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议

kàng yì [ kang yi]
繁体 抗議
注音 ㄎㄤˋ 一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抗议 kàngyì

(1) 对某人、某国、某单位的言论、行为或措施表示强烈反对

抗议书
protest

词语解释

  1. 谓持论正直,对错误意见表示反对。

    《后汉书·卢植传》:“﹝ 董卓 ﹞大会百官於朝堂,议欲废立,羣僚无敢言, 植 独抗议不同。” 唐 陈子昂 《谏灵驾入京书》:“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赴汤鑊而不迴,至诛夷而无悔。”《旧唐书·陈子昂传》作“抗义”。 宋 曾巩 《祭欧阳少师文》:“諫垣抗议,气震回遹。鼓行无前,跋疐非恤。”

  2. 今用以指对他方的言论或行动提出强烈的反对意见。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这个拱手把 东北 让给帝国主义的卖国计划,更加激怒了全国人民,于是,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并且纷纷跑向 南京 去提出抗议。”

  3. 进言;献议。

    《旧唐书·裴耀卿传》:“ 李怀光 以 河中 叛,朝廷欲以含垢为意, 佶 抗议请讨。上深器之,前席慰勉。” 清 钱谦益 《董应举》:“属当烽火震惊之时,遂能奋身而抗议。” 康有为 《感事》诗:“上帝清明閶闔开,纷紜抗议上云台。”

  4. 犹高论。见解高远的议论。

    清 冯桂芬 《<校邠庐抗议>自序》:“名之曰‘抗议’,即位卑言高之意。”

引证解释

⒈ 谓持论正直,对错误意见表示反对。

《后汉书·卢植传》:“﹝董卓﹞大会百官於朝堂,议欲废立,羣僚无敢言, 植独抗议不同。”
唐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赴汤鑊而不迴,至诛夷而无悔。”
《旧唐书·陈子昂传》作“抗义”。 宋曾巩《祭欧阳少师文》:“諫垣抗议,气震回遹。鼓行无前,跋疐非恤。”

⒉ 今用以指对他方的言论或行动提出强烈的反对意见。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这个拱手把东北让给帝国主义的卖国计划,更加激怒了全国人民,于是,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并且纷纷跑向南京去提出抗议。”

⒊ 进言;献议。

《旧唐书·裴耀卿传》:“李怀光以河中叛,朝廷欲以含垢为意, 佶抗议请讨。上深器之,前席慰勉。”
清钱谦益《董应举》:“属当烽火震惊之时,遂能奋身而抗议。”
康有为《感事》诗:“上帝清明閶闔开,纷紜抗议上云台。”

⒋ 犹高论。见解高远的议论。

清冯桂芬《<校邠庐抗议>自序》:“名之曰‘抗议’,即位卑言高之意。”

抗议的国语词典

对他方的意见或措施作反对的表示。

抗议的网络释义

抗议

  • 抗议,指:
  • 1.对某人、某国、某单位的言论、行为或措施表示强烈反对。例:抗议书
  • 2.抗议以及不满的行为。
  • 抗议造句

    成千上万的学生走上街头,抗议军阀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暴行。
    但是他不理会我的抗议。
    对他们所犯下的罪行,我们已经严正抗议过几次了。
    对于一个过来人,我已经忍受过工厂那种非人的生存状态,对那些抗议的工人感同身受。
    他决定诉诸法律来抗议这种无的放矢的指责。
    抗议比赛不公的观众,在赛场外闹得天翻地覆。
    反动警察审讯她时,她针锋相对地对诬告提出强烈抗议。
    抗议现场扼有一触即发,酿成流血事件的可能。
    抗议比赛不公的观眾,在赛场外闹得天翻地覆。
    市民们怒气冲天,拥上街头向日本人抗议。
    他的做法已经使大家忍无可忍,难怪抗议之声此起彼落。
    抗议现场大有一触即发,酿成流血事件的可能。
    为了抗议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我国各地群众纷纷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爱好和平的人民愤怒抗议霸权主义者的野蛮暴行。
    面对妈妈的决定,妹妹撅着嘴表示抗议。
    对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就算是螳臂当车,我也要抗议!
    把小青蛙放进竹篓里,小青蛙在竹篓里蹦蹦跳跳仿佛在抗议,小青蛙还呱呱呱的叫。
    由于动物亚洲基金会的抗议,这些触目惊心的碾压视频已经从猫扑和com网站上删除。
    恼羞成怒的贸易联盟放地封锁了和平的纳布星球以示抗议。
    那次印度已表现了令人钦佩的忍耐力,双方一直抗议,但并没有剑拔弩张。

