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惊悸
(1) 因惊恐而心跳得利害
词语解释
惊慌而致心悸;十分担心害怕。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五》:“仰惟爵高宠厚,俯思自效,忧深责重,惊悸累息,如临于谷。”《新唐书·李祐传》:“臣狂失心,惝怳惊悸。” 明 伍馀福 《苹野纂闻·终南勇士》:“猿啼虎啸,令人惊悸。”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多情的女孩子,被她朋友的痛苦吓住了,她显得比 道静 更加惊悸不安。”
引证解释
⒈ 惊慌而致心悸;十分担心害怕。
引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五》:“仰惟爵高宠厚,俯思自效,忧深责重,惊悸累息,如临于谷。”
《新唐书·李祐传》:“臣狂失心,惝怳惊悸。”
明伍馀福《苹野纂闻·终南勇士》:“猿啼虎啸,令人惊悸。”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多情的女孩子,被她朋友的痛苦吓住了,她显得比道静更加惊悸不安。”
惊悸的国语词典
惊恐心悸。
惊悸的网络释义
惊悸
惊悸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2) 同本义
驚,马骇也。——《说文》
襄子至桥而马惊。——《战国策·赵策一》
(3) 又如:惊嘶(马受惊而嘶叫);惊尘(车马疾驶所扬起的尘土);惊镳(惊马)
(4) 惊动;震惊
宫庭震惊。——《楚辞·招魂》
其生若惊。——《吕氏春秋·慎大》
震惊百里。——《易·震卦》。郑注:“惊之言警戒也。”
皆惊忙。——《乐府诗集·木兰诗》
月出惊山鸟。——唐· 王维《鸟鸣涧》
惊问信之。——明· 魏禧《大铁椎传》
惊为生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惊唬(惊动,吓唬);惊耍(用惊吓的办法开玩笑;耍笑);惊闺(惊闺叶。货郎为招徕顾客而使用的一种手摇响器)
(6) 动
波澜不惊。——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惊慌,恐惧
秦王惊,自引而起。——《战国策·燕策》
闻人声亦惊起。——苏轼《石钟山记》
(8) 又如:惊恍(惊慌,害怕);惊怖(惊慌恐怖,惊吓);惊报(灾祸的先兆);惊疑(惊慌疑惑);惊嘬嘬(非常提心、害怕的样子);惊怖惕息(战战兢兢,恐惧不安的样子)
(9) 惊讶;惊奇。如:惊厄(惊险;惊困);惊诧(惊讶诧异);惊乍(惊恐不安);惊悼(惊异痛伤)
(10) 纷乱
莫敢直言,其生若惊。——《吕氏春秋》
细尘障路起,惊花乱眼飘。——北周· 庾信《侠客行》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季声。本义:害怕,心惊肉跳) 同本义
悸,心动也。——《说文》
惶悸兮失气。——《楚辞·悼乱》。注:“惧也。”
忽魂悸以魄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夙行失道,望尘惊悸。——马中锡《中山狼传》
(2) 又如:心有余悸;悸震(震惊);悸颤(怕得发抖);悸心(心怀恐惧);悸怖(恐惧);悸恐(犹惶恐);悸悚(恐惧);悸罔(惊恐迷乱)
形容词
带下垂的样子 。如:悸悸(下垂的样子)
名词
心悸病
使我至今病悸。——《汉书·田延年传》
太师王舜自 莽篡位后病悸,寝剧,死。——《汉书·王莽传中》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gi5 gwi5 [海陆丰腔] gi5 git8 gui5 [客英字典] gi5 kwui5 [宝安腔] kui3 [客语拼音字汇] gi4 [台湾四县腔] gi5 git8 gui5
◎ 潮州话:哥威3(贵)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悸 | 其季 | 羣 | 脂A合 | 去聲 | 寘 | 合口三等 | 脂A | 止 | gjyih/gvih | gʰw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