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供给
(1) 满足社会购买力的需要
(2) 按一定规格供应或作为伴随物而配给
词语解释
以物资、钱财等给人而供其所需。
《管子·地图》:“论功劳,行赏罚,不敢蔽贤有私,供给军之求索。”《史记·封禅书》:“使者存问供给,相属於道。”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叶法差》:“詔 衢 、 婺 、 括 三州助葬,供给所须。”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芸 既长,嫻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 老舍 《骆驼祥子》七:“他的家庭是沙漠中的一个小绿洲,只能供给来到此地的一些清水与食物。”
指生活所需之钱物。
唐 杜甫 《有客》诗:“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焦大郎 ﹞吩咐店小二道:‘ 满 大哥官人供给,只管照常支应。’” 清 焦循 《忆书》六:“自备供给,而以应用之费分给诸生饭食。”
指奉祠;祭祀。
《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祗而已,岂敢猒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 韦昭 注:“言嬪与卿主祭祀也。”《礼记·曲礼上》:“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唐 韩愈 《潮州祭神文》之四:“间者以淫雨将为人灾,无以应贡赋,供给神明。” 宋 欧阳修 《南省试进士策问》之二:“其斋戒供给,期召奔走,废日几何?”
引证解释
⒈ 以物资、钱财等给人而供其所需。
引《管子·地图》:“论功劳,行赏罚,不敢蔽贤有私,供给军之求索。”
《史记·封禅书》:“使者存问供给,相属於道。”
唐薛用弱《集异记补编·叶法差》:“詔衢、婺、括三州助葬,供给所须。”
清沉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芸既长,嫻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
老舍《骆驼祥子》七:“他的家庭是沙漠中的一个小绿洲,只能供给来到此地的一些清水与食物。”
⒉ 指生活所需之钱物。
引唐杜甫《有客》诗:“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焦大郎﹞吩咐店小二道:‘ 满大哥官人供给,只管照常支应。’”
清焦循《忆书》六:“自备供给,而以应用之费分给诸生饭食。”
⒊ 指奉祠;祭祀。
引《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祗而已,岂敢猒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
韦昭注:“言嬪与卿主祭祀也。”
《礼记·曲礼上》:“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唐韩愈《潮州祭神文》之四:“间者以淫雨将为人灾,无以应贡赋,供给神明。”
宋欧阳修《南省试进士策问》之二:“其斋戒供给,期召奔走,废日几何?”
供给的国语词典
提供、给予。《三国志.卷一三.钟繇传》:「瑜以相者言中,益贵繇,而供给资费,使得专学。」也作「供应」。
供给的网络释义
供给
供给:指厂商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数量。
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明,供给的范围和水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切影响社会生产总量的因素也都影响供给量;但是,市场供给量不等于生产量,因为生产量中有一部分用于生产者自己消费,作为贮备或出口,而供给量中的一部分可以是进口商品或动用贮备商品。提供给市场的商品,不仅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且具有凝结着一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因此,供给不单纯是一种提供一定数量的特定的使用价值的行为,而且还是实现一定价值量的行为。
反义词
供给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gōng
动词
(1) (形声。从人,共声。本义:供给,供应)
(2) 同本义
供,供给。——《说文》
凡与之所以大用者,外供甲兵而内给淫奢也。——《韩非子·解老》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孟子·梁惠王上》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一人之食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又如:供亿(供应所需,也指供应的东西);供膳(供给膳食);供饷(供给差粮);供祀(供给祭祀)
(4) 提供某种条件 。如:仅供参考;专供研究生用的阅览室;供顿(设宴待客);供断(供尽。极言提供之多)