    汉字详情

    kàng [kang]
    部首: 330
    笔画: 7
    五笔: RYMN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QYHN
    四角: 5001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亢声。本义:抵抗,抵御)

    (2) 同本义

    抗,扦也。——《说文》

    抗,御也。——《小尔雅·广言》

    抗木横一缩。——《仪礼·既夕礼》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汉· 贾谊《过秦论》

    (3) 又如:抗木(旧时所用的葬具。在棺木之上覆盖一席,用以防御尘土);抗力(抵抗力);抗犯(抵抗与进犯);抗玩(玩忽抗命);抗质(谓劫持人质以相抗);抗矫(矫情抗俗,高蹈)

    (4) 抗拒;拒绝

    安能抗此难乎。——《资治通鉴》

    抗辞慷慨。——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5) 又如:抗拒(顶撞;违抗并拒绝);抗违(抗拒,违背);抗租(抗缴地租);抗逆(违抗,抗拒);抗斗(反抗斗争)

    (6) 匹敌,抗衡

    独莲花与抗耳。——《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7) 又如:抗横(抗衡);抗行(并行;抗衡);抗美(抗衡媲美);抗库(并立,抗衡)

    (8) 举起

    抗皓手而清歌。——曹植《七启》

    (9) 又如: 抗力(力能举起);抗手(举手为礼);抗足(投足,举足);抗兵(举兵)

    (10) 呈上 。如:抗表(向皇帝上奏章);抗章(向皇帝上书直言)

    形容词

    (1) 高;大。通“亢”

    谪戍之众,非抗于几国之师也。——汉· 贾谊《过秦论》

    以犯上为亢。——《韩非子·问辩》

    (2) 又如:抗世(高世,超乎世俗);抗殿(谓高筑殿堂或指高大的殿堂)

    (3) 刚正不阿;高尚

    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萧统《文选序》

    (4) 又如:抗迈(俊杰出群,高超不凡);抗行(高尚的德行);抗迹(高洁不群的行为);抗直(坦率刚直);抗词(直言陈说。亦指严厉正直的言辞)

    (5) 高亢;高声 。如:抗烈(高亢激烈);抗朗(高亢响亮);抗言(高声而言);抗音(抗声)

    英文翻译

    resist, oppose, defy, reject

    方言集汇

    ◎ 粤语:kong3
    ◎ 客家话:[梅县腔] kong5 [宝安腔] kong5 [客英字典] kong5 [海陆丰腔] kong5 [客语拼音字汇] kong4 [东莞腔] kong5 [台湾四县腔] kong5 [沙头角腔] kon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一唐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郎唐開平聲開口一等ɣɑŋghang/hang
    [yi]
    部首: 226
    笔画: 5
    五笔: YYQ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VIK
    四角: 34703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义声。本义:商议,讨论)

    (2) 同本义

    议,语也。——《说文》

    议,谋也。——《广雅》。按,谓论事之宜。

    唯酒食是议。——《诗·小雅·斯干》

    法而不议。——《荀子·王制》

    赵王悉召群臣议。——《史记》

    (3) 又如:议计(商议合计);议妥(商量妥当);议婚(商谈联姻之事)

    (4) 评议是非

    议论证据古今。——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5) 又如:议勋(评议功勋);议语(谈论)

    (6) 选择

    乃议侑于宾。——《仪礼·有司彻》。注:“犹择也。”

    (7) 又如:议才(选拔人才)

    (8) 议处;议罪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司马迁《报任安书》

    (9) 又如:议状(论罪定刑的文书);议处(清制对有过失的官吏,交吏部拟定处罚办法);议惩(评议罪刑给予惩处);议刑(议罪以定刑)

    (10) 议论,特指议论政事

    故圣人议多少论厚薄为之政。——《韩非子·五蠹》

    大功言而不议。——《礼记·闲传》

    (11) 通“仪”( )。忖度

    议之而后动。——《易·系辞上》

    昔先王议事以制。——《国语·郑语》。王引之云:“议,读为仪。”

    博学不可使议世。——《墨子·非儒》。王念孙云:“仪,议古字通。”

    名词

    (1) 意见、看法、判断或评价

    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资治通鉴》

    (2) 又如:议计(意见和计策);议论风生(比喻能言善道,语辞生动有味)

    英文翻译

    consult, talk over, discuss

    方言集汇

    ◎ 粤语:ji5 ji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