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逻辑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是研究思维辩证法的科学。辩证逻辑要求人们必须把握、研究事物的总和,从事物本身矛盾的发展、运动、变化来观察它,把握它,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
词语来源
该词语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词语造句
1、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逻辑的体系,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2、为了建构数理辩证逻辑系统,必须首先正确理解如下几个理论问题:1。
3、系统Z所刻画的辩证逻辑主要是作为形而上学的先验分析手段或思维方法,因而属于语言形而上学。
4、这就要求记者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必须依赖辩证逻辑思维的方法,同时要求深悉心理学以应对被采访者,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
5、虽然《周易》是一部具有丰富的辩证思维、辩证思想的光辉著作,但辩证思维、辩证思想与辩证逻辑(科学)是根本不同的;
6、从历史唯物观出发,以辩证逻辑为方法论分析体育本质属性和历史阶段的表现特征;
7、本文站在辩证逻辑思维高度上,从普遍性和特殊性两方面对旅游本质进行探析,把旅游本质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层面。
8、本文初步探讨了辩证逻辑有关的一些问题。
9、辩证逻辑的对象是研究辩证思维的形式与规律的科学;
10、逻辑研究应提倡兼容,数理逻辑、自然语言逻辑、归纳逻辑、辩证逻辑、法律逻辑等等可以共同存在、共同发展。
11、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两个方面加以分析,“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是并非对立而是分立的关系。
12、辩证逻辑的研究重心究竟是什么,这是关于辩证逻辑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13、《寻觅了半个世纪的辩证逻辑》一文中“与马佩先生商榷两点”的内容本身也是值得商榷的。
14、从根本上、从辩证逻辑角度来阐明马克思逻辑与历史统一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
15、本文主要探讨在认知语境中两者之间的动态变化,旨在揭示它们本质上的辩证逻辑关系。
16、抽象逻辑思维包含着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两个层面。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在思维创新活动中各自有着重要的活动形式与功能特性。
17、因此,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只有辩证思维、辩证思想,没有辩证逻辑科学。
18、对应于人类历史活动的辩证逻辑,高素质的人才就是科学理性与审美直觉完美汇聚一体的人。
19、人类思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即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模糊逻辑。
20、具体概念是辩证思维的基本形式,是辩证逻辑的主要研究对象。
21、从辩证逻辑、形式逻辑、电流源模型和电压源模型等方面,阐明半导体限流猜想是不正确的。
22、第二阶段是:美的“主客观统一论”等多样统一性规定的辩证逻辑;
23、辩证逻辑的对象是研究思维的内在矛盾的形式与规律的科学。
24、马克思关于辩证思维形式的思想是其辩证逻辑思想的组成部分。
25、辩证逻辑要真正成为逻辑,必须形式化,而形式化必须遵守形式化的“游戏规则”。
26、高职数学教学在强调“必需”和“够用”的同时,教学中还应根据培养目标及学科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
27、辩证逻辑必须从哲学中脱离出来。
28、辩证逻辑是关于辩证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与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有所不同,是逻辑科学发展的高级阶段。
29、要素组合推理、逆反推理等辩证逻辑的推理方法是创新思维最常用的推理方法。
30、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大体上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实事求是、辩证逻辑、以人为本、内在超越、有容乃大等六点。
辩证逻辑的国语词典
以辩证法推理、思考的逻辑。参见「辩证法」条。
辩证逻辑的网络释义
辩证逻辑
辩证逻辑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辡(
)声。本义:辩论,申辩)(2) 同本义
辩,治也。——《说文》
辩其狱讼。——《周礼·乡士》
分争辩讼。——《礼记·曲礼》
辩者言之信。——《韩非子·八经》
