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国

bì guó [ bi guo]
繁体 敝國
注音 ㄅ一ˋ ㄍㄨㄛˊ

词语释义

对人称自己国家的谦词。

词语解释

  1. 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史记·吴王濞列传》:“敝国虽狭,地方数千里。”

引证解释

⒈ 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史记·吴王濞列传》:“敝国虽狭,地方数千里。”

敝国的国语词典

对人称自己国家的谦词。

敝国的网络释义

敝国

  • 敝国: 是对自己的国家的称呼, 敝是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
  • 敝国造句

    不知道华先生,对于敝国的火炮,是否感兴趣呢?
    为此沥情再叩相府,呼号泣血,恳求老中堂恩怜惨情,迅赐奏明皇上,严申天讨,将留球日人尽逐出境,庶乎日人狡逞之心从是而戢,敝国主得归宗社,亡而复存。
    敝国皇帝派本将军来,只是协助亲王,至于出谋划策,可非是本将军所长。
    大总统亲自将凶犯带来,实在是敝国的荣幸,那既然如此本人就要将凶犯拿下,不知大总统意下如何?
    是敝国织田公的结婚典礼,我等奉命将新娘迎回日本。
    乃近住日本之华裔,带来敝国密函,内云日人又胁迫敝国主再幽日京。
    这是从包括敝国在内的各国扫出来的垃圾。
    您知道,在敝国找银行开立信用证要花去许多费用。
    惟所以暂延残喘者,仰仗天皇,中国无事之日,即敝国复苏之时也。
    国王陛下您好,我这次来到鄙国,是代表这我们南词帝国,想和敝国谈一笔生意。
    又谁无家?乃俾敝国惨无天日!惟所以暂延残喘者,仰仗天皇,中国无事之日,即敝国复苏之时也。
    但是,无论在贵国还是在敝国,看看坐在豪华轿车里的人们的面孔,却看不到社会改革家引导人们期待的那种喜气洋洋的神情。
    贵公司的产品的敝国具有高利润的市场前景。

    汉字详情

    [bi]
    部首: 425
    笔画: 11
    五笔: UMIT
    五行:
    仓颉: FBOK
    四角: 9824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同本义

    敝,一曰败衣。——《说文》

    苟有衣必见其敝。——《礼记·缁衣》。郑训败衣。

    邻有敝舆而欲窃之。——《孙子·谋攻》

    侯生摄敝衣冠。——《史记·魏公子列传》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敝鼓丧豚(击破鼓,宰杀猪以求神治病。指徒费而无益);敝帷不弃(不轻易丢弃破旧的帷幕);敝衣(破旧衣服)

    (3) 疲惫,困乏,衰败

    还师以敝楚。——《左传·襄公九年》。注:“疲也。”

    土敝则草木不长。——《史记·乐书》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

    吏民凋敝。——《汉书·张敞传》

    (4) 又如:敝卒(疲惫的士卒);敝敝(疲困的样子)

    (5) 败坏;衰败 。如:经久不敝;敝肠(坏心肠,恶性情);敝人(德行浅薄的人)

    (6) 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 。如:敝处(本处。敝,破旧;谦称);敝房(谦词。敝室。对人说自己妻子);敝国(自己的国家)

    动词

    (1) 失败

    敝于韩。——《左传·僖公二年》。注:“败也。”

    (2) 弃

    冠而敝之。——《礼记·郊特牲礼》。释文:“弃也。”

    (3) 损害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左传·僖公三十年》

    盖供过求,时价劣经价,则供者必受敝,受敝则迁。——清· 梁启超《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

    英文翻译

    break, destroy; broken, tattered

    方言集汇

    ◎ 粤语:bai6
    ◎ 客家话:[宝安腔] bi5 [梅县腔] bi5 [沙头角腔] bi5 [客英字典] bi5 [海陆丰腔] bi5 [东莞腔] bi5 [台湾四县腔] bi5 [客语拼音字汇] bi4
    ◎ 潮州话:b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三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毗祭祭A開去聲開口三等祭Abʰĭɛibjed/biey
    guó [guo]
    部首: 335
    笔画: 8
    五笔: LG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WMGI
    四角: 601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囗”( 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汉王之国,良送至 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 薛。——《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凡七十八国。 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 地方

    荆州北据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 家乡

    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 姓

    英文翻译

    nation, country, nation-state

    方言集汇

    ◎ 粤语:gwok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