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词

tuō cí [ tuo ci]
繁体 託詞
注音 ㄊㄨㄛ ㄘˊ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托词,托辞 tuōcí,tuōcí

(1) 找借口

予谓此反间也,否则托辞以逐客也。——文天祥《指南录·自序》
托词谢绝
find (give) a pretext;make an excuse

词语解释

  1. 借口。

    明 叶宪祖 《碧莲绣符》第七折:“我实对你説,欲归之説,亦是托词。”《九命奇冤》第十八回:“此时没有甚事好做,所以只好托词打醮。” 邹韬奋 《萍踪忆语》二四:“我曾跑到一家号称最好的‘公寓’去视察一番,托词要租个房间。”

  2. 谓找借口。如:托词谢绝。

  3. 寄托于词章。

    明 王英 《<剪灯馀话>序二》:“经以载道,史以纪事;其他有诸子焉,托词比事,纷纷藉藉,著为之书。”

  4. 假托之词。

    聂绀弩 《天地鬼神及其他》:“所谓天堂地狱,原不过人间现象的反映,有时且是一种寓言或托词。”

引证解释

⒈ 借口。

明叶宪祖《碧莲绣符》第七折:“我实对你説,欲归之説,亦是托词。”
《九命奇冤》第十八回:“此时没有甚事好做,所以只好托词打醮。”
邹韬奋《萍踪忆语》二四:“我曾跑到一家号称最好的‘公寓’去视察一番,托词要租个房间。”

⒉ 谓找借口。

如:托词谢绝。

⒊ 寄托于词章。

明王英《<剪灯馀话>序二》:“经以载道,史以纪事;其他有诸子焉,托词比事,纷纷藉藉,著为之书。”

⒋ 假托之词。

聂绀弩《天地鬼神及其他》:“所谓天堂地狱,原不过人间现象的反映,有时且是一种寓言或托词。”

托词的国语词典

假借理由推托事情。

如:「生病可能只是他的托词,不尽可信。」

托词的网络释义

托词

  • 托词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借口。
  • 托词造句

    这种反抗治疗的托词层出不穷,遂使分析家层次碰壁,无路可通。
    其实,有时候,结果比过程更重要。很多时候,都是抱着求胜心理去做事情。也许这些事情并不需要分出胜负,亦或者输赢也并不十分重要,淡然处之就好。甚至,世上大多事如此,但固执的认为结果比过程重要。只要有个好结果,不就什么都不重要了吗。重在参与只是失败者为自己找的冠冕堂皇的托词,社会可只看你的结果。
    如果有人说,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看书学习,那纯粹是托词,还是学习的愿望不够强烈的表现。
    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成功无需解释,失败却有托词;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自弃者扶不起,自强者击不倒;只要热情犹在,那排青春消逝;一个人的态度,决定它的高度。
    必然的偶遇,是认识和分手最好的托词。歌德 
    等到真有人把这“托词”当真了,事态就超出了预设的控制范畴,所谓“窘态毕露”也就在所难免了。
    巡逻队的头儿,摇了摇头说,“在这之前我听信了你的托词,但是现在我们在这里发现了太多补习学校的证据,”他说,“在这个社区,这个补习学校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你们已经违法经营多时了。”。
    “得啦吧,好,好,”杰尼索夫喊道,“现在用不着托词推卸,该您唱意大利威尼斯的船歌了,我央求您。”。
    我真的不是北宫羽,那北宫羽我也早有耳闻,据说他是北宫阀的千金公子,养尊处优,娇皮嫩肉的,我这种黑小子怎么可能是他’,果然是仙人,一下子就被他想好托词。
    亡羊补牢,犹为未晚,不能成为一种卸责心理的自我安慰,甚至是不痛不痒的对外托词。
    在国外,这些理论家的思想常常被怀疑为中国卓异主义的借口,和它对自己不喜欢的国际规则进行抵制的托词。
    但萧桐打心眼里感激这位女警官,若不是刚刚她的一番托词,现在自己三人可能已经被请去喝大碗茶了。
    人若有说不出口的真心话,必托词于梦。你要我猜的是你的梦,还是你的真心?风弄 
    世上没有一个人会承认自己是不敢的,这“不愿”两字,正是“不敢”的最好托词。古龙 
    上位者简捷的回答中,所带有的显而易见的不悦,让这位少校马上识相的去草拟托词去了。
    寻为谟罕默德闻知,心益悚惧,托词出猎,仅带札兰丁及心腹数人,潜往义拉克去了。
    永远不要把年轻作为不足的托词,也永远不要把年长和名声作为好逸恶劳的借口。
    人要懂得认输,输了就是输了,在我的思维里没有所谓的虽败犹荣,这样说的人都是虚伪的托词。刘德华 
    如果,只是回避分歧的托词。陆展博 
    所有合法的利益都是和谐的。“合法”一词表明,巴斯夏所指的不是赤裸裸的自私自利或是在损害他人的基础上追逐自己的利益。……社会主义主要也是要用不合法的强制法律来装点同样不合法化的利益。……深藏着一种很生硬的道德。它不允许有任何用模糊的“实用主义”来托词的例外。巴斯夏 

