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难而进

zhī nán ér jìn [ zhi nan er jin]
繁体 知難而進
注音 ㄓ ㄋㄢˊ ㄦˊ ㄐ一ㄣ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知难而进 zhīnán érjìn

(1) 不怕困难,敢于迎着困难前进

press forward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ies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左丘明《左传 定公六年》:“陈寅曰:‘子立后而行,吾室亦不亡,唯居亦以我为知难而行也。’”

成语辨析

进;不能写作“近”。

成语用法

知难而进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引证解释

⒈ 知道有困难,仍然勇往直前。

克非《春潮急》四五:“党和群众都会支持你的!共产党员为真理而斗争,应该知难而进。”
方毅《读<攻关>》:“最终胜利归于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人们。”

知难而进的网络释义

知难而进

  • 知难而进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zhī nán ér jìn,意思是迎着困难上。出处先秦·《左传·定公六年》:“陈寅曰:‘子立后而行,吾室亦不亡,唯居亦以我为知难而行也。(现作“知难而进”。)
  • 知难而进的翻译

    日语: 困難(こんなん)だと知(し)りながらすすんでそれをやる
    俄语: идти навстречу трудностям

    知难而进造句

    有了知难而进的精神,就有成功和胜利的希望。
    在改革的道路上,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决不能畏葸不前,而应该知难而进。
    如果我遭遇挫折,如果我面临坎坷,如果我在失败面前又一次跌倒,我都得知难而进。
    要改革就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们不能畏缩不前,应该知难而进。
    我们在尖端科研中要知难而进,绝不可知难而退。
    这个人最可贵的精神是知难而进。
    在灾难面前,知难而退是没有用的,我们要恰恰要知难而进、全力以赴,以无坚不摧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战胜它!
    面对困难,我们不应该知难而退,而是要知难而进。
    我们在学习中要知难而进,绝不可知难而退。
    我们知道前进的道路上困难很多,但我们一定要知难而进,决不退缩,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在困难面前,他不是长吁短叹,束手等待,而是知难而进,奋力向前。
    对比着您,我身上还有许多不足。我也热爱祖国,但我在学历史时,看到外国人侵略中国时,我并没有强烈的愤怒;我想勇攀高峰,也爱研究一些科学的发明创造,可我往往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来;每次我遇到困难时,没有象您一样知难而进,登上峰顶,而是知难而退。每次爸爸都说我没有毅力,我却不以为然。
    学习上应知难而进才会有收获。
    在逆境中,智者知难而进,愚者消沉不前。
    自信应该在心中,做题目应知难而进。
    知难而进的决心,锲而不舍的精神,攻坚破难的魄力,切实可好的办法,组织协调的本领。
    生活不相信眼泪,它只为那些知难而进的强者喝彩。
    并强调我国钨业界要坚定信心,只争朝夕,知难而进,为钨业的振兴奋斗不息。
    是我们站起来为实干家喝彩,为成功者喝彩,为那些知难而进的人喝彩的时候了。
    敬业精神和上进心有韧性,知难而进,具有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决心和信心。

    汉字详情

    zhī,zhì [zhi]
    部首: 518
    笔画: 8
    五笔: TDKG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KR
    四角: 86800

    详细解释

    zhī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 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2) 同本义

    知,识也。——《玉篇》

    知汝远来应有意。——唐·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心徹为知。——《庄子·外物》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史记·留侯世家》

    不知何氏女。——《后汉书·列女传》

    (3) 又

    日知基所亡。

    汝亦知射。——宋· 欧阳修《归田录》

    不知几千里。——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知其不可而为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4) 又如:知不到(不知道);知风(知道情况);知不道(不知道);知兵(通晓军事);知古今(识古通今);知足不辱(自知满足就不会招致羞辱);知命不忧(识天命者无忧虑)

    (5) 懂得,了解,理会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史记·李将军列传》

    食马者不知。——唐· 韩愈《杂说》

    (6) 又

    真不知马。

    人非生而知之者。——唐· 韩愈《师说》

    不知御。——明· 刘基《卖柑者言》

    知幸与不幸。——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7) 又如:知道眉高眼低(比喻懂事);知窍(能见机行事;知趣);知局(知趣);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知心着意(彼此了解,心意投合);知我(深切了解我);知好歹(明白道理,懂事);知情识趣(懂情意,善体贴);知高识底(说话、做事懂得掌握分寸)

    (8) 主持;管理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 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

    夜开金殿看星河,宫女知更月明里。——王建《温泉宫行》

    (9) 又如:知更(主管更漏);知内外事(主持内政和外交事务);知客寮(寺院中的接待客);知印(主持用印);知贡举(唐宋时特派主持进士考试的大臣)

    (10) 识别;区别

    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淮南子》

    (11) 又如:知时达变(识时务,善变通);知人则哲(能识别人的贤愚善恶就聪明)

