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词

shì cí [ shi ci]
繁体 飾詞
注音 ㄕˋ ㄘˊ

词语释义

饰词 shìcí

(1) 掩饰真相的话;托词

excuse

(2) 修饰文辞

polish

词语解释

  1. 藻饰言辞,修辞。

    汉 王充 《论衡·对作》:“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词,为奇伟之观也。” 唐 刘知几 《史通·言语》:“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则知饰词专对,古之所重也。”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射之没镞》:“《史记·李广传》‘ 广 夜见石以为虎,射之没鏃’《汉书》云‘饮羽’……虽云精诚所致,恐物理不然,此殆 班氏 之饰词也。”

  2. 指华美空洞的词藻。

    聂绀弩 《我对于小品文的意见》:“一切形式主义者的论调,都是丧失了内容的饰词。”

  3. 掩饰真相的话;托词。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三国志·魏志》:“此时 曹氏 代 汉 之势未成,以支属不欲拥兵,乃 曄 后来饰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可不是吗?这种饰词,不知要哄哪个。”

引证解释

⒈ 藻饰言辞,修辞。

汉王充《论衡·对作》:“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词,为奇伟之观也。”
唐刘知几《史通·言语》:“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则知饰词专对,古之所重也。”
宋彭乘《续墨客挥犀·射之没镞》:“《史记·李广传》‘ 广夜见石以为虎,射之没鏃’《汉书》云‘饮羽’……虽云精诚所致,恐物理不然,此殆班氏之饰词也。”

⒉ 指华美空洞的词藻。

聂绀弩《我对于小品文的意见》:“一切形式主义者的论调,都是丧失了内容的饰词。”

⒊ 掩饰真相的话;托词。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三国志·魏志》:“此时曹氏代汉之势未成,以支属不欲拥兵,乃曄后来饰词。”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可不是吗?这种饰词,不知要哄哪个。”

饰词的国语词典

经过修改美化的文词。

饰词的网络释义

饰词

  • 饰词,藻饰言辞,修辞。 出自汉 王充 《论衡·对作》。
  • 饰词造句

    在一个接口中,什么修饰词在方法中被允许?
    是不是所有未完待续的感情,都在寻找一个饰词。其实真的很简单—只要给我一个理由,便陪你共度一生。
    但是,若将它作为马色的修饰词,则似有未妥。
    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明天下午有一个舞会那里的学生正忙着准备呢。
    他的写作风格朴实简练,很少添加饰词。
    硼和磷作为玻璃流程温度修饰词。
    只有公开和抽象的修饰词在方法中被允许。
    首先我把网站里面的文字资料涉及到珠江装饰词眼的地方做连接。
    形容词一面是修饰词,一面是限制词。
    海岸警备队数据元素命名标准中列出了修饰词或限定词示例。
    他用上许多粗鲁的修饰词来诅咒我。
    它颠倒了修饰词顺序,或者在两个连接中被称为平行、条目式的简单句子结构。
    由我看来,这不过是用修饰词句把事实重述罢了。

    汉字详情

    shì [shi]
    部首: 328
    笔画: 8
    五笔: QNTH
    五行:
    吉凶:
    仓颉: NVOLB
    四角: 287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巾,从人,食声。人佩巾有装饰作用。本义:刷拭)

    (2) 同本义

    饰,刷也。——《说文》。按,字亦作拭。

    凡祭祀,饰其牛牲。——《周礼·地官·封人》

    (3) 装饰;修饰

    运而有光者,饰也。——《大戴礼记·劝学》

    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史记·滑稽列传》

    豹饰。——《礼记·玉藻》

    君子不以绀緅饰。——《论语》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后汉书·张衡传》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4) 又如:饰车(有彩漆文饰之车。大夫以上所乘);饰说(修饰美巧的文辞)

    (5) 掩饰,粉饰

    辩足以饰非。——《庄子·盗跖》

    饰省宣义。——《史记·秦皇纪》。正义:谓文饰也。”

    皆以情对,不能隐饰。——《汉书·范谤传》

    (6) 又如:饰非(明知其过失而加以掩饰);饰诈(矫饰诈伪);饰智(设巧使诈以欺骗他人);饰过(掩饰过失);饰伪(矫饰和虚伪);饰非遂过(知过不改而更加掩饰,因使错误形成)

    (7) 表扬,奖励

    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荀子·王制》

    (8) 又如:饰终(古代表扬死者尊荣的典礼);饰擢(奖励才能之士并加以拔擢任用)

    (9) 通“饬”。整饬;整治

    凡祭祀饰其牛牲。——《周礼·地官·封人》

    欲民之有耻,则小耻不可不饰也。——《管子·权修》

    王者之人饰动以礼义。——《荀子·王制》

    古者大国过小邑,小邑必饰城而请罪。——《谷梁传·襄公二十五年》

    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贾谊《过秦论》

    名词

    (1) 饰物,装饰品

    青黄刻镂之饰。——《墨子·辞过》

    同舍生皆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首饰;衣饰;花饰;窗饰;饰巾(戴头巾为饰,而不加冠冕)

    英文翻译

    decorate, ornament, adorn

    方言集汇

    ◎ 粤语:sik1

    宋本广韵

    [ci]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NGK
    五行:
    吉凶:
    仓颉: IVSMR
    四角: 377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 同本义

    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

    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

    (4) 诗文中的词语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5) 又如:词科(文词科场;科举考场);词场(文坛、文苑、文辞荟萃的地方;文词科试的场所);词翰(词章);词章(文辞的通称。后用以专称诗赋文章而言)

    (6) 状纸;诉讼

    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正值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进词来。——《儒林外史》

    (7) 又如:词状(状词;诉状);词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词,讼状所陈述的内容);词讼(同辞讼。诉讼)

    (8)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动词

    说,告诉

    其词于宾曰。——《礼记·曾子问》

    英文翻译

    words; phrase, expression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