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卷:“凡人不进则退也。”
成语辨析
不进则退和“逆水行舟”;都有“不前进就要后退”的意思。常常通用或连用。但“逆水行舟”还有“前进起来要克服重重阻力”的意思;不进则退没有此意。
成语用法
不进则退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思想、学习等。
不进则退的网络释义
不进则退 (成语)
不进则退的翻译
近义词
反义词
不进则退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
)。大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
);“不是”(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不 | 甫鳩 | 幫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pĭəu | piu/pio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隹”,象小鸟形,下面是“止”(趾)。鸟脚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故用以表示前进。本义:前进,与“退”相对)
(2) 同本义
进,登也。——《说文》
巽为进退。——《易·说卦》
进退维谷。——《诗·大雅·桑葇》
徒衔枚而进。——《周礼·大司马》
君子三揖而进。——《礼记·表记》
进则引之,退则策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进兵击秦军。——《史记·魏公子列传》
以次俱进。——《资治通鉴》
水陆并进。
贼环而进。——明· 魏禧《大铁椎传》
猱进鸷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迈进(大踏步地前进);奋进(奋勇前进);进不来出不去(比喻进退两难或处境尴尬);进旅退旅(进退一致,整齐合一);进退中绳(举动合乎规矩)
(4) 超过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
(5) 入,走入 。跟“出”相对
府尹叫进后堂来说。——《水浒全传》
(6) 又如:进门;进口;进屋;进洣(上学);进了学(上学读书);进镇(进驻镇守);进壁(进驻并筑工事固守);进营(进驻)
(7) 奉献
群臣进谏。——《战国策·齐策》
进尽忠言。——诸葛亮《出师表》
煮芋以进。——清· 周容《芋老人传》
再进。
厨者进芋。
以一头进。——《聊斋志异·促织》
(8) 又如:进草(遇有紧急事情在处理完毕后给皇帝的奏章);进鲜(向皇帝或长辈或上司进献时鲜食物);进上(进贡给皇帝);进御(将东西奉献给皇帝)
(9) 任官;出仕
升诸司马曰进士。——《礼记·王制》
而进之。——《吕氏春秋·慎行论》
进亦忧。——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10) 又如:进导(引导进入仕途)
(11) 推荐
于是忌进 孙子于 威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贵则观其所进。——《吕氏春秋·论人》
父张孟常为 颍阴侯灌婴舍人,得幸,因进之。——《汉书·灌夫传》
(12) 又如:进举(荐举;推荐);进荐(推荐);进贤兴功(荐举贤士功臣);进贤任能(进荐任用贤能之士)
(13) 登
君子三揖而进。——《国语》
(14) 上朝 。如:进谢(进谒致谢);进对(进谒并答对);进朝(前往拜见);进参(进见)
(15) 饮 。如:进饮(饮酒);进服(服用。多指药物);进羞(进食菜肴果品);进补(进食滋补药品或食物);
(16) 规劝 。如:进喻(劝说);进议(向皇帝进呈议论得失的奏表);进劝(劝说);进说(向君主述说;进言);进疏(向皇帝进呈奏议);进规(进谏规劝)
(17) 倒;送上 (客气话) 。如:进酒;进酌(斟酒)
(18) 促进,增强
进本退末。——《盐铁论·本议》
礼减而进。——《礼记·乐记》
(19) 又如:进躁(急于进取);进趋(努力向上);进锐退速(急于求进者往往后退亦快);进致(进取);进事(发展事业)
(20) 推崇,赞扬
退之以知道自居,而于 董、 贾独抑之, 相如独进之。—— 明· 方孝儒《答王秀才书》
(21) 立即或迅速派遣(如至某特定目的地) 。如:进藏;进剿(进军剿灭);进趋(进攻)
(22) 力图奋发,竭力努力 。如:进修;进取
(23) 晋升 。如:进擢(进用,擢升官职);进职(进升官职);进仕(进升官阶);进爵(进升爵位)
(24) 用在动词后,表示到里面 。如:走进;放进;开进;倒进
(25) 通“尽”。终止;竭尽
终进乎?不知也。道终乎本无始,进乎本不久。——《列子·天瑞》
竭聪明,进智力。——《列子·黄帝》
名词
(1) 钱财
萧何主吏、主进。——《史记·高祖本纪》
(2) 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
右边一路,一间一间的房子,都有两进。——《儒林外史》
(3) 收入 。如:进项(进账。收入的款项);有进有出,进出相当
量词
层
外墙砌宽一尺,石二进;内墙砌宽一尺,石一进。——清· 严如煜《苗防备览》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2) 同本义
则,等画物也。——《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尔雅》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管子·七法》
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周礼·太宰》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史》。注:“亦法也。”
有物有则。——《诗·大雅·烝民》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
(3) 又如: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法度);则效(则象。效法)
(4) 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
《坤》作坠势,高下九则。——《汉书·叙传下》。颜师古注引 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5)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6) 标准权衡器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史记》
(7) 榜样 。如:以身作则
动词
(1) 划分等级
咸则三壤,成赋中邦。——《书·禹贡》
(2) 仿效,效法 。如:则先烈之言行
(3) 做,作
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红楼梦》
