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词

jiè cí [ jie ci]
繁体 藉詞
注音 ㄐ一ㄝˋ ㄘˊ

词语释义

托词;借口。

词语解释

  1. 托词;借口。

    清 林则徐 《令札刘蒋二丞传谕义律饬令空趸等船开行》:“奸夷无可藉词,因而揑为难得食物之説,以冀人怜。” 清 马建忠 《覆李伯相札议洋货入内地免厘禀》:“彼又岂能以己所习行者为不合,而藉词以启衅端耶?”《清史稿·礼志十》:“ 英 使 威妥玛 藉词不令入覲,致《烟臺条款》多要挟。”

引证解释

⒈ 托词;借口。

清林则徐《令札刘蒋二丞传谕义律饬令空趸等船开行》:“奸夷无可藉词,因而揑为难得食物之説,以冀人怜。”
清马建忠《覆李伯相札议洋货入内地免厘禀》:“彼又岂能以己所习行者为不合,而藉词以启衅端耶?”
《清史稿·礼志十》:“英使威妥玛藉词不令入覲,致《烟臺条款》多要挟。”

藉词的网络释义

藉词

  • 藉词,读作jiè cí,汉语词语,意为托词,借口。
  • 藉词造句

    和解成立后,双方须受契约内容的约束,除非双方同意解除,不然,任何一方都不可以无故藉词反悔。
    林素琴想留下两人入住舅府,蓝采和藉词推却。
    检方指出,藉词狡饰,态度恶劣,虽仅踢踹林余骏胸腹部数次,犯后却推称喝醉酒,不记得当时情形。
    凡沿海陆路水师文武大员,如无节制北洋海军明文,兵船官概不得听调遣,藉词违误军事。
    宋江藉词调查闹鬼之事,其实要寻回昔日初恋情人金莲。
    法官认为,张男明知被害人年纪轻,思虑不成熟,竟未能克制行为,与被害人发生性行为,犯后不断藉词矫饰,没有悔意,对被害人造成二度伤害。
    假如客户是无缘无故藉词拖、赖付款的话,业务人员也不要生气,设法先将怒火压下,然后,采取“先礼后兵”。
    一名中年汉被指在商场向女途人藉词询问时间,乘机搭讪摸胸,更用右手拍打她的左胸。
    穆姑娘何必还藉词推托?姑娘是穆教主的独生爱女,如今穆教主已死,那样东西的下落不问姑娘还能问谁?
    警方提醒市民,若在街上有人藉词接近,除非已确定对方真正身份及联络方法,否则切勿轻信及借钱给陌生人。
    事主出生后,她多番藉词“无钱”或“爸爸无假”等,未为事主领出世纸、接种疫苗及作身体检查,更向家访社工撒谎。
    只不过是弱者的藉词,强者自当碾碎所有羁绊,永不言败,即使粉身碎骨。
    未几,该男子吃罢准备离开,罗担心他逃脱,连忙上前藉词查问是否学生或职员,图拖延时间。
    翌日下午,魏女藉词要去饭店面试工作,邱男开车载她到饭店后,魏女向柜台人员求救,柜台人员提供客房让魏女躲藏。
    当“意外”发生后,他们会安排“受害人”藉词受伤,委托中间人代行追讨,期间保险公司或保险代理根本无法接触这些“受害人”了解伤势。

    汉字详情

    jiè,jí [jie,ji]
    部首: 301
    笔画: 17
    五笔: ADIJ
    五行:
    吉凶:
    仓颉: TQDA
    四角: 44961

    详细解释

    动词

    (1) 践踏;欺凌

    藉贫孱者。——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吕氏春秋》

    (2) 进贡

    无以藉君,与君相忆也。——南朝梁· 吴均《续齐谐记》

    (3) 登记;记

    藉长幼贫氓之数。——《晏子春秋》

    (4) 通“籍”。登记并没收所有的财产 。如:藉没(没收)

    (5) 顾念;顾惜 。如:藉不得(顾不得)

    (6) 用绳缚 。如:藉靡(缚,捆绑)

    形容词

    杂乱

    公门少推恕,鞭朴恣狼藉。——柳宗元《田家》

    名词

    (1) 通“籍”

    (2) 藉田 。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

    天子为藉千亩,诸侯为藉百亩。——《礼记》

    (3) 耕种藉田

    古之必藉千亩者,礼之饰也。——唐· 柳宗元《非国语上》

    (4) 赋税 。如:藉敛(征收税赋)

    (5) 通“阼”。势位

    因传柄移藉,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韩非子》

    (6) 另见 jiè

    jiè

    名词

    (1) (形声,从艸,籍声。本义:作衬垫的东西)

    (2) 同本义

    藉,祭藉也。——《说文》。按,藉之为言席也。

    藉用苇席。——《仪礼·士虞礼》

    藉乃燔林。——《列子·黄帝》

    缫藉九寸。——《周礼·大行人》

    藉用白茅,无咎。——《易·大过》

    执玉,其有藉者则裼,无藉者则袭。——《礼记·曲礼》

    动词

    (1) 衬垫

    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藉茅(用茅草垫祭品。表示对神的敬意);藉草枕块(古时居丧的一种礼节,子从父、母丧时起至下葬一段时间,要睡干草、枕土块,以示哀思);藉子(小儿卧处垫的防尿布)

    (3) 坐卧其上

    藉萋萋之纤草。——王绰《游天台山赋》。注:“以草荐地而坐曰藉。”

    (4) 又如:藉槀(坐于草垫之上)

    (5) 践踏;欺凌 。如:凌藉(践踏;欺凌)

    (6) 抚慰

    白头无籍在,朱绂有哀怜。——杜甫《送韦书记赴安西》

    (7) 又如:慰藉(安慰);藉在(依赖,慰藉)

    (8) “借”的繁体字

    空籍五岁矣。——《史记·陈杞世家》。《索隐》曰:“一云:‘籍,借也,谓借失国之后年为五年。’”

    (9) 另见

    英文翻译

    mat, pad; rely on; pretext

    方言集汇

    ◎ 粤语:ze3 ze6 zik6
    ◎ 客家话:[梅县腔] zia5 [台湾四县腔] zia5 [客英字典] zia5 [海陆丰腔] zia5 [东莞腔] cit8 [陆丰腔] sit7 [宝安腔] zia5 | cit8 [客语拼音字汇] jia4 qid6
    ◎ 潮州话:zia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慈夜麻三開去聲開口三等dzʰĭaziah/dzyah
    [ci]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NGK
    五行:
    吉凶:
    仓颉: IVSMR
    四角: 377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 同本义

    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

    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

    (4) 诗文中的词语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5) 又如:词科(文词科场;科举考场);词场(文坛、文苑、文辞荟萃的地方;文词科试的场所);词翰(词章);词章(文辞的通称。后用以专称诗赋文章而言)

    (6) 状纸;诉讼

    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正值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进词来。——《儒林外史》

    (7) 又如:词状(状词;诉状);词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词,讼状所陈述的内容);词讼(同辞讼。诉讼)

    (8)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动词

    说,告诉

    其词于宾曰。——《礼记·曾子问》

    英文翻译

    words; phrase, expression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