    汉字详情

    tuō [tuo]
    部首: 330
    笔画: 6
    五笔: RTA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QHP
    四角: 52014

    详细解释

    动词

    (1) 推。同“拓”

    托,推也。——《玉篇》

    拓,手推物也。或作托。——《集韵》

    (2) 用手掌附着或承着 。如:托钵(手托钵盂。指斋人赴斋堂吃饭或向施主乞食。钵,意为应器。比丘的食器);托着盘子;托着下巴;两手托腮

    (3) 泛指承托。支持使稳定在某一高度的位置。如:托架(支撑重物的架子)

    (4) 用作…的衬里 。如:托一层纸

    名词

    (1) 承托某些器物的座儿 。如:茶托;花托儿;盏托;托子(承物的器具。即承盘。也叫托儿)

    (2) 安装步枪、猎枪的枪筒、接受器和其他装置的木头制作的供端起来瞄准射击的部件 。如:枪托

    (3) 压力单位 ,等于1333.2巴,为0°C和标准重力下1毫米汞柱的压力

    动词

    (1) (形声。左形,右声。本字是“乇”( zhé),小篆字形,象形。象初生的嫩芽,“一”表地面,枝叶有根,有所寄托。后加“手”作“托”。汉字简化后,“托”又兼代“託”字。本义:寄托)

    (2) 同本义

    託,寄也。——《说文》

    东方不可以託些。——《楚辞招魂》

    託山阪以孤魂。——《文选·张衡·思玄赋》

    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礼记·檀弓下》

    自托于赵。——《战国策·赵策》

    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3) 又如:托身(寄身);托心(寄托心意);托情(寄情);托意(寄托心意);托言(寄托言辞);托附(寄托,依附);托宿(寄宿);托食(寄食)

    (4) 交付委托

    未填沟壑而托之。——《战国策·赵策》

    托臣以讨贼。——诸葛亮《出师表》

    家书一箧托焉。——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将身后托汝。——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托实(托重于人;不客气);托命(托寄生命);托音(寄托音信);托意(借事物以寄托感情);托体(委身。委托身体);托附(委任,受托);托始(托事而有所起始。后来也称开始为托始);托寄(委托,交付)

    (6) 假托

    凡败法之人,心设诈托物以来亲。——《韩非子·饰邪》

    外托服从之名。——《资治通鉴》

    托名汉相。

    托于柑以讽。——明· 刘基《卖柑者言》

    (7) 又如:托言(借口);托病不来;托天(假托天命);托事(假藉事故);托善(假托美善);托讽(藉事物以为讽喻);托寓(藉以寓意);托之空言(无事实为证的言论)

    (8) 依靠;凭借 。如:托庇粗安(托人福庇,过着清闲而安适的生活);托足(立足;容身);托大(托身于高位而不被世俗纠纷所纠缠);托名(依托他人高名,借以显扬己名);托承(依附承受);托援(依托而得到帮助)

    (9) 请求 。如:托人;托你一件事

    英文翻译

    to hold up with palm; to support, rely on

    方言集汇

    ◎ 粤语:tok3
    ◎ 客家话:[东莞腔] tok7 [梅县腔] tok7 [沙头角腔] tok7 [客英字典] tok7 [陆丰腔] tok7 [客语拼音字汇] dog5 tog5 [台湾四县腔] tok7 [宝安腔] tok7 [海陆丰腔] tok7
    ◎ 潮州话:to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九鐸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他各鐸開入聲開口一等thaktʰɑk
    [ci]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NGK
    五行:
    吉凶:
    仓颉: IVSMR
    四角: 377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 同本义

    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

    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

    (4) 诗文中的词语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5) 又如:词科(文词科场;科举考场);词场(文坛、文苑、文辞荟萃的地方;文词科试的场所);词翰(词章);词章(文辞的通称。后用以专称诗赋文章而言)

    (6) 状纸;诉讼

    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正值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进词来。——《儒林外史》

    (7) 又如:词状(状词;诉状);词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词,讼状所陈述的内容);词讼(同辞讼。诉讼)

    (8)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动词

    说,告诉

    其词于宾曰。——《礼记·曾子问》

    英文翻译

    words; phrase, expression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