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毁证据

xiāo huǐ zhèng jù [xiao hui zheng ju]

词语释义

就是指将证据消灭、损毁。

汉字详情

xiāo [xiao]
部首: 506
笔画: 12
五笔: QIEG
五行: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OPFB
四角: 897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金,肖声。本义:熔化金属)

(2) 同本义

销,铄金也。——《说文》

销车以斗七命。——《淮南子·泛论》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史记·秦始皇本纪》

销锋镐。——汉· 贾谊《过秦论》

今出黄金银物百五十种,千八百余斤,销冶以供军用。——《三国志·魏志》

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论衡·谈天》

(3) 又如:销冶(熔炼,熔铸,熔冶);销炼(熔化冶炼);销钱(熔化钱币)

(4) 溶化;消融

雪霜顿销释,土脉膏且黏。——唐· 韩愈《苦寒》

一天大事,竟如此瓦解冰销。——《官场现形记》

(5) 通“消”。清失;消除;消散

是圣人仆也,是自埋于民,自藏于畔,其声销,其志无穷。——《庄子·则阳》

销忧者莫若酒。——《汉书·东方朔传》

夫明者起福于无形,销患于未然。——《汉书·刘向传》

(6) 又如:销患(化除祸患。也作“销祸”);销距(化除敌人的抵抗)

(7) 耗尽,毁灭

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汉书·龚胜传》

(8) 又如:销刃(销毁兵刃);销化(消失而化为无形);销失(即“消失”);销沉(消失沉没。指时光的流逝)

(9) 排遣,打发

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10) 又如:销日(排遣时间);销夏(排遣炎热的夏天)

(11) 衰敝;衰残

周公遗化销微, 孔氏庠序衰坏。——《汉书·地理志下》

(12) 又如:销乏(疲劳;消耗;亏损;衰败);销志(意志渐趋消沉,无法乐观)

(13) 消耗,耗费

典了庄宅,卖了田土,销乏了几多钱物。——《冤家债主》

他就只好背了家具到外边和别的匠人碰个伙,顾个零花销。——《李家庄的变迁》

(14) 又如:销缴(开销;花费;注销交纳);销算(决算,计算收支总帐)

(15) 注销

民户之受害者莫甚于已纳重追,皆由案吏不相关照,乡胥不与销豁。——元· 胡太初《昼帘绪论》

(16) 又如:销豁(注销豁免)

(17) 卖,出售

我游上海考书肆,群书何者销流多?—— 康有为《闻菽园居士欲为政变说部诗以速之》

(18) 又如:经销

(19) 用栓、销钉或螺栓别住、连接或结牢 。如:用销钉销牢

名词

(1) 古代的一种刀

羊头之销,虽水断龙舟,…——《淮南子》

(2) 生铁

屠者弃销而锻者拾之,所缓急异也。——《淮南子》

(3) 通“绡”。生丝缯;帆网

连弩以射,销车以斗。——《淮南子·泛论》

英文翻译

melt, fuse; market, sell

方言集汇

◎ 粤语:siu1

宋本广韵

huǐ [hui]
部首: 433
笔画: 13
五笔: VAMC
五行:
仓颉: HMHNE
四角: 771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土”,表示与瓦器有关。本义:瓦器缺损)

(2) 毁坏;破坏

毁山一毛。——《列子·汤问》

毁于椟中。——《论语·季氏》

毁其外门。

毁其盆。——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毁,缺也。——《说文》。段注:“缺者,器破也,因为凡破之称。”

毁,坏也。——《小尔雅·广言》

不敢毁伤。——《孝经·开宗明义》

兑为毁折。——《易·说卦传》

毁泉台。——《春秋·文公十六年》

毁信废忠。——《左传·文公十八年》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孙子·谋攻》

(3) 又如:毁弃(损坏废弃);毁节(败坏操守);毁车杀马(毁坏车马。表示隐退不仕);毁夷(摧毁夷平)

(4) 哀毁,旧指居丧时因悲哀过度而损害健康

毁不危身。——《礼记·檀弓》。注:“憔悴将灭性。”

(5) 又如:毁疾(守丧时因过分哀伤而生病);毁瘠(因哀伤过度而瘦得皮包骨);毁颜(面有忧色);毁死(因居丧过哀致死);毁病(因居丧过哀而生病)

(6) 废除,除去

至于庙门不毁墙。——《礼记·杂记上》

(7) 败坏;灭

壹毁魏氏之威。——《战国策·秦策》。注:“败也。”

自毁其家。——《左传·庄公三十年》

(8) 如:烧毁;焚毁

(9) 掉落

男八岁毁齿,女七岁毁齿。——《白虎通·嫁娶》

(10) 又如:毁齿(儿童乳齿脱落,更换新齿;又指换齿的儿童,指童年或少年时)