形容词
(1) 通“恭”。恭敬。有礼貌
行而供冀。——《荀子·脩身》
(2) 又如:供翼(恭敬小心。供:通恭)
(3) 另见
gòng
动词
(1) (形声。从人,共声。本义:摆设;陈设)
(2) 同本义
供,设也。——《说文》
供帐。——《后汉书·班彪传》
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明史·海瑞传》
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明史·海瑞传》
(3) 又如:供帐(陈设帷帐等用具。作为宴会、旅行之用);供顿(备酒宴客;供应);供馔(陈设祭祀食品);供享(摆供品以祭祀);供佛
(4) 供奉,供献
张羽旗,设供具,以礼神君。——《史记·封禅书》
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唐· 刘禹锡《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
(5) 又如:供具(供奉鬼神的器具。后也指供佛的器具);供奉曲(宫廷内演奏的曲子);供进(进献宫廷);供御(进奉于帝王)
(6) 祭祀,奉祀。把香烛等放在神佛或祖先的像(或牌位)前面表示敬奉 。如:上供;供礼(祭品,供品);供床(神像前放置祭品的几案)
(7) 伺奉;伺候 。如:供过(侍奉,伺候;当差);供应(伺候);供侍(侍奉);供直(侍奉帝王);供承(侍奉,执役);供命(听从差遣);供享(使享用)
(8) 从事,担任 。如:供事;供役(服役,执役)
(9) 受审者陈述案情
吏辈责供,多不足凭。——宋· 陈襄《州县提纲·面审所供》
(10) 又如:招供(供出犯罪事实);吐供(招供);供招(招供。供出犯罪事实);供攀(攀供。在供词中牵连他人)
名词
(1) 供词,口供,受审者所说的案情
张文定公在真宗时,戚里有争分财不均者,更相诉讼,……即命各供状结实。—— 宋· 赵自鐐《狱讼》
(2) 又如:翻供;供款(供词)
(3) 供品,祭品,祭祀时奉献的物品 。如:供养(供品);供尖(供品的顶端部分)
(4)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giung1 giung5 [陆丰腔] giung1 [宝安腔] giung1 [客英字典] giung1 giung5 [台湾四县腔] giung5 giung1 [客语拼音字汇] giung1 giung4 [海陆丰腔] giung5 giung1 [东莞腔] kiung1 giung1 [梅县腔] giung5
◎ 潮州话:gêng1 gong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恭 | 九容 | 見 | 鍾 | 平聲 | 冬 | 開口三等 | 通 | 鍾 | kĭwoŋ | kyung/kivng |
详细解释
gěi
动词
(1) 使对方得到或遭受到 。如:给他一张票;我给他字典;给我一片面包;给脸(给面子;给以礼遇);给个炭篓鬼戴(抹黑;使人难堪)
(2) 让;使;叫 。如:给我看看;别叫风给刮散了
介词
(1) 表示对象、目的,相当于“为”、“替” 。如:为给人类带来利益而工作;给饥饿者所需要的食物;寄给我的信
给伤员包扎
(2)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或表示被动语态,相当于“被” 。如:机器给弄坏了;屋子里给弄得乱七八糟
(3) 表示方向,相当于“朝”、“对”、“向” 。如:给这儿灌水;给他送礼;给老师行礼;给他使了个眼色
助词
(1)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用以加强语气 。如:保不住给忘了;风把门给吹开了;您给找个人
碗给打碎了;裤腿都叫露水给湿透了
(2) 另见
jǐ
形容词
(1) (形声。从糸,合声。本义:衣食丰足;充裕)
(2) 同本义
给,相足也。——《说文》
事之供给。——《国语·周语》
岁岁广开,百姓充给。——《齐民要术·序》
则日不足,力不给。——《韩非子·有度》
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3) 又如:给富(丰足富裕);给足(丰足)
(4) 口齿伶利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论语》
(5) 又如:给口(口才敏捷);给捷(敏捷)
动词
(1) 充足的供给,以物质给予对方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史记·高祖本纪》
给贡职郡县。(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给,供。)——《战国策·燕策》
给其食用。——《战国策·齐策四》
请铸铜记给之。——《宋史·职官志》
艺蔬自给。——清· 张廷玉《明史》
给军民赏月钱。——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补给;配给;自给自足;给使(供人差使);给与(授物与人)
(3) 授与,交付
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吕氏春秋》
副词
(1) 速,捷
富必给贫,壮必给老。——《邓析子》
(2) 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