诐遁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邪说遁辞。
明 宋濂 《永思堂记》:“出言之间,则必自思曰:此当合於正,不可流於詖遁,恐辱吾父也。”
引证解释
⒈ 邪说遁辞。
引明宋濂《永思堂记》:“出言之间,则必自思曰:此当合於正,不可流於詖遁,恐辱吾父也。”
诐遁的网络释义
诐遁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皮声。本义:辩论)
(2) 同本义
诐,辩论也。——《说文》。段玉裁注:“此诐字正义。皮,剥取兽革也。披,析也。凡从皮之字,皆有分析之意,故诐为辩论也。”
(3) 谄媚
险诐阴贼。——《汉书》
形容词
(1) 通“颇”(
)。偏颇,不正不从俗而诐行兮。——《楚辞·刘向·离世》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孟子·公孙丑上》
(2) 又如:诐行(不正当的行为);诐辞(偏颇邪僻的言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盾声。本义:逃避)(2) 同本义
遁,迁也。——《说文》
遁,避也。——《广雅·释诂三》
遁,犹回避也。——《后汉书·杜林传》注
阳遁而不能蒸。——《国语·周语》
平当逡遁有耻。——《汉书·隽疏干薛平传赞》
(3) 又如:遁隐(避世隐居);遁天(逃遁天理,违背自然);遁命(逃避任命);遁俗(犹言逃避世俗);遁避(犹逃避)
(4) 逃跑,逃走
一曰逃也。——《说文》
晋将遁矣。——《国语·楚语》
敌弃炮仓皇遁。——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虎大骇,远遁。——唐· 柳宗元《三戒》
(5) 又如:遁世离群(逃离人世,过隐居生活);遁亡(逃亡);遁退(逃跑退却);遁奔(逃奔)
(6) 迁移 。如:遁思(迁移;离去)
(7) 隐匿 。如:遁疚(隐藏的疾病);遁隐(隐藏);遁影(隐藏形影);遁疾(隐藏的疾病)
(8) 隐避;隐居 。如:遁夫(隐居之人);遁身(隐居);遁居(隐居)
(9) 放纵;淫逸 。如:遁乐(淫纵逸乐);遁逸(放纵;不可约束)
(10) 失 。如:遁逸(散失);遁舍(犹舍弃)
(11) 欺 。如:遁饰(欺蒙掩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un3 tun6 [宝安腔] tun3 [梅县腔] tun3 [陆丰腔] dun3 [客英字典] tun3 [东莞腔] tun3 [台湾四县腔] tun3 tun5 [客语拼音字汇] tun3 tun4
◎ 潮州话:多温6(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囤 | 徒損 | 定 | 魂 | 上聲 | 阮 | 合口一等 | 臻 | 魂 | dʰuən | duonx/duo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