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愤慨
(1) 愤恨不平
词语解释
亦作“ 愤愾 ”。愤恨感慨。
《世说新语·言语》“ 陶公 疾篤,都无献替之言,朝士以为恨” 刘孝标 注引 王隐 《晋书》载 晋 陶侃 《临终表》:“臣年垂八十,位极人臣,啟手啟足,当復何恨!但以餘寇未诛,山陵未復,所以愤慨兼怀,唯此而已。”《晋书·儒林传·范弘之》:“每读其事,未尝不临文痛叹,愤愾交怀。以今况古,乃知一揆耳。”《宋书·袁湛传》:“奉命西行,途戾 荆 郢 ,瞻望 巴 汉 ,愤慨交深。”
愤愤不平。
《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太祖 乃还救 谭 ,十月至 黎阳 ”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且三军愤慨,人怀私怒,我将军辞不获已,以及 馆陶 之役。”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仇隙》:“ 右军 遂称疾去郡,以愤慨致终。” 浩然 《艳阳天》第一○一章:“她又不能违背她的大伯,陪着咬了咬牙,表示很愤慨。”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愤愾”。
⒉ 愤恨感慨。
引《世说新语·言语》“陶公疾篤,都无献替之言,朝士以为恨” 刘孝标注引王隐《晋书》载晋陶侃《临终表》:“臣年垂八十,位极人臣,啟手啟足,当復何恨!但以餘寇未诛,山陵未復,所以愤慨兼怀,唯此而已。”
《晋书·儒林传·范弘之》:“每读其事,未尝不临文痛叹,愤愾交怀。以今况古,乃知一揆耳。”
《宋书·袁湛传》:“奉命西行,途戾荆郢,瞻望巴汉,愤慨交深。”
⒊ 愤愤不平。
引《三国志·魏志·袁绍传》“太祖乃还救谭,十月至黎阳” 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且三军愤慨,人怀私怒,我将军辞不获已,以及馆陶之役。”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仇隙》:“右军遂称疾去郡,以愤慨致终。”
浩然《艳阳天》第一〇一章:“她又不能违背她的大伯,陪着咬了咬牙,表示很愤慨。”
愤慨的国语词典
愤怒而慨叹。
愤慨的网络释义
愤慨
愤慨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心,贲(
)声。从“心”,表示与心情等有关。本义:郁结于心;憋闷)(2) 同本义
愤,懑也。——《说文》
发愤以杼情。——《楚辞·九章·惜诵》
志意蕴愤。——《后汉书·王符传》
(3) 又如:愤切(内心极度愤懑);愤悁(愤懑郁积);愤薄(郁结,充塞);愤厥(由于愤气郁结造成的痉挛昏厥)
(4) 充盈,旺盛
愤,盈也。——《方言十二》
阳瘅愤盈。——《国语·周语》
(5) 又如:愤盈(充溢,积满;气愤,愤懑);愤盛(积满,充盈)
动词
(1) 愤怒;怨恨。同“忿”
所以昭炯戒,激众愤,图报复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愤怨(愤怒怨恨);愤心(愤怒或愤激之心);愤忿(愤怒);愤沮(怨恨沮丧);愤痛(愤怒悲痛);愤咤(愤怒)
(3) 发,奋
愤于中则应干外。——《淮南子·脩务》
(4) 又如:发愤忘食;发愤图强;愤迅(奋迅);愤勇(奋勇);愤起(奋发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