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

zhèng jù [ zheng ju]
繁体 證據
注音 ㄓㄥˋ ㄐㄨ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证据 zhèngjù

(1) 可做为证明用的事实依据

搜集证据
evidence;proof;testimony

(2) 法律名词。指在诉讼上用以认定事实之一般资料,如证人的证言

证据确凿
proof

词语解释

  1. 证明事实的根据。

    晋 葛洪 《抱朴子·弭讼》:“若有变悔而证据明者,女氏父母兄弟,皆加刑罪。”《旧唐书·崔义玄传》:“先儒所疑及音韵不明者,兼採众家,皆为解释,傍引证据,各有条疏。”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十:“﹝区上﹞还派助理员到咱村开大会调查他们横行霸道的证据。”

  2. 证明;考证。

    《后汉书·独行传·缪肜》:“时县令被章见考,吏皆畏惧自诬,而 肜 独证据其事,掠考苦毒。”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儁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

  3. 法律用语。据以认定案件的材料。

引证解释

⒈ 证明事实的根据。

晋葛洪《抱朴子·弭讼》:“若有变悔而证据明者,女氏父母兄弟,皆加刑罪。”
《旧唐书·崔义玄传》:“先儒所疑及音韵不明者,兼採众家,皆为解释,傍引证据,各有条疏。”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十:“﹝区上﹞还派助理员到咱村开大会调查他们横行霸道的证据。”

⒉ 证明;考证。

《后汉书·独行传·缪肜》:“时县令被章见考,吏皆畏惧自诬,而肜独证据其事,掠考苦毒。”
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儁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

⒊ 法律用语。据以认定案件的材料。

证据的国语词典

证明事实的材料。

证据的网络释义

证据 (法律学术语)

  • 证据evidence)是指依照诉讼规则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证据对于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法院查明案件事实,依法正确裁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证据问题是诉讼的核心问题,在任何一起案件的审判过程中,都需要通过证据和证据形成的证据链再现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依据充足的证据而作出的裁判才有可能是公正的裁判。
  • 证据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伪造或毁灭证据都是触犯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的追究。
  • 目前学界对证据制度的研究已经形成一门专门科目,称为证据学或证据法学。
  • 证据造句

    判案要重事实,重证据,不能搞屈打成招那一套。
    由于他毁灭了所有的犯罪证据,使检察机关无法对他进行起诉。
    到目前为止,仍未有证据表明三军情报局在玩两面三刀。
    这个罪犯刚才还气焰嚣张,现在一见到我们出示的证据,顿时呆若木鸡,半天说不出话来。
    你说话可不能口中雌黄,请你用证据说明你刚才讲的话是真的。
    他收买警方,企图湮灭证据,逍遥法外。
    这项指控没有证据,法庭不予采纳。
    在这么多确凿的证据面前,他理屈词穷,再也无法辩解了。
    警察找到他胡作非为的证据,立刻将他移送法办。
    你拿出证据来,不要在这里血口喷人!
    空口无凭,你要拿出证据来。
    你不要血口喷人。谁偷了你家东西,你有证据吗?
    如果你有证据,那就追根究底!
    光说是没有用的,你要拿出证据来。
    这是一个证明小华无罪的有力证据。
    这件事是不可置疑的,证据就摆在你的眼前,毋庸置疑是你做的。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妇女有写作侦探小说的特殊才能。
    他销毁了所有的犯罪证据。
    主管拿着证据质问小李,让他哑口无言,承认挪用公款。
    在大量的证据面前,几名案犯供认了扒窃作案的犯罪事实。

    汉字详情

    zhèng [zheng]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GHG
    五行: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IVMYM
    四角: 31711

    详细解释

    动词

    (1) 谏正

    证,谏也。从言,正声。——《说文》

    士尉以证靖郭君, 靖郭君不听。——《战国策·齐策》。 高诱注:“证,谏也。”

    (2) 又如:证谏(直言规劝)

    名词

    (1) 通“症”。病症

    然后先生之言,为思陵对证之药也。—— 清· 黄宗羲《子刘子行状》

    (2) 假借为“徵”。今亦用为證验字。证据

    索证正不在远。——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动词

    (1) (形声。从言,正声。繁体为“登”声。本义:告发)

    (2) 同本义

    證,告也。从言,登声。——《说文》

    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论语·子路》

    (3) 又如:证父(告发父亲)

    (4) 谏诤。 直爽地说出人的过错,劝人改正

    愎过自用,不可证移。——《吕氏春秋·巫徒》

    (5) 验证;证实

    所以證之而不远。——《楚辞·惜诵》。注:“验也。”

    而胗独证据其事。——《后汉书·缪肜传》

    援古证今。——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6) 又如: 证占(验证);证验(验证);证类(以同类事物作证);证审(验证审察);证察(考证审察)

    (7) 佛教用语。参悟,修行得道

    禅师后证果,居于林虑山。—— 唐· 张鷟《朝野佥载》

    (8) 又如:证果(修得妙道);证圣(证入圣果);证悟(修行得道);证业(证悟业果)

    名词

    (1) 证据,凭据

    慎用六證。——《大戴礼记·文王官人》

    罪无申证,狱不讯鞫。——《后汉书》

    (2) 又如:证明师(起到证据作用的人或物);证左(指当时在现场亲知亲见其事,可以证明实际情形的人)

    (3) 证件;证书 。如:工作证;身分证;出生证;健康证

    英文翻译

    prove, confirm, verify; proof

    方言集汇

    ◎ 粤语:zing3

    宋本广韵

    jù,jū [ju]
    部首: 330
    笔画: 11
    五笔: RNDG
    仓颉: QSJR
    四角: 5706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义:手靠着;靠着)

    (2) 同本义

    据,杖持也。——《说文》

    冯几据杖。——《战国策·燕策》

    据轼低头。——《庄子·盗跖》

    (3) 依靠,凭借

    不可以据。——《诗·邶风·柏舟》

    神必据我。——《左传·僖公五年》

    诚据其势。——《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北据汉沔。——《三国志·诸葛亮传》

    向后据地。——《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4) 又如:据着(凭着);据梧(依靠着梧桐树);据争(据理争辩);据恃(凭仗);据高临下(凭借高处俯控低处);据凭(依仗)

    (5) 根据

    据于德。——《论语》

    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商君书·更法》

    (6) 又如:据经(依据经典);据乱(据乱世之史);据常(根据常理);据依(依据);据古(尊依古道)

    (7) 占有,占据

    乃入据陈。——《史记·陈涉世家》

    据其栅。——《资治通鉴·唐纪》

    据而有之。——《资治通鉴》

    悉为逆据。——《广东军务记》

    (8) 又如:据鞍(跨鞍。后用以指年老而壮志不减);据凡(占据要位);据重(占据要位);据窃(窃据,非法占据)

    (9) 按着

    稽首据掌致诸地。——《礼记·玉藻》。注:“以左手覆按右手也。”

    (10) 又如:据地(手按着地)

    (11) 安;定

    上党民走 赵, 赵军 长平,以按据 上党民。——《史记》

    名词

    (1) 证据,凭证 。如:立此为据;字据;据证(证据)

    (2) 古西域的长度单位。相当于晋代的十里

    (3) 另见

    (1) ——“拮据”(jié jū):经济上紧张、缺少钱用

    (2) 另见

    英文翻译

    to occupy, take possession of; a base, posi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geoi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gi3 [宝安腔] gi3 | gi1 [客英字典] gi3 gi5 [陆丰腔] gi1 [海陆丰腔] gi3 [东莞腔] gi5 [客英字典] gi3 g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九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九魚平聲開口三等kio/kivkĭ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