裱褫
注音
ㄅ一ㄠˇ ㄔˇ
词语释义
1.亦作"褾褫"。 2.在画背的上端,裱有一段用来包裹画身的色绢或色纸。俗称"包首"。
词语解释
亦作“褾褫”。在画背的上端,裱有一段用来包裹画身的色绢或色纸。俗称“包首”。
《说郛》卷六九引 宋 赵构 《翰墨志》:“本朝自 建隆 以后,平定僭伪,其间法书名跡皆归秘府。先帝时又加採访……命 蔡京 、 梁师成 、 黄冕 辈编类真贗,纸书练素,备成卷帙。皆用皂鸞鹊文锦褾褫,白玉珊瑚为轴,秘在内府。”参阅 冯鹏生 《中国书画装裱概说》。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褾褫”。在画背的上端,裱有一段用来包裹画身的色绢或色纸。俗称“包首”。参阅冯鹏生《中国书画装裱概说》。
引《说郛》卷六九引宋赵构《翰墨志》:“本朝自建隆以后,平定僭伪,其间法书名跡皆归秘府。先帝时又加採访……命蔡京、梁师成、黄冕辈编类真贗,纸书练素,备成卷帙。皆用皂鸞鹊文锦褾褫,白玉珊瑚为轴,秘在内府。”
裱褫的网络释义
裱褫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装潢书画的俗称。用纸、布或丝织物做衬托,衬糊在书画下面把书画等粘糊起来 。如:裱背(装潢字画);裱工(裱褙书画的工匠);裱手(裱褙的技艺)
(2) 用纸糊饰屋子的内部或物件 。如:裱糊店(经营裱糊业的店铺);裱糊匠(以裱糊为业的工人)
英文翻译
to mount maps or scrolls to paste
方言集汇
◎ 粤语:biu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biau3 biau5 [客英字典] biau3 [台湾四县腔] biau3 beu3 biau5 [宝安腔] biau3 [梅县腔] biau3 [客语拼音字汇] beu3 biau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biau3 biau5 [客英字典] biau3 [台湾四县腔] biau3 beu3 biau5 [宝安腔] biau3 [梅县腔] biau3 [客语拼音字汇] beu3 bia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五笑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裱 | 方廟 | 幫 | 宵B | 去聲 | 嘯 | 開口三等 | 效 | 宵B | pĭɛu | pieuh/pyew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衣,虒(
)声。本义:夺去衣服)(2) 同本义
终朝三褫。——《易·讼》
念解佩而褫绅。——《雪赋》
乃褫豪民衣自衣。——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褫衿(剥去衣冠。旧时生员等犯罪,必先由学官褫夺衣冠,革除功名之后,才能动刑拷问)
(4) 夺去 。如:褫气(夺气,丧失气势)
(5) 革除 。如:褫夺(剥夺);褫官(革除官职)
(6) 扯住 。如:褫住(扯住)
(7) 废弛 。如:褫散(解散);褫落(脱落;掉下;废弛败落;解脱)
英文翻译
strip, tear off, undress
方言集汇
◎ 粤语:ci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ih3 ti5 [宝安腔] ci3 [海陆丰腔] chi3 ti5 [客英字典] chi3 ti5 [梅县腔] chii3 chi3 [客语拼音字汇] ci3
◎ 潮州话:ci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ih3 ti5 [宝安腔] ci3 [海陆丰腔] chi3 ti5 [客英字典] chi3 ti5 [梅县腔] chii3 chi3 [客语拼音字汇] ci3
◎ 潮州话:c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馳 | 直離 | 澄 | 支B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止 | 支B | ɖʰĭe | drie/dye |