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逆水行舟
(1) 顶着水流行船。比喻不努力向前进就要往后退,也比喻做事有阻力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 门外文谈》:“即使目下还有点逆水行舟,也只好拉纤。”
成语辨析
见“不进则退”(92页)。
成语用法
逆水行舟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常与不进则退连用。
引证解释
⒈ 逆着水流行船。比喻处境困难,必须努力从事。
引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即使目下还有点逆水行舟,也只好拉纤。”
逆水行舟的国语词典
逆著水势行船。勉励人不论学习或做事都要不断努力,否则就会落后退步。
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逆水行舟的网络释义
逆水行舟
逆水行舟 (汉语词语)
逆水行舟的翻译
逆水行舟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屰( )声。本义:迎,迎接,迎着)(2) 同本义
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说文》
宣公如 齐逆女。——《左传·成公十四年》
上卿逆于境。——《国语·周语上》
楚庄王伐 郑,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宋· 苏轼《留侯论》
晋侯逆夫人 嬴氏以归。——《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尝过青城山,遇雪,舍于逆旅。—— 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
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 陶潜《自祭文》
(3) 又如:逆战(迎战);逆厘(迎福纳吉);逆劳(迎劳);逆暑(迎夏。迎接暑气到来的祭礼);逆视(迎视);逆送(迎送);逆女(迎接女儿归宁)
(4) 迎击;迎战
并力逆操。——《资治通鉴》
(5) 又如:逆涛(顶着浪涛);逆击(迎击);逆格(迎击);逆拒(迎击,抵御)
(6) 倒;反;向相反方向活动
水逆流百余里。——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7) 又如:逆电流;逆鳞(倒生的鳞片);逆向(反方向);逆溢(水倒流泛滥);逆推(由下向上、由后向前推测)
(8) 抵触;不顺;违背
逆节伤化,不道。——《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本末舛逆,首尾衡决——汉· 贾谊《治安策》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忠言逆耳。——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9) 又如:逆时代潮流而动;逆拂(拂逆);逆辞(违背礼数的言辞);逆意(违背尊长的心意);逆节(违背法度);逆道(违背事理);逆理(违背事理);逆负(违背辜负)
(10) 颠倒
大事于大庙,跻僖公,逆祀也。——《左传·文公二年》
(11) 又如:逆毛(倒向生长的毛);逆祀(颠倒祭祀的顺序);逆折(倒向回旋);逆箭(倒插在袋中的箭)
(12) 叛乱,谋反
恐开奸宄之源,生逆乱之心。——《后汉书·班超梁传》
叔侄为逆。——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逆阉防伺。——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3) 又如:逆计(谋反的计划);逆变(变乱);逆属(叛乱者的亲属);逆孽(背叛的罪恶);逆藩(叛逆的藩邦、藩臣);逆谋(叛逆的阴谋);逆俦(逆党)
(14) 抗拒
故专兵一志以逆秦。——《战国策·齐策三》
(15) 又如:逆命(抗拒命令);逆遣(拒却;辞绝);逆呵(逆拒并呵斥);逆拒(拒绝);逆斥(排斥)
(16) 预测;揣度
我有亲父兄,…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7) 又如:逆志(猜测其志向);逆断(预料;推测);逆臆(预料、猜想)
(18) 退却 。如:逆窜(逃窜);逆退(后退;倒退);逆走(退走,逃走)
(19) 回旋 。如:逆转(回旋);逆环(指回旋的水流);逆折(水流回旋的样子)
副词
(1) 事前,预先
周、 王既入,始至阶头,帝逆遣传诏遏使就东厢。——《世说新语·方正》
(2) 又如:逆告(预告);逆知(预先知道);逆计(预先想到);逆诈(事先即怀疑别人会欺骗自己);逆备(预先防备);逆数(预测未来);逆睹(预见,预知)
名词
(1) 叛逆
数(斥责)吕师孟叔侄为逆。——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 中医指气血不和、胃气不顺等所致病症 。如:逆胪(中医病名);逆气(中医指气逆行不顺之症)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ak8 [宝安腔] ngiak8 [东莞腔] ngiak8 [客英字典] ngiak8 [台湾四县腔] ngiak8 [客语拼音字汇] ngiag6 [陆丰腔] gniak8 [梅县腔] ngiak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逆 | 宜戟 | 疑 | 陌三開 | 入聲 | 陌 | 開口三等 | 庚 | 梗 | ngiek/ngyak | ŋĭɐk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 2 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2) 同本义
水,准也。——《说文》
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释名》
积阴之寒气为水。——《淮南子·天文》
五行一曰水。——《书·洪范》
凡平原出水为大水。——《左传·桓公元年》
