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鞭子和手铐。泛指刑具。
宋 王安石 《酬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法利害见寄》诗:“输将一不足,往往死鞭杻。” 宋 苏轼 《凤翔八观·石鼓歌》:“埽除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
引证解释
⒈ 鞭子和手铐。泛指刑具。
引宋王安石《酬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法利害见寄》诗:“输将一不足,往往死鞭杻。”
宋苏轼《凤翔八观·石鼓歌》:“埽除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革,便声。本义:皮制的马鞭)
(2) 同本义 泛指鞭子
鞭,驱也。——《说文》
其左执鞭弭。——《国语·晋语》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左传·宣公十五年》
北市买长鞭。——《乐府诗集·木兰诗》
骏马不劳鞭。——唐· 李白《赠友人》
(3) 又如:鞭影(马鞭的影子。后以比喻警戒策勉);鞭镫(马鞭与马镫);鞭弭(马鞭和弓)
(4) 竹根
新鞭暗入庭,初长两三茎。——张蠙《新竹》
(5) 又如:鞭笋(植物名。指竹子的根茎生长于地下);鞭茁(初生的鞭笋)
(6) 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 。如:教鞭
(7) 古代一种兵器 。如:三棱鞭;钢鞭;九节鞭
动词
(1) 打马。泛指鞭打
使造父操右革而鞭笞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2) 又如:鞭牛(鞭打春牛以示迎春);鞭石(用鞭击石);鞭草(以鞭击草);鞭楚(用黄荆木条鞭打人)
(3) 古刑名。鞭笞罪人的刑罚
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曰。——《史记·伍子胥列传》
(4) 又如:鞭尸(以鞭抽打尸体。指严厉责罚已死的罪人);鞭墓(即鞭尸);鞭刑(古时用鞭子抽打犯人的刑法)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bien1 bin1 [梅县腔] bien1 bin1 [东莞腔] ben1 [陆丰腔] pian1 [客英字典] bien1 bin1 [台湾四县腔] bien1 bin1 [客语拼音字汇] bian1 [宝安腔] ben1 bi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鞭 | 卑連 | 幫 | 仙A開 | 平聲 | 先 | 開口三等 | 山 | 仙A | pĭɛn | pjen/pien |
详细解释
chǒu
名词
(1) 古代刑具,手铐之类 。如:杻械(杻镣。脚镣手铐);杻锁(手铐与项锁)
(2) 另见
其它字义
niǔ
名词
(1) (形声。从木,丑声。本义:木名。檍树) 同本义
山有栲,隰有杻。——《诗·唐风·山有枢》。朱熹集传:“叶似杏而尖,白色,皮正赤,其理多曲少直,材可为弓弩干者也。”
杻,檍。——《尔雅》。注:“关西呼杻子,一名土橿。”
其上多杻。——《西山径·英山》
(2) 另见
名词
(1) (形声。从木,丑声。本义:木名。檍树) 同本义
山有栲,隰有杻。——《诗·唐风·山有枢》。朱熹集传:“叶似杏而尖,白色,皮正赤,其理多曲少直,材可为弓弩干者也。”
杻,檍。——《尔雅》。注:“关西呼杻子,一名土橿。”
其上多杻。——《西山径·英山》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ngiu3 chiu3 [海陆丰腔] chiu3 ngiu3 [梅县腔] chu3 chiu3 [台湾四县腔] cu3 ngi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狃 | 女久 | 孃 | 尤 | 上聲 | 有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ɳĭəu | nriux/nio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