嬖僮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嬖童 ”。受宠爱的小童。
《左传·哀公十一年》:“ 公为 与其嬖僮 江錡 乘,皆死,皆殯。” 陆德明 释文:“僮,本亦作童。”《礼记·檀弓下》亦载此事,作“邻重”。 郑玄 注:“重,皆当为童。童,未冠者之称。” 朱起凤 曰:“嬖童即比童,亦即邻童,若作便嬖解,非特重诬古人,且亦大背经训矣。”见《辞通·一东·童》。 清 戴名世 《孑遗录》:“ 罗九武 从数骑独后,夜宿道中,密为书付其嬖僮前行,教其兵作乱,俟 九武 至 桐 乃止。”
指娈童。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男子生子》:“ 福建 总兵官 杨富 有嬖童,生二子。”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嬖童”。
⒉ 受宠爱的小童。
引《左传·哀公十一年》:“公为与其嬖僮江錡乘,皆死,皆殯。”
陆德明释文:“僮,本亦作童。”
《礼记·檀弓下》亦载此事,作“邻重”。 郑玄注:“重,皆当为童。童,未冠者之称。”
朱起凤曰:“嬖童即比童,亦即邻童,若作便嬖解,非特重诬古人,且亦大背经训矣。”
见《辞通·一东·童》。 清戴名世《孑遗录》:“罗九武从数骑独后,夜宿道中,密为书付其嬖僮前行,教其兵作乱,俟九武至桐乃止。”
⒊ 指娈童。
引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男子生子》:“福建总兵官杨富有嬖童,生二子。”
嬖僮的网络释义
嬖僮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女,辟声。本义:宠爱) 同本义
便嬖,爱也。——《说文》
毋以嬖御人疾庄后。——《礼记·缁衣》
嬖人之子也。——《左传·隐公三年》。注:“亲幸也。”
而嬖是女也。——《国语·郑语》。注:“以邪僻取爱曰嬖。”
叔孙还,纳其女于 灵公,嬖,生 景公。——《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宋公子地嬖 蘧富猎。——《左传·定公十年》
(2) 又如:嬖昵(嬖近。宠幸亲昵);嬖奴(得宠的奴仆);嬖爱(宠爱);嬖艳(宠爱美女);嬖色(喜爱女色)。又表示受宠爱
骊姬嬖,欲立其子。——《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3) 又如:嬖女(受宠爱的女子);嬖臣(得宠的近臣)
名词
受宠爱的人
齐侯好内,多内宠,内嬖如夫人者六人。——《左传·僖公十七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pit7 [台湾四县腔] pit7 bi5 [客英字典] pit7 [海陆丰腔] pit7 bi5
◎ 潮州话:p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閉 | 博計 | 幫 | 齊開 | 去聲 | 霽 | 開口四等 | 齊 | 蟹 | peh/pey | piei |
详细解释
tóng
名词
(1) (形声。从人,童声。本义:未成年的人)
(2) 同本义
僮,未冠也。——《说文》。按:“十九以下,八岁以上也。”
僮子备官,而未之闻邪。——《国语·鲁语》
为两郎僮。——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孰若为一郎僮耶。
与其杀是僮。
不当为僮。
(3) 又如:僮子(童子。指未成年的人);僮女(童女,少女);僮男(童男,少年);僮儿(男孩);僮谣(即童谣)
(4) 奴婢
而卓王孙家僮数百人。——《史记·司马相如传》
今民卖僮者。——《汉书·贾谊传》
(5) 又如:僮使(奴婢);僮奴(奴仆);僮史(仆隶);僮役(仆役);僮牧(犹僮仆);僮指(称僮仆,奴婢);僮客(奴仆);僮娃(指童婢)
形容词
(1) 无知
僮昏不可使谋。——《国语·晋语》
(2) 又如:僮昏(昏愦无知。亦指昏愦无知的人);僮蒙(昏昧不明事理)
(3) 低贱 。如:僮妇(泛称平民妇女);僮夫(犹言匹夫。指平民男子);僮讼(指民事诉讼)
zhuàng
名词
(1) 中国少数民族壮族的“壮”的原字,1965年改“僮”为“壮”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tung2 [客语拼音字汇] tung2 zong4 [客英字典] tung2 [陆丰腔] tung3 [海陆丰腔] tung2 [台湾四县腔] tung2 [宝安腔] tung2
◎ 潮州话:胎翁3(童)又 之汪6(撞)族,tong5(thông) zuang6(tsǔa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同 | 徒紅 | 定 | 東一 | 平聲 | 東 | 開口一等 | 東 | 通 | dung | dʰu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