水曰清滌。——《礼记·曲礼》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3) 又如:水铫(烧水用的小型器具);水头儿(风波);水湿(水气;潮气);水蛊病(水臌病);水中丞(砚台旁边用来贮水磨墨的小水盂);水落归槽(比喻心里踏实安定);水喷桃花(比喻脸色好看);水镜先生(指三国时的司马徽,清明如水和镜);水陆杂陈(水陆毕陈。山珍海味一齐陈列出来);水廓(傍水之城廓);水涡(水中漩涡);水馆(临水的馆舍或驿站)
(4) 特指河流
在水之湄。——《诗·秦风·蒹葭》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如:水口(渡口);水汊(河的支流);水志(记载河道水系的书籍);水牒(指记述河道水系的文献);水谷(山间河沟);水尾(江河的末端);水老鼠(专在船上偷窃的贼);水事(关于江河水利的事宜);水禁(有关河川方面的禁令);水会(河流汇合处)
(6) 泛指一切水域
水府幽深,寡人暗昧,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唐· 李朝威《柳毅传》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7) 又如:水陆(佛教中的水陆道场);水泊(湖泽);水居(居住于水乡);水隍(水沟);水王(海的别称);水伯(传说中的水神;大河流);水宿(水上宿夜;水中住宿);水脉(水路,地下的伏流);水潦(因雨水过多而积在田地里的水或流于地面的水)
(8) 汁、液的通称 。如:水礼(果饵等礼物);水果糖(掺用果汁制成的糖果);墨水;口水;泪水;药水;汽水
(9) 大水;水灾
故尧 禹有九年之水, 汤有七年之旱。—— 汉· 晁错《论贵粟疏》
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清· 洪亮吉《治平篇》
(10) 又如:水备(防止水患的设施);水墉(防洪墙)
(11) 星名 。如:水宿(星座名。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方列星七宿的总称)
(12) 官名 。如:水虞(古代官名。掌管川泽的政令);水官(掌管治水、征收鱼税的官)
(13) 货币中银的含量。银子的成色,转为货币兑换贴补金及汇费之称 。如:贴水;扣水;汇水;水丝(成色低劣的银子)
(14) 五行之一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书·洪范》
(15) 水生动植物 。如: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16) 旧指尼姑和娼妓的痛苦生活境遇 。如:水局(旧指妓院娼家);水客(跑码头的商人,也指人贩子)
(17) 额外收入或附加费用。又“发水”就是“发财”
(18) 指水军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19) 水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居住在贵州省
(20) 姓
动词
(1) 泅水,游泳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2) 又如:水式(指游水的技能);水行(谓游水);水事(指驾船、泅水之类的事情)
(3) 哄诱探询 。如:连水带拍,把他问的三心二意
(4) 用水测平
匠人建国,水地以县。——《周礼》
(5) 〈方〉∶不成功,败了
我这个月,水啦。——《伐木人传》
形容词
〈方〉∶马虎的,不负责任的
这个办事的太水了!事情没办妥,还损坏了一辆车子。——《常用东北方言词浅释》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ui3 [梅县腔] shui3 [沙头角腔] sui3 [客语拼音字汇] sui3 [陆丰腔] sui3 [东莞腔] sui3 [宝安腔] sui3 [客英字典] sui3 [海陆丰腔] su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水 | 式軌 | 書 | 脂B合 | 上聲 | 紙 | 合口三等 | 脂B | 止 | sjyix/sjwyy | ɕw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船形。两边象船帮,中间三条线代表船头、船舱和船尾。先秦多用“舟”,汉以后用“船”渐多起来。本义:船)
(2) 同本义
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象形。——《说文》
自关而西谓之船,自 关而东谓之舟。——《方言九》
作舟以行水。——《考工记·总目》
舟以行川谷。——《墨子·节用》。按,舟之始,古以自空大木为之,曰俞,后因集板为之,曰舟,又以其沿水而行曰船也。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易·系辞下》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诗·邶风·二子乘舟》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舟人大恐。(舟人,船夫)。——宋· 苏轼《石钟山记》
舟人指点。——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3) 又如:舟人(掌舟的人。即船夫);舟次(船只及船只停留之处);舟牧(古时掌船的官);舟师(古时的水上军队,即今海军;船夫);舟航(由舟相连而成的浮桥。也作“舟杭”);舟梁(连船为桥;船和桥)
(4) 尊彝等器的托盘
皆有舟。——《周礼·司尊彝》。司农注:“尊下台,若今之承盘。”
(5) 酒器名
明当罚二子,已洗两王舟。——《东坡诗》
(6) 姓
动词
用船过渡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诗·邶风·谷风》
商人舟米以来者相望。——李翱《故东川节度使卢公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u1 [客语拼音字汇] zu1 [台湾四县腔] zu1 [东莞腔] ziu1 [海陆丰腔] zhiu1 [宝安腔] zu1 ziu1 [客英字典] zhiu1 [梅县腔] zhu1 zhiu1 [陆丰腔] zh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周 | 職流 | 章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tɕĭəu | cju/tj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