂记》 (7) 另见 (南无)代词 (1) 表示不定指的人、事物、时间、处所等 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汉书·高帝纪》 城牢粮足,不可忧也。——《资治通鉴》 (2) 又如:无移时(不一会儿;时间不久);无一时(不一会儿;时间不久);无明夜(不分白天黑夜);无定着(没有固定的地方);无倒断(没完没了);无碑记(无数;不可计数);无般(样样,处处) (1) 连接词组或分句,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都是如此,相当于“不论”、“无论” 无少长皆斩之。——《汉书·高后纪》 无贵无贱。——唐· 韩愈《师说》 无长无少。 (2) 又如: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事无巨细,他都认真去干;无上无下 (1) 用在句首,无义 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墨子》 (2)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mó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negative, no, not; KangXi radical 7
方言集汇◎ 粤语:mou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mau2 mo2 vu2 [台湾四县腔] mo2 wu2 [梅县腔] wu2 [海陆丰腔] mo2 wu2 [宝安腔] wu2 ◎ 潮州话:bho5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详细解释guō名词 (1) 古国名 ,在今山东省掖县稍西北近海处 处浇于 过,处 豷于 戈。——《左传·襄公四年》 (2) 姓,过国之后 (3) 另见 guò动词 (1) (形声。从辵( ),表示与行走有关,咼( )声。本义:走过,经过)(2) 同本义 过,度也。——《说文》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吕氏春秋·察今》 行过夷门,见侯生。——《史记·魏公子列传》 (3) 又如:过江;过马路;从这条街上过;从他门前过;路过(途中经过);过翼(经过的飞鸟);过宾(路过的宾客);过处(经过之处);过来过往(来往经过);过阴(到阴间走一趟) (4) 超出,胜过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聊斋志异·促织》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过如(超过;胜过);过了漕(过了漕运期限);过情(超过实际);过实(超过实际情况);过绝(超越;超过) (6) 过去(过后)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聊斋志异·促织》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宋· 沈括《梦溪笔谈》 (7) 又如:三伏已过;雨过天晴;过迹(过去的形迹);过景(过时;不应景);过逝(流逝。很快地过去);过郤(过去) (8) [婉词]:去世 陛下虽过世为神,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忘前征时言邪?——《晋书·苻登载记》 (9) 又如:过作(死);老太太是三天前过的;过辈(去世);过背(去世);过七(人死后每七天举行一次吊祭仪式。一般七次或五次而断七) (10) 给予;递给 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也。——《论衡》 予亦谓之过。辰州人谓以物予人曰过。——《通雅》 (11) 又如:过度 (12) 渡过 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宋· 苏轼《荆州》 (13) 又如:过索(渡河之绳索);过江(渡过长江) (14) 转移;过渡 买的房子已付款,只是过户手续还未办理好 过录底稿 (15) 又如:过龙(经手递送贿赂);过处(词的上下片过渡之处。亦称“过片”) (16) 〈方〉∶ 传染 。如:过病(传染疾病) (17) 度过;过活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清· 林觉民《与妻书》 (18) 又如:过阴天儿(休息);过老(度晚年);过日(度日;生活);过遣(打发日子,消磨时光) (19) 来访;前往拜访;探望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战国策·齐策四》 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谊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20) 又如:过临(光临;惠临);过款(过访);过晤(前往会见) (21) 交往,相处 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宋· 黄庭坚《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 过从甚密 (22) 又如:过逢;过从(互相交往);过会(农家亲朋每年定期聚会的日子,或公社每年举行庙会的节日) (23) 交谈 。如:过谈(往访交谈) (24) 错,犯错误 微二人,寡人几过。——《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 人恒过,然后能改。——《孟子·告子下》 (赵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石之甚。”——《战国策·赵策》 (25) 失去 。如:过序(失去正常规律顺序) (26) 怪罪,责难 孔子曰:“ 求,无乃尔是过与?(这恐怕应该责备你吧!)”——《论语·季氏》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得去,已至军矣。——《史记·项羽本纪》 (27) 又如:不过(不怪罪);过谪(责备;怪罪);过適(怪罪,责难) (28) 继入、赘入或嫁人 孩儿也,他如今只待过门,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元· 关汉卿《窦娥冤》 (29) 又如:过嗣(过继);过给(过继) (30) 方言。指母猪生小猪 。如:过下来的小猪(生下来的小猪) (31) 传递 他这个人喜欢过嘴,你说话可要注意 (32) 又如:过盏(敬酒);过嘴(传话);过语(传话);过书(传递书信);过气(传送气息以交配);过状(递交文状、诉状) (33) 帮助咽下;和着吃 。如:过过(过口,改口味);过口(吃食物下酒);过酒(下酒;送酒) (34) 冲刷;漂洗 。如:过水(用水漂洗) (35) 用在动词加“不”或“得”的后面,表示胜过或通过的意思。如:过不去(有阻碍,通不过);讲不过礼去(于礼仪上行不通);比得过(能胜过他人);我说不过你 (36) 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如:吃过(吃完);起过(已经起床完毕) (37) 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如:读过书(曾经读书,现己不读书);当过官(过去做过官,现己不为官) 我去过北京 饭吃过了 名词 (1) 无意的犯法或作恶行为;错误 过,罪愆也。——《说文》 出入禁闼,补过拾遗。——《史记·汲黯列传》 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 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商君书·开塞》 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过愆(过失;罪咎);过恶(过错);勇于改过;知过必改;过行(过失行为);过计(估计错误) (3) 〈方〉∶缘故 。如:离家远的过(离家远的缘故);夏天的过(因为夏天的缘故) (4) 通“祸”( )。灾殃八曰诛以驭其过。——《周礼·天官·大宰》 (5) 又如:大过(大灾大祸) 形容词 (1) 过分;过于;太甚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母;拟之如天,诚不过也。——清· 黄宗羲《原君》 (2) 又如:过爱(过分的爱);过余(过分);过头话(过分的大话) 量词 (1) 遍,次 。如:过儿(次;遍);一过(一遍);过子(次数;遍) (2) 另见 guo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pass, pass through, go across
方言集汇◎ 粤语:gwo3
◎ 潮州话:guò/哥锅3(髻) guō/哥窝1(歌)姓,guê3(kùe) <姓>go1(ko) 宋本广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