勿辩乃司。——《书·酒诰》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狼亦巧辩不已以求胜。——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3) 又如:辩证;辩日(古代传说辩论太阳离地球远近的故事)
(4) 分别,辨别。通“辨”
辩其功苦。——《国语·齐语》
若白墨之于目辩。——《淮南子·滫务》
目能辩色,耳能辩声。——东汉· 仲长统《昌言·理乱》
(5) 又如:辩章(辨别彰明。同辨章);辩析(辨别分析);明辩是非;辩白(申辩明白。同辨白)
(6) 治理,办理
辩治百官,领理万事。——《淮南子·泰族》
形容词
(1) 有口才,善言辞
子言非不辩也。——《韩非子·五蠹》
(2) 又如:辩武(善辞令的人。即辩士);辩人(善于辞令的人。如说客之流);辩捷(能言善辩,口才敏捷);辩口(口才便捷,善于辩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谏正
证,谏也。从言,正声。——《说文》
士尉以证靖郭君, 靖郭君不听。——《战国策·齐策》。 高诱注:“证,谏也。”
(2) 又如:证谏(直言规劝)
名词
(1) 通“症”。病症
然后先生之言,为思陵对证之药也。—— 清· 黄宗羲《子刘子行状》
(2) 假借为“徵”。今亦用为證验字。证据
索证正不在远。——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动词
(1) (形声。从言,正声。繁体为“登”声。本义:告发)
(2) 同本义
證,告也。从言,登声。——《说文》
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论语·子路》
(3) 又如:证父(告发父亲)
(4) 谏诤。 直爽地说出人的过错,劝人改正
愎过自用,不可证移。——《吕氏春秋·巫徒》
(5) 验证;证实
所以證之而不远。——《楚辞·惜诵》。注:“验也。”
而胗独证据其事。——《后汉书·缪肜传》
援古证今。——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6) 又如: 证占(验证);证验(验证);证类(以同类事物作证);证审(验证审察);证察(考证审察)
(7) 佛教用语。参悟,修行得道
禅师后证果,居于林虑山。—— 唐· 张鷟《朝野佥载》
(8) 又如:证果(修得妙道);证圣(证入圣果);证悟(修行得道);证业(证悟业果)
名词
(1) 证据,凭据
慎用六證。——《大戴礼记·文王官人》
罪无申证,狱不讯鞫。——《后汉书》
(2) 又如:证明师(起到证据作用的人或物);证左(指当时在现场亲知亲见其事,可以证明实际情形的人)
(3) 证件;证书 。如:工作证;身分证;出生证;健康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表示与行走有关,罗声。本义:巡察,巡逻)(2) 同本义
逻者数十骑。——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逻伺(巡罗侦察);逻弋(巡逻);逻守(巡逻守卫);逻役(巡逻的差役);逻捕(巡察搜捕)
(4) 遮拦
蛛蝥结网工遮逻。——黄庭坚《演雅》
(5) 又如:逻打(拦截殴打);逻送(捕捉解送);逻惹(招惹);逻楂儿(找岔子)
(6) 用同“捋”
又只见那洞外跳出几个小妖,在外边吆吆喝喝,伸拳逻袖,弄棒拈枪,依旧喜喜欢欢耍了。——《西游记》
(7) 又如:逻袖(捋起袖子)
名词
逻卒;巡行兵 。如:逻兵(逻卒,巡逻的士兵);逻骑(巡逻的骑兵)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lo5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本义:车箱)
(2) 同本义。泛指车子
辑,车和辑也。——《说文》
辑,合材为车,咸相得谓之辑。——《六书故》
推于御也, 齐辑乎辔衔之际。——《列子·汤问》
(3) 整套书籍、资料等按内容或发表先后次序分成的各个部分 。如:第二辑
动词
(1) 聚集
甲辑而兵聚。——《韩非子·说林》
(2) 又如:辑辑(群集的样子)
(3) 敛,拖着不使脱落
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书·舜典》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礼记》
(4) 把各种来源的书面材料或项目经加工汇编成一个文件或一册,汇编成一套文件或丛书
辞之辑也。——《诗·大雅·板》
辑黄花冈烈士事略。——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5) 又如:辑佚书(辑集佚书。又指已经亡佚的古书,被后人从其他各种书籍中收集起来那些引用过的之句,然后尽量按原书整理成一个辑本);辑略(汉刘歆所撰七略之一。是一篇论述当时已出版的群书及学术源流的提要);辑佚(辑录散佚的有关资料);辑刊(编集刻印)
(6) 整修,补合 。如:辑理(料理);辑治(整顿治理);辑褫(辑补修治)
(7) 使安定 。如:辑安(治理安抚);辑定(安抚,平定)
(8) 通“缉”。连缀
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韩非子·外储》
形容词
(1) 和谐,和睦
其天下辑睦。——《左传·襄公十九年》
(2) 又如:辑穆(和睦);辑和(和谐;团结);辑辑(声音柔和。也作“习习”);辑柔(精神安和柔顺)
(3) 引申为安定 。如:辑宁(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