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眚

bì shěng [ bi sheng]
注音 ㄅ一ˋ ㄕㄥˇ

词语释义

旧时的一种风俗。于死者回煞之期,死者家属举家外出以避。

词语解释

  1. 旧时的一种风俗。于死者回煞之期,死者家属举家外出以避。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 邗江 俗例,设酒殽於死者之室,一家尽出,谓之‘避眚’。”参见“ 回煞 ”。

引证解释

⒈ 旧时的一种风俗。于死者回煞之期,死者家属举家外出以避。参见“回煞”。

清沉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邗江俗例,设酒殽於死者之室,一家尽出,谓之‘避眚’。”

避眚的网络释义

避眚

  • 避眚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bì shěng,指旧时的一种风俗。
  • 汉字详情

    [bi]
    部首: 306
    笔画: 16
    五笔: NKUP
    五行:
    仓颉: YSRJ
    四角: 3030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辟声。本义:躲开,回避)

    (2) 同本义

    避,回也。——《说文》

    避,去也。——《苍颉篇》

    无乃实有所避。——《国语·周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书生避雨檐下。——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避风雨;避秦(秦时苛政扰民,人民纷纷逃避而隐居);避言(言语谨慎,避免说错话);避宅(到处躲藏,不住在家里)

    (4) 离去

    左右攘辟。——《礼记·曲礼》。注:“疏远也。”

    桓公避席再拜。——《吕氏春秋·直谏》。注:“下席也。”

    (5) 又如:避地(离去,迁居他处以避祸。或指隐遁);避趋(离开与接近);避境(避离某地,不入其境)

    (6) 逊让 如:避让(谦让;辞让);避贤(让贤);避荣(辞让荣华);避路(让路)

    (7) 隐藏

    避吾亲。——《史记·袁盎晁错传》。索隐:“隐也。”

    潜避两炮台中。——《广州军务记》

    (8) 又如:避迹(隐匿);避风头(见形势不利就躲起来)

    英文翻译

    avoid; turn aside; escape; hide

    方言集汇

    ◎ 粤语:bei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pit7 [客英字典] pit7 [海陆丰腔] pit7 [客语拼音字汇] pid5 [东莞腔] pi5 [宝安腔] pit7 [陆丰腔] pit7 [台湾四县腔] pit7 [梅县腔] pit7
    ◎ 潮州话:bi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寘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毗義支A開去聲開口三等支Abʰĭebjeh/bieh
    shěng [sheng]
    部首: 512
    笔画: 10
    五笔: TGHF
    五行:
    仓颉: HMBU
    四角: 256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目,生声。本义:眼睛生翳( )长膜)

    (2) 同本义

    眚,目病生翳也。——《说文》

    目眚昏花烛穗垂。——范成大《晚步宣华旧苑》

    (3) 又如:眚目(眼病之一。眼睛生白翳)

    (4) 通“省”。削减

    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七曰眚礼。——《周礼·地官·大司徒》

    名词

    (1) 过失

    眚,过也。——《广韵》

    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 又如:眚灾(亦作“眚烖”。因过失而造成灾害)

    (3) 日食

    非日月之眚。——《左传·庄公二十五年》。注:“月侵日为眚。”按,犹目之有翳也。”

    (4) 灾异

    虞我国眚,窥我利器。——潘岳《关中》

    (5) 疾苦;病

    勤恤民隐,而除其眚。——张衡《东京赋》

    英文翻译

    disease of the eyes; crime, fault

    方言集汇

    ◎ 粤语:saang2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en3 [海陆丰腔] sen3 [梅县腔] sen3 [台湾四县腔] se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八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所景庚三開上聲開口三等sriengx/shyankʃĭɐ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