动词

(1) 毁谤

每言未尝不毁孟尝君也。——《战国策·齐策》。注:“谤也。”

德高而毁来。——唐· 韩愈《原毁》

舅姑毁黜。——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毁言(毁谤的言论);毁诋(毁谤);毁訾(恶骂);毁短(揭发诽谤他人的短处);毁誉相半(毁谤和称誉各半)

英文翻译

destroy

方言集汇

◎ 粤语:wai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fi5 fi3 kui3 [客英字典] kwui3 fui5 [海陆丰腔] fui5 fui3 ku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許委支B合上聲合口三等支Bxĭwehyex/xwee
zhèng [zheng]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GHG
五行: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IVMYM
四角: 31711

详细解释

动词

(1) 谏正

证,谏也。从言,正声。——《说文》

士尉以证靖郭君, 靖郭君不听。——《战国策·齐策》。 高诱注:“证,谏也。”

(2) 又如:证谏(直言规劝)

名词

(1) 通“症”。病症

然后先生之言,为思陵对证之药也。—— 清· 黄宗羲《子刘子行状》

(2) 假借为“徵”。今亦用为證验字。证据

索证正不在远。——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动词

(1) (形声。从言,正声。繁体为“登”声。本义:告发)

(2) 同本义

證,告也。从言,登声。——《说文》

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论语·子路》

(3) 又如:证父(告发父亲)

(4) 谏诤。 直爽地说出人的过错,劝人改正

愎过自用,不可证移。——《吕氏春秋·巫徒》

(5) 验证;证实

所以證之而不远。——《楚辞·惜诵》。注:“验也。”

而胗独证据其事。——《后汉书·缪肜传》

援古证今。——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6) 又如: 证占(验证);证验(验证);证类(以同类事物作证);证审(验证审察);证察(考证审察)

(7) 佛教用语。参悟,修行得道

禅师后证果,居于林虑山。—— 唐· 张鷟《朝野佥载》

(8) 又如:证果(修得妙道);证圣(证入圣果);证悟(修行得道);证业(证悟业果)

名词

(1) 证据,凭据

慎用六證。——《大戴礼记·文王官人》

罪无申证,狱不讯鞫。——《后汉书》

(2) 又如:证明师(起到证据作用的人或物);证左(指当时在现场亲知亲见其事,可以证明实际情形的人)

(3) 证件;证书 。如:工作证;身分证;出生证;健康证

英文翻译

prove, confirm, verify; proof

方言集汇

◎ 粤语:zing3

宋本广韵

jù,jū [ju]
部首: 330
笔画: 11
五笔: RNDG
仓颉: QSJR
四角: 5706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义:手靠着;靠着)

(2) 同本义

据,杖持也。——《说文》

冯几据杖。——《战国策·燕策》

据轼低头。——《庄子·盗跖》

(3) 依靠,凭借

不可以据。——《诗·邶风·柏舟》

神必据我。——《左传·僖公五年》

诚据其势。——《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北据汉沔。——《三国志·诸葛亮传》

向后据地。——《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4) 又如:据着(凭着);据梧(依靠着梧桐树);据争(据理争辩);据恃(凭仗);据高临下(凭借高处俯控低处);据凭(依仗)

(5) 根据

据于德。——《论语》

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商君书·更法》

(6) 又如:据经(依据经典);据乱(据乱世之史);据常(根据常理);据依(依据);据古(尊依古道)

(7) 占有,占据

乃入据陈。——《史记·陈涉世家》

据其栅。——《资治通鉴·唐纪》

据而有之。——《资治通鉴》

悉为逆据。——《广东军务记》

(8) 又如:据鞍(跨鞍。后用以指年老而壮志不减);据凡(占据要位);据重(占据要位);据窃(窃据,非法占据)

(9) 按着

稽首据掌致诸地。——《礼记·玉藻》。注:“以左手覆按右手也。”

(10) 又如:据地(手按着地)

(11) 安;定

上党民走 赵, 赵军 长平,以按据 上党民。——《史记》

名词

(1) 证据,凭证 。如:立此为据;字据;据证(证据)

(2) 古西域的长度单位。相当于晋代的十里

(3) 另见

(1) ——“拮据”(jié jū):经济上紧张、缺少钱用

(2) 另见

英文翻译

to occupy, take possession of; a base, posi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geoi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gi3 [宝安腔] gi3 | gi1 [客英字典] gi3 gi5 [陆丰腔] gi1 [海陆丰腔] gi3 [东莞腔] gi5 [客英字典] gi3 g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九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九魚平聲開口三等kio/kivkĭ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