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磔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鞭笞磔裂。
宋 孔平仲 《常甫招客望海亭》诗:“海中百怪所会聚,海马海人并海驴。或如七十之老翁,或如三尺之侏儒。手足口眼莫不见,鞭磔尽作人号呼。”
引证解释
⒈ 鞭笞磔裂。
引宋孔平仲《常甫招客望海亭》诗:“海中百怪所会聚,海马海人并海驴。或如七十之老翁,或如三尺之侏儒。手足口眼莫不见,鞭磔尽作人号呼。”
鞭磔的网络释义
鞭磔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革,便声。本义:皮制的马鞭)
(2) 同本义 泛指鞭子
鞭,驱也。——《说文》
其左执鞭弭。——《国语·晋语》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左传·宣公十五年》
北市买长鞭。——《乐府诗集·木兰诗》
骏马不劳鞭。——唐· 李白《赠友人》
(3) 又如:鞭影(马鞭的影子。后以比喻警戒策勉);鞭镫(马鞭与马镫);鞭弭(马鞭和弓)
(4) 竹根
新鞭暗入庭,初长两三茎。——张蠙《新竹》
(5) 又如:鞭笋(植物名。指竹子的根茎生长于地下);鞭茁(初生的鞭笋)
(6) 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 。如:教鞭
(7) 古代一种兵器 。如:三棱鞭;钢鞭;九节鞭
动词
(1) 打马。泛指鞭打
使造父操右革而鞭笞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2) 又如:鞭牛(鞭打春牛以示迎春);鞭石(用鞭击石);鞭草(以鞭击草);鞭楚(用黄荆木条鞭打人)
(3) 古刑名。鞭笞罪人的刑罚
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曰。——《史记·伍子胥列传》
(4) 又如:鞭尸(以鞭抽打尸体。指严厉责罚已死的罪人);鞭墓(即鞭尸);鞭刑(古时用鞭子抽打犯人的刑法)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bien1 bin1 [梅县腔] bien1 bin1 [东莞腔] ben1 [陆丰腔] pian1 [客英字典] bien1 bin1 [台湾四县腔] bien1 bin1 [客语拼音字汇] bian1 [宝安腔] ben1 bi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鞭 | 卑連 | 幫 | 仙A開 | 平聲 | 先 | 開口三等 | 山 | 仙A | pĭɛn | pjen/pien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古代祭祀时分裂牲畜肢体
磔,辜也。——《说文》。从桀,石声。刳鸡胸、腹而张之,令其干枯不收。故从桀
磔,张也。——《广雅》
旁磔。——《礼记·月令》。注:“攘也。”
祭风曰磔。——《尔雅》。李注:“以牲头蹄及皮破之以祭。”
九门磔攘。——《礼记·月令》。孙希旦集解:“磔,磔裂牲体也。”
(2) 又如:磔禳(磔攘。分裂牲体祭神以除不祥);磔鸡(旧历正月初一杀鸡挂门外以除不祥)。又指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车分裂人体
吴子胥不磔 姑苏东门外乎!——《荀子》。注:“车裂也。”
(3) 又如:磔裂(车裂人体;分割,割裂)。还指五代时始置的一种凌迟酷刑,俗称“剐刑”
李嗣源遣使部送 潞州叛将 杨立等到阙,并磔于市。——《旧五代史》
(4) 又如:磔诛(凌迟处死);磔刑(割肉离骨,断肢体,再割断咽喉)
名词
汉字书法之一,右下方的捺笔
刮视字棱,相其波磔,似是八分书耳。——《阅微草堂笔记》
鸟鸣声,同“吱吱”
磔磔云霄间。——宋· 苏轼《石钟山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磔 | 陟格 | 知 | 陌二開 | 入聲 | 陌 | 開口二等 | 庚 | 梗 | trak/teak | ţɐ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