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郑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东汉 学者 邴原 和 郑玄 的并称。
邴 郑 皆 北海郡 人。晚年归里讲学,门徒数百千人。《三国志·魏志·邴原传》“ 太祖 征 吴 , 原 从行,卒” 裴松之 注引《邴原别传》:“时 郑玄 博学洽闻,註解典籍,故儒雅之士集焉。 原 亦自以高远清白,颐志澹泊,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故英伟之士向焉。是时海内清议,云 青州 有 邴郑 之学。” 清 姚鼐 《寄叶书山十丈》诗之二:“ 青州 邴 郑 原同术,林下瞻孚倏异时。”
引证解释
⒈ 东汉学者邴原和郑玄的并称。 邴郑皆北海郡人。晚年归里讲学,门徒数百千人。 《三国志·魏志·邴原传》“太祖征吴,原从行,卒” 裴松之注引《邴原别传》:“时郑玄博学洽闻,註解典籍,故儒雅之士集焉。
引原亦自以高远清白,颐志澹泊,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故英伟之士向焉。是时海内清议,云青州有邴郑之学。”
清姚鼐《寄叶书山十丈》诗之二:“青州邴郑原同术,林下瞻孚倏异时。”
邴郑的网络释义
邴郑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春秋郑祀泰山之邑 。故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东约三十七里处
(2)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biang3 [梅县腔] biang3 [台湾四县腔] biang3 [客英字典] biang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丙 | 兵永 | 幫 | 庚三開 | 上聲 | 梗 | 開口三等 | 庚 | 梗 | piengx/pyank | pĭɐŋ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邑,奠声。从邑,与地名、邦域有关。本义:周代诸侯国名,姬姓)
(2) 同本义
郑,京兆县, 周厉王子 友所封。从邑,奠声。 宗周之灭, 郑徙 缯洧之上,今 新郑是也。——《说文》
至于南郑。——《穆天子传》。此旧郑也。
郑穆公使视客馆。——《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 周西都畿内地。周宣王封季弟友(桓公)于此。在今陕西华县境。其后犬戎杀周幽王,桓公死之,其子武公与晋文侯定平王于东都,武公迁居东都畿内,都新郑,即春秋之郑国。战国时为韩所灭。又如:郑声(郑国音乐);郑风(《诗》十五国风之一);郑国渠(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
(4) 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民间音乐,后与所谓雅乐对举,指与雅乐相背的“淫邪之音”
改华服以就紫,变雅音而入郑。——《惟皇诫德赋》
(5) 又如:郑音(本指春秋时郑国的音乐,后多指俗乐)
(6) 姓
形容词
(1) 郑重;慎重
郑,重也。——《广雅》
非皇天所以郑重降符命之意。——《汉书·王莽传》
(2) 又如:郑重其事(对某件事持慎重、认真、严肃的态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hang6 [宝安腔] cang3 [客语拼音字汇] cang4 [客英字典] chang5 [台湾四县腔] cang5 [陆丰腔] chang6 [东莞腔] cang3 [梅县腔] chang5
◎ 潮州话:dên7(tēⁿ) dêng6(tẽ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