    (12) 赏识

    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卢仝《有所思》

    (13) 又如:知爱(赏识喜爱);知器(赏识,器重);知遇(赏识;优待);知怜(赏识爱护);知重(赏识;看重)

    (14) 要好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

    张胜相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15) 又如:知慰(关心;抚慰);知契(知心投合)

    (16) 感到,感觉,察觉

    又损其生以资天下之人,而终不自知。——《吕氏春秋·情欲》

    识者固知。——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7) 参与

    高、 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 角,国子知之。——《左传·成公十七年》

    名词

    (1) 知识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论语·子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2) 又如:求知欲;真知灼见;无知;通过努力学习,可以由无知转化为有知

    (3) 知觉

    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

    死而有知,有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

    (4) 知己

    绝宾客之知。——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李商隐《凉思》

    (5) 又如:知心腹(亲信)

    (6) “智”的古字。智慧;才智

    故夫知效一官。——《庄子·逍遥游》

    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汝多知乎?——《列子·汤问》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荀子·劝学》

    大知而察。——清· 刘开《问说》

    (7) 又如:知力(才智能力);知士(才智之士)

    zhì

    (1) 古同“智”,智慧。

    英文翻译

    know, perceive, comprehend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zi3
    ◎ 客家话:[陆丰腔] di1 [梅县腔] di1 [台湾四县腔] di1 zi1 [东莞腔] di1 [海陆丰腔] di1 zhi1 [宝安腔] di1 | zi5 [沙头角腔] di1 [客英字典] zhi1 di1 [客语拼音字汇] di1 ji1 zi1
    ◎ 潮州话:之埃1 多衣3 多衣1 , zai1(tsai) di3(tì) di1(ti)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陟移支B開平聲開口三等支Bţĭetrie/tye
    nán,nàn [nan,nan]
    部首: 811
    笔画: 10
    五笔: CWYG
    仓颉: EOG
    四角: 70415

    详细解释

    nán

    形容词

    (1) (形声。从隹( zhuī)?声。从隹,与鸟有关。①本义:支翅鸟。②假借为困难)

    (2) 困难;艰难;不容易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难》

    (3) 又如:难句(难得的佳句);难老(难于衰老);难行(难于施行;不容易走);难治(不容易治理);难航(不易舟行);难期(难及,难于企及);难义(不易索解的辞旨);难极(不易穷尽);难疑(相互讨论不易索解,心存迷惑的要义);难乎为继(指前人做得太好,不易照样继续下去)

    (4) 不可;不好

    桓谭作论,明弱水之难航。—— 汉· 王褒《灵坛碑文》

    动词

    (1) 为难,畏难;感到困难

    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难与,“难与之”的省略。之,指代曹军。)——《资治通鉴》

    难测也。——《左传·庄公十年》

    铁衣冷难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余幼女书,家贫难致。——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2) 使感到困难

    今不行礼于卫,而藩其君舍以难之。——《左传》

    (3) 通“戁”。

    (4) 恐惧

    故君子恭而不难。——《荀子·君道》。注:“难读为戁,惧也。”

    (5) 敬

    不戢不难,受福不那。——《诗·小雅·桑扈》

    名词

    通“攤”。驱除疫鬼之祭

    命有司大难。——《礼记·月令》

    后缀词

    (1) 现常作后缀加在词或词组后构成新的名词,构成某种存在较大困难的事 。如:卖棉难;乘车难;买菜难

    (2) 另见 nàn

    nàn

    名词

    (1) 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孙子·谋攻》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 曹操者,然 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资治通鉴》

    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以免于难。——《国语·晋语》

    芟夷大难。——《资治通鉴》

    故及于难。——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排难解纷;苦难(痛苦和灾难);逃难(逃灾);落难(遭遇灾难,陷入困境);蒙难(遭受到人为的灾祸);罹难(遇灾遇险而死);避难(躲避灾难或迫害)

    (3) 兵难,指反抗或叛乱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贾谊《过秦论》

    (4) 又如:发难(发动反抗或叛乱);首难(首先发难)

    (5) 怨仇;仇敌

    将西南以与秦为难。——《战国策》

    动词

    (1) 诘问;责难

    追难孔子,何伤于人?—— 王充《论衡·问孔》

    交相问难。——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刁难(故意使人为难);难言(非难的言论);难极(诘难);驳难(反驳责难);责难(指摘非难);非难(指摘和责问)

    (3) 抵挡;拒斥

    难壬人。——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難德允元,而难任人。——《书·舜典》

    (4) 如:阻难(阻挠留难)

    (5) 论说;争辩

    死生之说,存亡之难。——《史记·五帝本纪》

    (6) 又如:难说(讨论解说);难诘(讨论责问);难驳(攻讨反击)

    (7) 另见 nán

    英文翻译

    difficult, arduous, hard; unable

    方言集汇

    ◎ 粤语:naan4 naan6

    宋本广韵

    ér [er]
    部首: 604
    笔画: 6
    五笔: DMJ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BLL
    四角: 10227

