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护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办理监督。
《周礼·地官·山虞》“若祭山林,则为主,而脩除且蹕” 汉 郑玄 注:“为主,主辨护之也。” 孙诒让 正义:“辨即今之办治字,《汉书·李广传》 颜 注云:‘护谓监视之。’此辨护,亦谓辨治监视其事,不定供用相礼也。”《墨子·号令》:“为符者曰养吏一人,辨护诸门。”《古微书·中候握图记》:“ 尧 即政七十年,授《河图》。帝立坛磬折西向, 禹 进迎 舜 , 契 陪位, 稷 辨护。”
治理修护,修治。
汉哀帝 《诏上计丞史归告二千石》:“官寺乡亭漏败,墻垣阤坏不治,无辨护者,不胜任。先自劾不应法,归告二千石听。”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接识》:“器能之人,以辨护为度,故能识方略之规,而不知制度之原。”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能》:“辨护之政,宜於治烦。” 刘昞 注:“事皆辨护,烦乱乃理。”
照顾维护。
《汉书·贡禹传》:“往者尝令 金敞 语生,欲及生时禄生之子,既已諭矣,今復云子少。夫以王命辨护生家,虽百子何以加?”
引证解释
⒈ 办理监督。
引《周礼·地官·山虞》“若祭山林,则为主,而脩除且蹕” 汉郑玄注:“为主,主辨护之也。”
孙诒让正义:“辨即今之办治字,《汉书·李广传》颜注云:‘护谓监视之。’此辨护,亦谓辨治监视其事,不定供用相礼也。”
《墨子·号令》:“为符者曰养吏一人,辨护诸门。”
《古微书·中候握图记》:“尧即政七十年,授《河图》。帝立坛磬折西向, 禹进迎舜,契陪位, 稷辨护。”
⒉ 治理修护,修治。
引汉哀帝《诏上计丞史归告二千石》:“官寺乡亭漏败,墻垣阤坏不治,无辨护者,不胜任。先自劾不应法,归告二千石听。”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接识》:“器能之人,以辨护为度,故能识方略之规,而不知制度之原。”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材能》:“辨护之政,宜於治烦。”
刘昞注:“事皆辨护,烦乱乃理。”
⒊ 照顾维护。
引《汉书·贡禹传》:“往者尝令金敞语生,欲及生时禄生之子,既已諭矣,今復云子少。夫以王命辨护生家,虽百子何以加?”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刀,辡(
)声。本义:判别,区分,辨别)(2) 同本义
辨,判也。——《说文》
辨,别也。——《小尔雅》
辨方正位。——《周礼·天官》
辨是与非。——《易·系辞下》
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荀子·荣辱》
不辨牛马。——《庄子·秋水》
男女辨姓。——《左传·昭公元年》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乐府诗集·木兰诗》
(3) 又如:明辨是非;辨白(分辨清楚);辨色(辨别物色)
(4) 通“辩”。口头上争论
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商君书·更法》
传曰:析辞而为察,言物而为辨,君子贱之。——《荀子·解蔽》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礼记·曲礼上》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5) 又如:辨士(善辩的说客);辨给(口才敏捷,能言善辨);辨驳(根据事理加以反驳)
(6) 通“班”。颁布
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汉书·高帝纪下》
辨社诸侯,出门见之,著以为戒。——《汉书·王莽传上》
(7) 又如:辨告(古代官吏将所订法律颁布告知民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pien6 [梅县腔] pien5 [沙头角腔] pan5 [台湾四县腔] pien5 [陆丰腔] pian6 [客语拼音字汇] pian4 [东莞腔] pen3 [客英字典] pien5 [宝安腔] pa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辯 | 符蹇 | 並 | 仙B開 | 上聲 | 銑 | 開口三等 | 仙B | 山 | bienx/byeen | bʰĭɛn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蒦(
)声。本义:保卫;保护)(2) 同本义
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吾欲护汝。——明· 魏禧《大铁椎传》
从我杀贼护家室。——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贯铁絙护之。
(3) 又如:护队(行军所设防卫的军队);护藏(保护经藏);护梁(城楼上作护卫用的横梁);护镜(护心镜。衣甲上用以防护前心和后心的铜镜)
(4) 爱护
备极护爱。——《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护书(收放文书用的长方形木匣子);护头(小孩子不肯剃头发);护槽(马吃草时,人难接近)
(6) 袒护;包庇
谨护其失。——清· 刘开《问说》
(7) 又如:护庇(袒护;包庇);护相容隐(庇护容忍);护失(袒护自己的过错)
(8) 监视;监督
护,救视也。——《说文》
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车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史记》
(9) 救助
高祖为布衣时, 何数以吏事护 高祖。——《史记·萧相国世家》
(10) 总领
乐毅于是并护 赵、 楚、 韩、 魏、 燕之兵以伐 齐,破之 济西。——《史记·乐毅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