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驳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贬駮 ”。贬低,责难。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五:“ 霅州 朱鲁公 丞相著《秀水閒居録》,一编之内,於南渡诸公行事,贬驳殆无全人。”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议者又谓 维摩 画像一本足矣,何用多为!盖贬駮他人易於为工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解元贬驳他道:‘我看你身上蓝缕,你既有这仙术,何不烧些来自己用度?’” 清 大汕 《海外纪事》卷六:“不管先贤后达,偏检最有意思人之极名言极善行一两则,逢人便举,僻説谬谈,糊判乱断,指摘不已,贬驳尽情,駡絶古今。”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贬駮”。贬低,责难。
引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五:“霅州朱鲁公丞相著《秀水閒居録》,一编之内,於南渡诸公行事,贬驳殆无全人。”
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议者又谓维摩画像一本足矣,何用多为!盖贬駮他人易於为工也。”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解元贬驳他道:‘我看你身上蓝缕,你既有这仙术,何不烧些来自己用度?’”
清大汕《海外纪事》卷六:“不管先贤后达,偏检最有意思人之极名言极善行一两则,逢人便举,僻説谬谈,糊判乱断,指摘不已,贬驳尽情,駡絶古今。”
贬驳的国语词典
驳斥,纠正错误并给予不好的评价。
贬驳的网络释义
贬驳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贝,乏声。本义:减少;减损)
(2) 同本义
贬,损也。——《说文》
贬,减也。——《广雅》
何以不氏,贬。——《公羊传·隐公二年》。注:“犹损也。”
贬食省用。——《左传·僖公二十一年》
(3) 又如:贬颜(容颜瘦损);贬乐(减少声色之娱);贬价(降低价格);贬悴(瘦损憔悴)
(4) 降级
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三国志·诸葛亮传》
(5) 特指降职并外放;贬谪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其后修贬 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 欧阳修《泷冈阡表》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
(6) 又如:贬斥(官吏被贬黜);贬书(黜退的文书);贬谪(把有过错的官员降职并派往远离京城的地方)
(7) 给予低的评价。与“褒”相对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然皆数句以成言。——杜预《春秋左氏传序》
(8) 又如:褒贬(评论好坏);贬身(谦冲有抑,不与人争名利);贬谤(贬低,毁谤);贬弹(贬低和指斥)
(9) 抑退;谦退 。如:贬晦(谦退,韬晦);贬匿(谦退,韬晦)
(10) 掖;塞进 。如:把钱贬在腰里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马,从爻。甲骨文字形,右边是“爻”(
),表示马的毛色混杂,左边是“马”。本义:马毛色不纯)(2) 同本义
驳,马色不纯也。——《说文》
为驳马。——《易·说卦》
皇驳其马。——《诗·豳风·东山》
红白杂毛曰驳。——《文选·赭·白马赋》注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驳骏(毛色斑驳的骏马);乌驳马。又泛指颜色不纯
黄白杂谓之驳。——《通俗文》
白黑杂合谓之驳。——《汉书·梅福传》
(4) 又如: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驳落(颜色斑驳)
(5) 驳杂;庞杂
纯而王,驳而伯。——《荀子·赋》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庄子·天下》
法小弛则是非驳。——刘禹锡《天论上》
(6) 又如:驳错(交杂混乱);驳辞(杂乱的言辞)
动词
(1) 驳斥,反驳
不以己之是驳人之非。——《晏子春秋》
(2) 又如:批驳(书面否决下级的意见或要求;批评驳斥);驳审(否决原判);驳正(纠正错误)
(3) 转载货物 。如:驳船;驳费(驳运的费用)
(4) 〈方〉∶把岸或堤向外扩展 。如:这条堤还不够宽,再驳出去半米
名词
(1) 传说中能食虎豹的猛兽
(2) 驳船 。如:油驳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bo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