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屐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辨认鞋子。典出《宋书·隐逸传·刘凝之》:“有人尝认其所著屐。笑曰:‘僕著之已败,令家中覔新者备君也。’此人后田中得所失屐,送还之,不肯復取。”《南史·隐逸传下·沉麟士》:“尝行路,隣人认其所著屐。
麟士 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隣人得屐,送前者还之, 麟士 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清 黄景仁 《一笑》诗:“认屐将毋错,悬蛇恐未真。”
引证解释
⒈ 辨认鞋子。
引典出《宋书·隐逸传·刘凝之》:“有人尝认其所著屐。笑曰:‘僕著之已败,令家中覔新者备君也。’此人后田中得所失屐,送还之,不肯復取。”
《南史·隐逸传下·沉麟士》:“尝行路,隣人认其所著屐。 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隣人得屐,送前者还之, 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清黄景仁《一笑》诗:“认屐将毋错,悬蛇恐未真。”
认屐的网络释义
认屐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忍声。本义:认识,辨明)
(2) 同本义
你去营中寻林教头来,认他一认。——《水浒传》
过了数日,待没了认色,却将去本府告赏。——《古今小说》
(3) 又如:认出他失散多年的兄弟;认记(辨认的记号);认色(辨认的标记);认旗(军中作为标志、信号的旗帜);认领(辨认并领取);认证(辨认并证实);认透(看透了,识破);认尸(辨认亲人的尸骨)
(4) 看作;认为 。如:认真(当真,信以为真);认贼为子(佛家语,比喻把虚妄现象当作真实的理境,指众生总以现象代替本体;泛喻颠倒是非,善恶不分);认犯头(认为冒犯的理由。即发生误会)
(5) 承认 。如:认过(承认过失);认供(招供);认范(认账;就范;承认)
(6) 把本无某种亲密关系的人看作有某种亲密关系
赤发鬼醉卧灵官殿, 晁天王认义东溪村。——《水浒传》
(7) 又如:认义(结义;结拜);认亲(认作亲戚);认族(把同姓不同宗的人认成同族);他们认他为养子
(8) 赔礼道歉 。如:向她认个不是
(9) 应允承担;在正式协议书上签名认购(如股票),尤指签名认购新的证券 。如:认纳(应承交纳);认捐(应承捐钱);认派(应承摊派);认打(愿意挨打);这批股票中就数他认得多;认股权(指在一定期限内,依一定价格,向公司认购一定股数之权利)
(10) 认命;认吃亏——后面带“了” 。如:你不用管,这事我认了
(11) 记得;认得 。如:认取(记得;认得);认知(认识和感知);认的(认得)
(12) 通“讱”。说话谨慎
外是者谓之认。——《荀子·正名》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履(鞋子)省,支声。本义:木屐,一种笨重的木底鞋)
(2) 同本义
木屐也。——《三苍》
以屐,为服。——《庄子·天下》。李注:“木曰屐者。”按,雨行所以践泥。
介子推抱树烧死, 晋文公伐以制屐也。——《庄子·异苑》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蹑屐登崖。——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3) 又如:屐子(木鞋);屐齿(屐底的齿);屐声(脚步声);屐履间(履屐间);屐响(木屐的响声)
(4) 泛指鞋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平生屐?——辛弃疾《满江红》
(5) 又如:草屐;屐履;锦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kiak8 [梅县腔] kiak8 [东莞腔] kiak8 [客语拼音字汇] kiag6 [海陆丰腔] kiak8 ki5 hi5 [客英字典] kiak8 [台湾四县腔] kiak8 ki5 hi5 [陆丰腔] kiak8
◎ 潮州话:giah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劇 | 奇逆 | 羣 | 陌三開 | 入聲 | 陌 | 開口三等 | 庚 | 梗 | giek/gyak | gʰĭɐ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