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就

bì jiù [ bi jiu]
注音 ㄅ一ˋ ㄐ一ㄡˋ

词语释义

避开与趋就。 回避迁就。 '避祸就福'之省称。

词语解释

  1. 避开与趋就。

    《庄子·盗跖》:“夫欲恶避就,固不待师,此人之性也。” 成玄英 疏:“夫欲之则就,恶之则避,斯乃人物之常情,不待师教而后为之哉。” 宋 苏轼 《思堂记》:“君子之於善也,如好好色,其於不善也,如恶恶臭,岂復临事而后思,计议其美恶而避就之哉。” 清 赵执信 《行十八滩中》诗:“篙师工避就,色授颐指挥。”

  2. 回避迁就。

    《魏书·高允传》:“至如 高允 者,真忠臣矣。朕有是非,常正言面论,至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而説,无所避就。”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但《论语》云:邦君树塞门。树犹屏也。不言君,但言邦,此皆委曲避就之意也。” 章士钊 《黄花岗之役·赵伯先事略》:“又激于意气,跅弛不羈,被酒大言,无所避就。”

  3. “避祸就福”之省称。

    宋 陈亮 《三国纪年·陈登田畴》:“以如是之资,而使志士思避就之计,岂不甚可惜哉!”

引证解释

⒈ 避开与趋就。

《庄子·盗跖》:“夫欲恶避就,固不待师,此人之性也。”
成玄英疏:“夫欲之则就,恶之则避,斯乃人物之常情,不待师教而后为之哉。”
宋苏轼《思堂记》:“君子之於善也,如好好色,其於不善也,如恶恶臭,岂復临事而后思,计议其美恶而避就之哉。”
清赵执信《行十八滩中》诗:“篙师工避就,色授颐指挥。”

⒉ 回避迁就。

《魏书·高允传》:“至如高允者,真忠臣矣。朕有是非,常正言面论,至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而説,无所避就。”
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上:“但《论语》云:邦君树塞门。树犹屏也。不言君,但言邦,此皆委曲避就之意也。”
章士钊《黄花岗之役·赵伯先事略》:“又激于意气,跅弛不羈,被酒大言,无所避就。”

⒊ “避祸就福”之省称。

宋陈亮《三国纪年·陈登田畴》:“以如是之资,而使志士思避就之计,岂不甚可惜哉!”

避就的国语词典

逃避坏的,接近好的。《商君书.定分》:「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也作「辟就」。

避就的网络释义

避就

  • “避祸就福”之省称。 宋 陈亮 《三国纪年·陈登田畴》:“以如是之资,而使志士思避就之计,岂不甚可惜哉!”
  • 汉字详情

    [bi]
    部首: 306
    笔画: 16
    五笔: NKUP
    五行:
    仓颉: YSRJ
    四角: 3030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辟声。本义:躲开,回避)

    (2) 同本义

    避,回也。——《说文》

    避,去也。——《苍颉篇》

    无乃实有所避。——《国语·周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书生避雨檐下。——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避风雨;避秦(秦时苛政扰民,人民纷纷逃避而隐居);避言(言语谨慎,避免说错话);避宅(到处躲藏,不住在家里)

    (4) 离去

    左右攘辟。——《礼记·曲礼》。注:“疏远也。”

    桓公避席再拜。——《吕氏春秋·直谏》。注:“下席也。”

    (5) 又如:避地(离去,迁居他处以避祸。或指隐遁);避趋(离开与接近);避境(避离某地,不入其境)

    (6) 逊让 如:避让(谦让;辞让);避贤(让贤);避荣(辞让荣华);避路(让路)

    (7) 隐藏

    避吾亲。——《史记·袁盎晁错传》。索隐:“隐也。”

    潜避两炮台中。——《广州军务记》

    (8) 又如:避迹(隐匿);避风头(见形势不利就躲起来)

    英文翻译

    avoid; turn aside; escape; hide

    方言集汇

    ◎ 粤语:bei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pit7 [客英字典] pit7 [海陆丰腔] pit7 [客语拼音字汇] pid5 [东莞腔] pi5 [宝安腔] pit7 [陆丰腔] pit7 [台湾四县腔] pit7 [梅县腔] pit7
    ◎ 潮州话:bi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寘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毗義支A開去聲開口三等支Abʰĭebjeh/bieh
    jiù [jiu]
    部首: 225
    笔画: 12
    五笔: YIDN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YFIKU
    四角: 039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京尤会意。“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本义:到高处去住)

    (2) 同本义

    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说文》。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 孔广居注:“京,高丘也。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

    (3) 靠近;走近;趋向

    就,即也。——《广韵》

    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礼记·曲礼》

    不就利,不违害。——《庄子·齐物论》

    不知就先,不知就后。——《庄子·大宗师》

    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庄子·天地》

    夫子休就舍。——《庄子·说剑》

    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去故乡而就远兮。——《楚辞·九章·哀郢》

    还来就菊花。——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就吾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

    持就火炀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就童子试。——清· 周容《芋老人传》

    (4) 又如:就书(前往从学);就利(趋利,求利);就第(归回宅第;回家);就和(接近)

    (5) 归于

    处工就官府,处商就井市。——《国语》

    (6) 又如:就化(归顺,向化);就班(按次序归位);就款(归顺臣服)

    (7) 担任;开始从事 。如:去就(担任或不担任职务);就列(就位。任职);就事(就职);就田(从事耕种)

    (8) 下;搭着吃 。如:炒鸡蛋就饭;就菜;花生仁就酒

    (9) 完成;成功

    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战国策·齐策》

    组已就而效之,其组异善。——《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以就懿德。——《后汉书·列女传》

    瞬息可就。——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指物作诗立就。——宋· 王安石《伤仲永》

    某业所就。——清· 黄宗羲《原君》

    (10) 又如:就亲(成就婚事,成亲);就名(成就功名)

    (11) 终,尽 。如:就命(去死;毕命)

    (12) 迁就;将就

    刑罚不审则有辟就。——《管子》

    (13) 又如:半推半就;牵就;就着(就便;顺便);就滑(随便;方便)

    (14) 受;被 。如:就戮(受戮,被杀);就缚(受绑,受擒);就封(受封);就决(受死刑)

    (15) 登上;开始,启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史记·刺客列传》

    (16) 又如:就道(上路);就涂(上路,动身)

    副词

    (1) 立刻,马上 。如:春天就要来了

    (2) 和…一样早 。如:今天早晨雨就停了

    (3) 一…就… 。如:他下课后就到图书馆去了

    (4) 只,仅仅 。如:就你一个来吗?

    (5) 事实正是如此 。如:工具就在房里,你自己找吧!

    (6)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 。如:不斗争就不能前进

    介词

    (1) 在 。如:就理(内情)

    (2) 从

    就其不忘一芋。——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就中

    (4) 组成介词结构,引进所要说明的对象或范围,常跟后面的“说”、“看”、“而论”等相呼应 。如:就字面上看

    (1) 偏偏 。如:你不让我干,我就要干!

    (2) 表示决意或意图 。如:今天天气这么好,我就要去

    表示假设或让步关系,相当于“假如”、“即使” 。如:就让(即使;就算)

    英文翻译

    just, simply; to come, go to; to approach, near

    方言集汇

    ◎ 粤语:zau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iu5 [宝安腔] ciu3 [梅县腔] ciu5 [客语拼音字汇] qiu4 [沙头角腔] tsieu5 [台湾四县腔] ciu5 [东莞腔] ciu3 [海陆丰腔] ciu6 [陆丰腔] ciu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九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疾僦去聲開口三等dzʰĭəuziuh/dzi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