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械

bīng xiè [ bing xie]
注音 ㄅ一ㄥ ㄒ一ㄝˋ

词语释义

1.兵器。 2.借指战事。

词语解释

  1. 兵器。

    《吕氏春秋·简选》:“简选精良,兵械銛利,令能将将之。” 晋 潘尼 《火赋》:“砥鍊兵械,整飭军容。” 清 梅曾亮 《送韩珠船序》:“天子独察其胡贾,行无远识含养……不以生喜怒,褻我兵械。”

  2. 借指战事。

    《史记·律书》:“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其於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易之道也。” 司马贞 索隐:“《易》称‘师出以律’,是於兵械尤重也。” 元 吴莱 《方景贤回闻吴中水涝甚戏效方子清侬言》诗:“自从 唐 季来, 吴 越 无兵械。”

引证解释

⒈ 兵器。

《吕氏春秋·简选》:“简选精良,兵械銛利,令能将将之。”
晋潘尼《火赋》:“砥鍊兵械,整飭军容。”
清梅曾亮《送韩珠船序》:“天子独察其胡贾,行无远识含养……不以生喜怒,褻我兵械。”

⒉ 借指战事。

《史记·律书》:“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其於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易之道也。”
司马贞索隐:“《易》称‘师出以律’,是於兵械尤重也。”
元吴莱《方景贤回闻吴中水涝甚戏效方子清侬言》诗:“自从唐季来, 吴越无兵械。”

兵械的国语词典

武器。

兵械的网络释义

兵械

  • 兵械是一个汉语词语,
  • 拼音是bīng xiè,
  • 释义:1、是指兵器。2、借指战事。
  • 兵械造句

    牛庄,地处海城以西25公里,是清军运送粮饷兵械的要道。
    这批从克里姆林宫博物馆中精选而出的珍品种类齐全、工艺精湛,体现出俄罗斯皇家兵械、火器和甲胄装饰的高度艺术性。
    棍是原始人类最普遍使用的兵械之一。
    水师将士也搭好了浮桥,手执兵械,随时准备登陆支援林凤祥部在仪凤门的主攻任务。
    正是这些常规兵械之外的、不被很多人在意和疏忽的“小玩意”,造成了大量的杀伤。
    县令、县尉与主簿们,按照名册清点人数、兵械,又命人领着乡兵操练了几日,就算是演武了。
    扇自古以来属于短兵械之一的奇门兵器,鲜少义士能运用自如。
    又以弓箭手皆土人,习障塞蹊隧,晓羌语,耐塞苦,官未尝与兵械资粮,而每战辄使先拒贼,恐无以责死力,遂给以境内闲田。
    接着,任命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五营将士屯驻于洛阳都亭,增修兵械,捍卫京师。
    中国之民,大半服田力穑,虽复授以兵械,教之击刺,在教场之中,坐作进退,有似严整,必若使之与敌人相遇,填然鼓之,鸣镝始交,其奔北溃败,可以前料,决无疑也。
    因为兵械是不祥的凶器,只能不得已时才用,恬淡不怒为上乘用兵的心境。
    石头城临江控淮,恃要凭险,可以贮藏兵械和粮饷。
    兵械方面,制造刀、枪、弓矢、弩、六纛、旗帜、五方旗、号角、鼙、兵符、云梯、楼橹、砲、剑、射御等。
    这批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中精选而出的珍品种类齐全、工艺精湛,集中体现出俄罗斯皇家兵械、火器和甲胄装饰的高度艺术性。
    加上岛上明军本是水手,既无盔甲、兵械,不能耐战,终被后金骑兵,履冰驰进,从??口登岸,攻入囤粮城北门,顿时城内喊杀城一片。

    汉字详情

    bīng [bing]
    部首: 201
    笔画: 7
    五笔: RGW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MC
    四角: 728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 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2) 同本义

    兵,械也。——《说文》

    掌五兵。——《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陈五兵。——《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

    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匡谬正俗》

    离为戈兵。——《易·说卦》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诗·大雅·抑》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荀子·议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兵者,凶器也。——《国语·越语》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兵者,国之爪也。——《墨子·七患》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汉· 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兵器甲胄的总称。引申指战争);兵解(古代方士以为学道者死于兵刃,供兵刃解脱躯壳以成仙,称为兵解);兵戈(干戈。借以指战争)

