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僧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旧时谓行军出师之日,忌见僧尼。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战阵攻守·避僧》:“《苏氏演义》曰:《鄴洛记》云 北齐 忌黑, 文宣帝 杀第七弟 上党王 涣 ,以七者漆也,属黑,又僧衣多黑,而出师决胜之辰,多所避忌, 北齐 始也。今行军出师之日,忌见僧尼者,始自 北齐 之所忌黑也云尔。”
引证解释
⒈ 旧时谓行军出师之日,忌见僧尼。
引宋高承《事物纪原·战阵攻守·避僧》:“《苏氏演义》曰:《鄴洛记》云北齐忌黑, 文宣帝杀第七弟上党王涣,以七者漆也,属黑,又僧衣多黑,而出师决胜之辰,多所避忌, 北齐始也。今行军出师之日,忌见僧尼者,始自北齐之所忌黑也云尔。”
避僧的网络释义
避僧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辟声。本义:躲开,回避)(2) 同本义
避,回也。——《说文》
避,去也。——《苍颉篇》
无乃实有所避。——《国语·周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书生避雨檐下。——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避风雨;避秦(秦时苛政扰民,人民纷纷逃避而隐居);避言(言语谨慎,避免说错话);避宅(到处躲藏,不住在家里)
(4) 离去
左右攘辟。——《礼记·曲礼》。注:“疏远也。”
桓公避席再拜。——《吕氏春秋·直谏》。注:“下席也。”
(5) 又如:避地(离去,迁居他处以避祸。或指隐遁);避趋(离开与接近);避境(避离某地,不入其境)
(6) 逊让 如:避让(谦让;辞让);避贤(让贤);避荣(辞让荣华);避路(让路)
(7) 隐藏
避吾亲。——《史记·袁盎晁错传》。索隐:“隐也。”
潜避两炮台中。——《广州军务记》
(8) 又如:避迹(隐匿);避风头(见形势不利就躲起来)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pit7 [客英字典] pit7 [海陆丰腔] pit7 [客语拼音字汇] pid5 [东莞腔] pi5 [宝安腔] pit7 [陆丰腔] pit7 [台湾四县腔] pit7 [梅县腔] pit7
◎ 潮州话:bi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避 | 毗義 | 並 | 支A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止 | 支A | bʰĭe | bjeh/bieh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人,曾声。本义:和尚)
(2) 同本义 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俗称“和尚”,梵语“僧伽(samgha)”的省称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韩愈《山石》
(3) 又如:僧行(僧众);僧众(僧人:和尚;佛教徒);僧录司(明清时期管理佛门事务的机构);僧雏(年龄小的僧人);僧寮(僧人居住的房屋);僧居(僧人的居室,寺院);僧衲(僧衣);僧靿袜儿(僧人穿的长筒袜);僧正(管理众僧之官);僧官(管理僧人、寺庙的官吏);僧纲(管理佛教的官);僧腊(指僧人受戒后的年龄。又称法腊);僧伽梨(僧服大衣名。为袈裟的一种)
(4)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en1 [沙头角腔] zien1 [客语拼音字汇] sen1 [陆丰腔] cen1 sen1 [客英字典] sen1 [海陆丰腔] sen1 sien1 [宝安腔] zen1 [东莞腔] zen1 [台湾四县腔] sen1 sie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僧 | 蘇增 | 心 | 登開 | 平聲 | 蒸 | 開口一等 | 曾 | 登 | səŋ | s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