    详细解释

    名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而,颊毛也。——《说文》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代词

    (1) 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助词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动词

    (1) 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英文翻译

    and; and then; and yet; but

    方言集汇

    ◎ 粤语:ji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lu2 [海陆丰腔] ri2 [梅县腔] j2 [沙头角腔] ji2 [陆丰腔] ji3 lu5 [东莞腔] ji2 [宝安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 潮州话:re5 (zûr)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如之平聲開口三等nji/rionʑĭə
    jìn [jin]
    部首: 306
    笔画: 7
    五笔: FJP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TT
    四角: 353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隹”,象小鸟形,下面是“止”(趾)。鸟脚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故用以表示前进。本义:前进,与“退”相对)

    (2) 同本义

    进,登也。——《说文》

    巽为进退。——《易·说卦》

    进退维谷。——《诗·大雅·桑葇》

    徒衔枚而进。——《周礼·大司马》

    君子三揖而进。——《礼记·表记》

    进则引之,退则策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进兵击秦军。——《史记·魏公子列传》

    以次俱进。——《资治通鉴》

    水陆并进。

    贼环而进。——明· 魏禧《大铁椎传》

    猱进鸷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迈进(大踏步地前进);奋进(奋勇前进);进不来出不去(比喻进退两难或处境尴尬);进旅退旅(进退一致,整齐合一);进退中绳(举动合乎规矩)

    (4) 超过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

    (5) 入,走入 。跟“出”相对

    府尹叫进后堂来说。——《水浒全传》

    (6) 又如:进门;进口;进屋;进洣(上学);进了学(上学读书);进镇(进驻镇守);进壁(进驻并筑工事固守);进营(进驻)

    (7) 奉献

    群臣进谏。——《战国策·齐策》

    进尽忠言。——诸葛亮《出师表》

    煮芋以进。——清· 周容《芋老人传》

    再进。

    厨者进芋。

    以一头进。——《聊斋志异·促织》

    (8) 又如:进草(遇有紧急事情在处理完毕后给皇帝的奏章);进鲜(向皇帝或长辈或上司进献时鲜食物);进上(进贡给皇帝);进御(将东西奉献给皇帝)

    (9) 任官;出仕

    升诸司马曰进士。——《礼记·王制》

    而进之。——《吕氏春秋·慎行论》

    进亦忧。——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10) 又如:进导(引导进入仕途)

    (11) 推荐

    于是忌进 孙子于 威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贵则观其所进。——《吕氏春秋·论人》

    父张孟常为 颍阴侯灌婴舍人,得幸,因进之。——《汉书·灌夫传》

    (12) 又如:进举(荐举;推荐);进荐(推荐);进贤兴功(荐举贤士功臣);进贤任能(进荐任用贤能之士)

    (13) 登

    君子三揖而进。——《国语》

    (14) 上朝 。如:进谢(进谒致谢);进对(进谒并答对);进朝(前往拜见);进参(进见)

    (15) 饮 。如:进饮(饮酒);进服(服用。多指药物);进羞(进食菜肴果品);进补(进食滋补药品或食物);

    (16) 规劝 。如:进喻(劝说);进议(向皇帝进呈议论得失的奏表);进劝(劝说);进说(向君主述说;进言);进疏(向皇帝进呈奏议);进规(进谏规劝)

    (17) 倒;送上 (客气话) 。如:进酒;进酌(斟酒)

    (18) 促进,增强

    进本退末。——《盐铁论·本议》

    礼减而进。——《礼记·乐记》

    (19) 又如:进躁(急于进取);进趋(努力向上);进锐退速(急于求进者往往后退亦快);进致(进取);进事(发展事业)

    (20) 推崇,赞扬

    退之以知道自居,而于 董、 贾独抑之, 相如独进之。—— 明· 方孝儒《答王秀才书》

    (21) 立即或迅速派遣(如至某特定目的地) 。如:进藏;进剿(进军剿灭);进趋(进攻)

    (22) 力图奋发,竭力努力 。如:进修;进取

    (23) 晋升 。如:进擢(进用,擢升官职);进职(进升官职);进仕(进升官阶);进爵(进升爵位)

    (24) 用在动词后,表示到里面 。如:走进;放进;开进;倒进

    (25) 通“尽”。终止;竭尽

    终进乎?不知也。道终乎本无始,进乎本不久。——《列子·天瑞》

    竭聪明,进智力。——《列子·黄帝》

    名词

    (1) 钱财

    萧何主吏、主进。——《史记·高祖本纪》

    (2) 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

    右边一路,一间一间的房子,都有两进。——《儒林外史》

    (3) 收入 。如:进项(进账。收入的款项);有进有出,进出相当

    量词

    外墙砌宽一尺,石二进;内墙砌宽一尺,石一进。——清· 严如煜《苗防备览》

    英文翻译

    advance, make progress, enter

    方言集汇

    ◎ 粤语:zeon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