    (4) 士兵的群体,即整个军队

    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於胜败哉?——《列子·虚实》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赵策四》

    举兵伐徐,遂灭之。——《韩非子·五蠹》

    赵亦盛设兵待 秦, 秦不敢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兵果败。—— 汉· 刘向《列女传》

    (5) 如:兵柄(军权);兵备道(明代的官名。分巡道的首长,兼管军务,负责管区内的治安);兵房(县衙中六房之一,掌兵事);兵马制置(即制置使。唐大中五年始置,负责边防军务。宋初不常设,后为对金作战,设置渐多)

    (6) 士卒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资治通鉴》

    瑜得精兵五万。——《资治通鉴》

    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 晋兵。——《资治通鉴》

    (7) 又如:雄兵百万;草木皆兵;当兵;兵来将敌水来土堰(不管对方使用何种策略,都自有对付的办法)

    (8) 军事;武力;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计篇》

    夫兵,犹火也。——《左传·隐公四年》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记·礼运》

    (9) 又如:兵交(交战);兵端(战争的发端);兵燹(因战火引起的焚烧毁坏);兵栏(军营周围的栅栏);兵纪(军事要事);兵冲(军事要冲)

    (10) 用兵策略,战略

    故士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谋攻》

    故兵无常势。——《孙子·虚实》

    (11) 牌戏名

    (12) 国际象棋16个棋子中价值最小的棋子

    (13) 中国象棋中红方的价值最小的五个棋子之一——蓝方相应的为“卒”

    动词

    (1) 用兵器攻击,刺杀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2) 又如:兵诛(用兵器诛杀)

    (3) 伤害

    反以自兵。——《吕氏春秋·侈乐》

    (4) 又如:兵荒(战争造成的饥荒及其他灾祸);兵寇(乱兵或乱兵的侵扰)

    英文翻译

    soldier, troops

    方言集汇

    ◎ 粤语:bing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bin1 [客英字典] bin1 [海陆丰腔] bin1 [梅县腔] bin1 [陆丰腔] bin1 [客语拼音字汇] bin1 [宝安腔] bin1 [沙头角腔] bin1 [东莞腔] bin1
    ◎ 潮州话:bian1 (pia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二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明庚三開平聲開口三等pĭɐŋpieng/pyang
    xiè [xie]
    部首: 420
    笔画: 11
    五笔: SAAH
    五行:
    仓颉: DIT
    四角: 4395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戒声。本义:脚镣手铐一类的刑具)

    (2) 同本义

    械,桎梏也。——《说文》

    拘罪人曰桁械。谓穿木加足曰械,大械曰桁。——《通俗文》

    在手曰械。——《后汉书·吴传》注

    械系敬广武。——《汉书·娄敬传》

    三缢加别械。——清· 方苞《狱中杂记》

    求脱械。

    地上刑械。——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械送(加刑具押送);械索(泛指刑具。用刑具拷掠);械节(枷械等刑具的结合处);械解(戴上刑具押送);械颈(加械于颈)

    (4) 器械,用具

    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庄子·天地》

    云梯之械。——《墨子公输》

    攻械尽。

    以牒为械。

    (5) 又如:械用(器械用具);械器(器械;器具);械具(机械用具)

    (6) 武器 。如:械战(犹械斗);枪械

    动词

    (1) 拘系;枷住;拘束

    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清· 方苞《狱中杂记》

    半与城门充校尉,谁将斜谷械 阳陵。—— 龚自珍《己亥杂诗》

    (2) 又如:械致(拘系押送);械槛(拘系于囚车)

    (3) 治

    桥揉斤械。——《文选·马融·长笛赋》

    英文翻译

    weapons; implements, instruments

    方言集汇

    ◎ 粤语:haai6
    ◎ 客家话:[梅县腔] hai5 [海陆丰腔] hai6 [客语拼音字汇] hai4 [宝安腔] hai3 [客英字典] hai5 [台湾四县腔] hai5 [东莞腔] hai3
    ◎ 潮州话:ha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六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胡介皆開去聲開口二等ghraih/haeyɣɐ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