(1) 正相反
则无可用。——唐· 柳宗元《三戒》
则又望其真。——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人皆好名,我则不然;则不(不但,不止)
(3) 表示相反或对照
则耻师焉。——唐· 韩愈《师说》
(4) 又如:今则不然
(5) 表示平列关系
则桃李冬实。——宋· 沈括《梦溪笔谈》
则桃李夏荣。
(6) 表示假设,相当于“若”、“如果”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
(7)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
元帅此计好则好,则怕瞒不过诸葛孔明。——《隔江斗智》
副词
(1) 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则明月斜挂。——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则绿草如茵。
则人物必有概范。——蔡元培《图画》
(2) 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
则难者亦易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则易者亦难矣。
则治之如所言。——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表示在发现某事时早已如此,或即将如此,相当于“就”、“将”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那就在殿堂下歃血订盟。歃血,是古代订盟的仪式,取牲血盛于盘中,以口微微吸吞,以示守信。华屋,漂亮的堂宇,指朝会或议事的地方。)——《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4) 表示范围,相当于“仅”、“只”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
(5) 又如: 则除(唯有, 只有); 则索(只好; 须得); 则情(只好管); 则故(只管,只顾)
(6) 对已然或发生的事强调。可译为“都”、“已经”、“原来”
客则鼾睡。——明· 魏禧《大铁椎传》
则学校大备。——蔡元培《图画》
(7) 表示让步,可译为“倒”、“倒是”
则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量词
多用于文章或艺术品,相当于“章”、“条”。如:新闻一则;寓言四则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zêg4 (chek)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彳,从日,从攵。彳(
),小步。攵( ),足的反写。本义:向后走,后退)(2) 同本义
退,卻也。——《说文》
宾三退负序。——《仪礼·聘礼》
主人少退。——《仪礼·乡射礼》
待坐则必先退席。——《礼记·玉藻》
不可以退而谓之退。——《孙子·谋政》
暑为之退。——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攻一时敌退。——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敌乃纷退。
(3) 又如:退到院子里;他往后退了几步;退缩(后退,回缩);退生(后退以求生);退厅(退堂。旧指官吏问案完毕,退出公堂);退藏于密(后退隐藏于秘密之处);退殿(君王视朝完毕而退出殿堂);退出战斗;退罢(退兵罢 战);退散(后退溃散;撤退疏散);退军(撤退军队)
(4) 退却;打退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 越国之政。——《国语·越语》
(5) 又如:退敌(打退敌军);退败(退却失败);退远(斥退疏远);退阵(临阵脱逃);退送(把作祟的鬼神驱退送走);退负(败退);退鬼(驱鬼);退舍(退却;退避)
(6) 引申为减退;下降
以图国用,而进退之。——《周礼·小司寇》。注:“犹损益也。”
退食自公。——《诗·召风·羔羊》
(7) 又如:退财白虎(使人家消耗钱财,由富变穷的凶神);退色;退烧;退潮;退率(几个相关数递减的比率);退责(减免债务);退食自公(减膳以示节俭);退味(兴致减退)
(8) 退还 。如:退钱;退款;退婚;退斋(退归斋戒);退税(退还多征的税款);退过(收回);退账(还账;抵债);退卒(退伍的兵士)
(9) 辞去官职;退隐
夫子践位而退。——《国语·楚语》
退亦忧。——宋· 范仲淹《岳阳数记》
(10) 又如:退听谢事(放弃权力,摆脱事务);退休(辞官家居);退老(退休养老);退征(辞退官职);退食(臣子退朝后在家就食休息);退黜(废免;罢退;退落);退隐(辞官隐居;后退隐没);退废(黜退不用);退闲(退职闲居)
(11) 离去,退出
朝廷曰退,燕游曰归。——《礼记·少仪》
(12) 又如:退值(下班);退伍(军人服兵役年期届满退出队伍);退席(离开座位);退朝(古代帝王或诸侯每天早上在朝廷会见大臣商讨大事,退朝就是散会后退出朝廷);退院(僧人脱离寺院);退迹(退归;退居);退相(退居的宰相)
(13) 谦让
毅撝退辞谢。—— 唐· 李朝威《柳毅传》
(14) 又如:退让(谦逊;礼让);退听(退让顺从);退静(退让静默。不谋进用);退逊(退让;谦逊);退损(退让谦抑);退淡(退素。谦退淡泊);退恕(退让;退避)
(15) 懦弱,畏缩 。如:退懦(畏缩懦弱);退挠(退缩;退败);退惰(退缩怠惰);退屈(退缩屈服);退怯(畏缩,不敢向前)
(16) 除下,脱落 。如:退磨(擦洗);退笔(指掉了毛的秃笔);退犀(自动退脱的犀牛角);退萎(衰退萎靡)
(17) 改悔
虽欲有退,众将责焉。——《国语·晋语二》
(18) 脱去
解下腰上的宽皮带,退下鞋子,盘腿坐在炕桌前边。——于敏《头一天》
(19) 返回,归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退而思其言。——明· 刘基《卖柑者言》
敬亭退而凝神。——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名词
天文学上称天体自东向西运行为“退”
交道每月退一度余,凡二百四十九交而一期。——宋· 沈括《梦溪笔谈》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tui5 [宝安腔] tui5 [海陆丰腔] tui5 [客语拼音字汇] tui4 [梅县腔] toi5 tui5 [台湾四县腔] tui5 [客英字典] tui5 [陆丰腔] tui5 [东莞腔] tui5
◎ 潮州话:to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退 | 他内 | 透 | 灰 | 去聲 | 隊 | 合口一等 | 灰 | 蟹 | thuaih/thuoy | tʰuɒ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